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63|回复: 2

“生态”的味道(作品编号:01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6 17: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江南好
    阜宁首次农副产品推介会的地点是在苏州。放眼望去,大城市的农贸市场比小城要规范得多,整齐的门面房摆着摊主精心准备的物产,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偶尔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和推介产品的解答声,守着城市的文明和风范。
    几天前就准备好的一块大幅的广告牌和几张条桌前,阜宁生态大米,阜宁生态猪肉的熟食成品冒着诱人的热气和向四周迅速扩散的纯真香气,聚集了好多将信将疑的眼神和好奇的目光,几盘盛满红、黄内瓤的阜宁西瓜切片,像一把把色彩艳丽的折扇,平息着初夏第一个高温带来的燥热。还没等推介会开始,几个穿着都很新潮的女士和三五个老苏州就抢了先机,来到了我们桌前,紧接着又有几拨跟着走过来,很快,人越聚越多,从腼腆的品尝到迅速的抢购,出乎意料的场面,悄悄的抹去了原本有些担心的前来助阵的嘉宾们脸上的愁云,城市对生态产品的急切需求,这是他们一开始没有想到的。
    站在农贸市场的一角,我看着那些南来北往的菜农,在自己的摊位上纷纷标示“绿色”“无公害”“有机”“生态”等招引顾客,当然这里面有假的也有真的,就连那些自吹自擂的摊主,也不会知道这里面的成色。我们没有在城市生活过,更吃不准城市人的饮食心态,但让我内心有些隐隐作痛的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丢失的却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关爱,越来越担心和害怕的市民,开始真正的关心起进入口中的食品质量了。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让人无法理解的一些劳动手段和程序,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必要!
    六十年代前出生的人,都能记得生产队每年夏季在农家肥不充足的情况下,要挖草泥塘,各家各户都有任务。挨着河边,挖一个长方形的坑,队里有一条水泥船,在附近的小河小沟里,揽河底又黑又臭的淤泥往坑里倒,我们帮助割草撒在上面,大人们脱了鞋卷起裤腿在塘里来回的踩,把草和淤泥揉合在一起,焖上一个夏天进行充分的发酵,等到秋种时就成了有机肥,往地里一铺,来年的庄稼一样能郁郁葱葱的长出来,这既省了买化肥的那笔钱,又能使土壤的结构得到调节。
    捉棉虫是锻炼农村孩子胆量的一个好办法。夏季的清晨,露水比较大,棉花地里的虫子都会爬上叶子一边喝露水一边享受早晨凉爽的空气,人们抓住这个规律,早早的起床,面前围一块塑料布拦露水,径直到棉花地里捉虫子去。虫子有大有小,和叶子的颜色一个样,绿得不能再绿了,黑色的小脑袋,肚下密密麻麻全是腿,往那一卧,像一个环保的列车,一节连着一节,大的也不过二公分长,看见了直接用手轻轻的一掐,把捉到的虫子放在准备好的小袋内,多时,几个人能捉一斤有余,带回去喂鸡,那可是一顿美餐。捉过虫的农村孩子,再见到毛毛虫时,不会向城里的孩子那样发出刺耳的尖叫声。
    抓飞蛾,用插草把的方法,当时很管用。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顺着稻田的田埂,把事先用麦秸或是垂柳扎起一个个草把,再用一根细棍或小竹杆支好,在稻田的两边二三米远的距离上插一个,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天也凉爽了起来,白天因热日的照射和强烈的光线而藏起来的各种飞蛾,开始出来活动,寻找排卵的地方,便会一头扎进草把中,等到第二天,太阳快出来的时候,母亲会早早的下地,用一个蛇皮口袋挨个的把草把口朝下在口袋里使劲的一抖动,飞蛾和卵就钻进了口袋再也出不来了,如此反复几天,而后把草把收聚在一起,用火点着负之一炬。那时的水稻田,很少看到打农药。收获的大米吃起来非常的香。
    说起小时候跟生态有关的事,最惬意的要数秋天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挖泥鳅了。大约十厘米宽的小锹口,后面有一个木手柄,带上用柳条编的小鱼篓,一块地一块地的寻找那些洞口光滑,垂直向下的泥洞(如果洞口毛糙,略斜的很有可能是蛇穴。),两三锹下去就能让泥鳅露出原型,那种收获的喜悦无法言表,特别缝到机会好,偶尔能挖到一条粗黄肥硕的黄鳝,那种惊喜的呼声,能引来不少同伴羡慕的眼神。这样的好事,我每年都参加,记得最多的一次,我收获有五六斤泥鳅,现在想来,那真是不可思意的事,如今的稻田,不用说泥鳅了,就是一条小青蛇都很难再看到。
    走在一个个标有“绿色”“无公害”“有机”“生态”字样的摊位旁,我的心里无法平静。此时,让我想的更多的是,家乡门前原来那么清的小河水,为何一夜间变成了臭水沟?那些名字都有些奇特的“瘦肉精”、“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添加剂,还有各种新牌的农药,充满“铜臭”的空气味儿,到底坑害了谁?当然,这里面有我无法理解的经济效益在作祟。
    回到小城,我在想,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阜宁的生态农产品像多年前走出家门的“农民工”,带着对都市繁华的渴望和心动,把原本属于大自然馈赠,地地到到的“土特产”,搬到城里人的餐桌上。在上海,在南京,在苏州……阜宁“生态三宝”的悄然走红,让我们同时也能品出“生态”的味道。那满眼的绿色和不断增加的塑料大棚,让阜宁这个正在崛起的小城,寻找到了支撑农业发展的新平台,这个精明的尝试,一定能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擦去很多阴影。

[ 本帖最后由 戚涤尘 于 2009-7-16 18:09 编辑 ]
发表于 2009-8-28 17: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文已在7月27日《今日阜宁》槐花蜜发表
发表于 2009-8-28 19: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江南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1-22 03:38 , Processed in 0.03617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