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67|回复: 1

[原创] 东周风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9 18: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一  开篇闲话
东周是中国社会第一个大分裂时期,先后延续了500多年。

东周是一个乱世,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东周是一个思想迸发的时代,百家争鸣,诸子涌起;东周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东周是一个使人激奋的时代,意气奋发,图强争霸;东周是一个让人彷徨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突变。

我们民族优秀的思想价值观,在东周形成体系,延续不绝,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生活。所以,读历史、学做人、知本源、明事理、凝正气、生智慧,都需要读一读东周的历史,感觉那古老,神秘,亲切,恐惧,激奋,落寞的岁月。

东周是相对西周而言的,大概在距今3000多年前,在今天陕西西部一个叫周原的地方,崛起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名字叫周。周部落的首领周文王姬昌执政时期,把都城迁到丰京,大概位置在今天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联合其他的部落推翻了中原的商朝,建立了周朝。武王把周朝的都城由丰京迁到镐(hào)京,这两地相距不远,所以有时候合称丰镐。但是并没有废弃丰京,丰京成了是宗庙和皇家园林的所在地,镐京成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因为镐京有周王居住,天下诸侯都去朝拜。所以又把镐京叫宗周。宗,是诸侯夏天朝拜天子的一种礼仪。诸侯藩国朝见天子的礼仪叫朝觐之礼。在春季叫“朝”,“以图天下大事”;夏季的叫“宗”,“以陈天下之谟”;秋季的叫“觐”,“以比邦国之功”;冬季的叫“遇”,“以协诸侯之虑”。朝觐之礼意在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王畿之内的诸侯,每年四次朝觐,畿外诸侯按近远分为“六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要服,从一年一见到六年一见。九州之外谓之藩国,一世一见。但这只是理想,实际上各代并不严格照此执行。王畿,就是以王都为中心,方圆千里的地方。王畿以外每五百里为一服。其实这只是理想的构思划分图,西周的疆域并没有那么辽阔,所以这种划分与事实不符合。周代有国与野的划分,周王或者诸侯的都城以内叫“国中”,距城百里之内叫“郊”,“郊”以外叫“野”。一般说,“国”包括都城中及四郊之地,其居民叫“国人”。“野”的居民叫“野人”,或叫“氓”、“野民”。

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按周代礼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天子七庙是始祖之庙加三昭三穆,诸侯是始祖之庙加二昭二穆,大夫是始祖之庙加一昭一穆,士只有始祖之庙。始祖好理解,就是最早的祖宗。比如周王的始祖就是弃。昭穆是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此规定排列。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始祖居中,三昭位于始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始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对于除始祖之外的渐渐远去的“亲尽”之庙则实行“毁庙”制度,即把远祖的神主移入“祧庙”,藏在石函或专设的房间里,合祭时才拿出来与其他的远近祖先一起进行总祭。在那时候,祭祀是件大事,所以有“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的说法。后来用宗庙一词来表示国家了。

到了武王姬发儿子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为了控制诸侯,方便其朝拜又营建了东都洛邑,大概位置就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市。因为是成王时期营建,所以叫成周。但是,整个西周时期,政治中心还是在宗周。直到平王东迁后,以成周为都城,才成为周朝的政治中心。

周朝大约平安地过了270多年的好日子,到了公元前770年,在周朝西边一个叫犬戎的少数民族部落联合了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入侵周朝,周朝首都被焚,周王把首都东迁到成周,就是今天的洛阳。从这年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统一的秦朝为止,周朝在被表达时叫做东周。而首都在镐京的那段时期,叫西周。因为西周的首都镐京在西边,而东周的首都洛阳在东边。西周东周的叫法只是在表述时为了区别,周朝并没有因为东迁而改变国号。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叫春秋,后半段叫战国。春秋和战国只是后世称呼那个时代的名称,并不是朝代名字。春秋得名于一本书,这就是孔子编写的《春秋》。这本书是本史书,记载的历史大致和春秋时代基本一致。战国得名也是来源于一本书,就是汉朝人刘向编写的《战国策》。这本书记载的历史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

东周的历史为什么要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等,能写一篇大论文。简单的地说吧,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春秋时期,几百个小国家相互混战,战争规模也不是很大,而战国时期,出现了几个大国间的角逐,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所以从社会性质和时代特色来看,这样划分是比较科学的。

春秋战国的划分,到现在有三种说法,都有道理。第一,公元前475年做为战国的开端之年。第二,公元前403年做为战国的开端。第三,把公元前481年做为春秋的最后一年。第一种说法,是《史记》的划分,主要依据事件是田氏代齐。第二种说法,是《资治通鉴》的划分,主要标志性事件是三家分晋。第三种说法,是孔子《春秋》一书的最后一年,标志性事件是孔子泣麟。这三个事件,在后面有详细介绍。

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度。周王把天下土地拿出一部分分封给功臣和亲戚,这些人叫诸侯,诸侯的封地叫“国”。这个分封正式的叫法是封土建国,简称封建。所以,不知道为什么历史学者把秦朝以后的社会叫封建社会?秦朝以后采用的应该是帝国制度并非是封建制度。封,就是封国土,划分土地,划定疆域。具体的做法是,在诸侯国之间的边界上挖沟,然后再种上树,边界就算定了。建,就是指派国君,并定等级,建立地方政权。

诸侯再把自己的国土拿出一部分分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戚,这些人叫大夫,大夫的封地叫家。大夫的家不再分封,但有自己的家臣,这个阶层叫士。所以,当时中国是一个天下,若干国,国下面有若干家。这种体制和今天的中央、省、市、县的行政区划不同,周王是天下的共主,是天子,是天下的代表。但是对诸侯国并没有直接的治理权,只要诸侯们闹的不出格,一般也不直接干涉国的政务。诸侯按自己的意志去治理国家,按时给周王纳贡,有对周王拱卫的义务。周王直接治理的地方,就是没有分封的王都周围区域和其他没分封的土地。这好象有点类似今天邦联制或联邦制国家体制。所以当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周朝的贵族就分成了四个阶层:天子---诸侯---大夫---士。

周朝实行爵位制度,根据亲疏和功劳的大小等因素,分为五个级别:公、侯、伯、子、男。这个顺序是从高向低依次排列的。诸侯被授予不同的爵位,那么他们的国也因爵位分别叫做: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公侯国方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方圆不超过五十里的小国,是不能直接接受周王领导的,而从属于周边的大国,这种小国叫附庸。附庸的国君,不算是诸侯,一般也没有爵位。在西周时候,因为周王力量大,诸侯还比较安分守己。东周时,周王力量弱,无法控制诸侯,诸侯们就擅自称王称公。

在中国很多历史书上提到了纪年。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必须要搞清楚发生的那一年。关于东周的历史,怎么来纪年呢?很多史书采取了以周王在位的年数纪年,以新王即位的那年为元年,也有的书采用其他国君在位年数来纪年。比如,这一年周朝一个新的周王即位了,这个周王比如是周考王,那么这一年就是考王元年,第二年就是考王二年。但是,这种纪年办法有个缺点,如果不是专业搞历史的,或者你不查世系表的话,那么就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时间概念。读书时是一头的雾水。所以现在一般采用公元纪年。公元,顾名思义就是公共的元年,就是在历史上找一年做为纪年的元年,以后第二年就是二年,第三年就是三年,以此类推。现在国际上采用的公元,是以基督耶稣出生的那年为元年。现在是公元2009年。但是公元纪年到现在也只有2009年,而我国的历史却很长,大约5000年左右,远远大于这个公元纪年的数字。怎么办?于是就有了公元前这个概念。就是以公元元年这个时间点为标准,公元元年的前一年叫公元前一年,公元前的第二年叫公元前二年,以此类推。为了便于理解,我画了一个公元纪年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年—公元前1年---公元元年—公元2年---……公元2009年
从这个轴上可以看出:如果是公元,那么数目越大,离今天年代越近。而公元前,则恰恰相反,数目越大,离今天年代越远。比如,公元前200年和公元前220年,那么公元前220年就在公元前200年之前,也就是说公元前220年比公元前200年距我们今天早20年。公元元年是中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所以整个东周都是在公元前的。

现在再说一说谥号,谥号就是古代帝王、诸侯、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比如,在读春秋历史时出现的晋文公、齐桓公、宋襄公等,这些文、桓、襄都是谥号。春秋战国历史在称呼周王或者诸侯的时候一般称呼其谥号。

东周是个乱世,征战不断。提到战争,就要知道一点周朝的军制。周朝规定,周天子拥有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中等国两军,小国一军。一军大概是一万两千五百人左右。由元师统率、又设司马作管理和监军一职以节制。在春秋和战国前期,作战是乘车而不是骑马。每四匹马拉一辆战车,也有人说是两匹马拉一辆车。车上有三个人,分别是驾车的,远距离进攻的弓箭手,近距离进攻的操戈手。随车的还有一些步兵,周朝前期是27个人,后来增加到72个人。军制比较复杂,以上说的只是大概。

记载东周历史的史书很多,比如《史记》、《资治通鉴》、《春秋》、《战国策》、《国语》等。但是这些史书都是用文言文记载,并且也不是很系统。还有一本明朝人冯梦龙写的《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写的比较详细,但是夹杂了很多神鬼之谈,并且有的地方不符合史实。这本书是由古代的白话文写成的,今天读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有必要写一本东周的历史故事书。用最通俗的语言写,让历史盲都能看懂。每一节写一段历史故事,每个历史故事都能单独成篇,以时间为主线把这些故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长篇的大故事。在写作时,参考了一些史书,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实事求是,不添油加醋。

乱七八糟地写了这么多,算是个开篇吧。目的是让大家了解一下周朝社会的基本东西,在以后的章节中提到的一些名词也好理解。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阴谋史,就是一部此消彼长的角斗史,此种观点有点偏颇,但也有可取之处。周朝东迁,力量开始衰弱,控制不了诸侯,于是争斗开始了,一直延续了500多年。那么,周朝为什么要东迁?东迁以后为什么力量衰弱了呢?请看下节----平王东迁。




[ 本帖最后由 在极光下 于 2010-7-19 18:4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8: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二、平王东迁
     
周的祖先叫弃,弃的母亲叫姜原,也有的书写成姜嫄,这都通,不是大问题。姜原的丈夫是帝喾(kù )。帝喾是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上承炎黄,下启尧舜,是中华文明始祖。按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帝喾是黄帝的曾孙。看《史记》上的记载,夏、商、周、秦四代的祖先都是黄帝的子孙。尤其是商的祖先契(xiè)和周的祖先弃,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传说,姜原还是姑娘时候,有一次到野外去玩,见地上有一个很大脚印。青春少女,活泼爱动,对这个大脚印感到惊奇,想和自己的脚比比大小。于是一只脚踩到了这只大脚印上面。谁知道,这一踩不要紧,竟然怀孕了,生了一个男孩子。姜原当了未婚妈妈,觉得很是晦气,觉得这个孩子很是不祥。就把孩子抛弃在一条很窄的巷子里,牛马过巷子的时候都避着孩子。又把他扔到荒林里,虎豹不食。后来放到了冰上,飞鸟用翅膀护着给孩子温暖。这下,姜原有点懵了,难道这孩子有神来帮助吗?为什么扔了几次,都不死呢?于是赶紧把孩子抱回来养育。因为,先前抛弃了几次而不死,所以给孩子起名叫弃。

这个故事毫无科学道理,只是古人的杜撰。但是从这里能看出一点端倪。那就是,在那时候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时期。母系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女人血缘关系为传承,只知道其母而不知道其父。从这里可以推断,周的祖先弃可能是连父亲是谁都不知道的,用俗话讲就是个私生子。但是,一个伟大王朝的祖先连父亲是谁都不明确,那岂不是很滑稽吗?于是,古人就编造了踩大脚印的传说,一是为了神化弃,二是为了给他遮羞。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商朝的祖先契,就是她母亲简狄在吃了一只黑鸟蛋以后怀孕生下的。

弃最大的爱好就是种地,是个农业爱好者。整天忙着研究农业科技。有了新成果,也毫无吝啬地教给农民。当时的统治者尧听说后,就封弃为农师,可能是类似今天农业部长一类的官。并且还把一块叫邰土地封给了他。弃当了大官,觉得自己的名字不雅,就为自己又起了一个名字叫后稷,姓姬。

后稷的子孙繁衍生息,过了好几百年,也迁徙了好几个地方。直到在周原安定了下来,慢慢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大部落。当时,中原是商朝的天下,而周是臣服于商。商王封周的统治者姬昌为西伯。这个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叫他姬昌是现在的叫法,在周代之前,姓氏和名字比较复杂。姓来源于母族,氏则是来自父族。姓是用来表示一个人渊源的,氏是用来表示身份贵贱的。所以,身份高的有氏,身份很低的就没有氏。到周代以后姓和氏就不分了,统一叫姓氏。现在名字连用了,在古代名和字是两个概念,出生三月取名,成人后取字。名字是代表自己的,姓氏是代表家族的。所以在古代,很多人的称呼不能按现在的姓名习惯去叫的。比如,后文提到的褒姒(bǎosì),褒是个地名,或者诸侯国名,而姒却是个姓。之所以叫她褒姒,也许是没留下姓名记载,或许是当时的习惯。所以在读春秋战国史时提到的人名不一定就是姓名,而仅仅是习惯的叫法。

周文王休养生息,励精图治,积攒力量,准备和很腐败的商朝对着干。他任用了姜子牙为相,又悄悄地联络其他臣服于商的部落。就在发起对商战争的前夕,他去世了。他的儿子武王姬发完成了他的使命。在大约公元前1046年左右,武王发动了革命战争。注意,革命这个词那时候就有了,但意思和今天的意思不一样。那时候革命意思是变革天命。谁当天下的统治者那是由天决定的,这就是天命。而今,你商朝腐败的很,天已经不同意你继续当下了,于是天命我周武王来当天下之主了。

这次战争在历史上叫牧野之战,也叫武王伐纣。纣是商朝最后的一个王。据记载,周武王的军队是四万五千人,而商王的军队是七十万。但是商军毫无斗志,见到周军主动让路。于是,商朝立时土崩瓦解。这此以少胜多的战争只持续了一天的时间,就结束了。读历史到此处,就有了一点感想,商的祖先也是费劲了心机,多少代人的努力才取得了天下。但是,后世子孙却不知道珍惜,腐败透顶,人心尽失。就是拥有七十万人的庞大军队,也毫无作用。一天之内,貌似庞大的王朝就土崩瓦解了。正应了那句话:“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周武王得了天下,大封功臣和亲贵,建都镐京。于是中国历史进入了周朝。

周朝平顺地度过了200多年,到了周幽王时期。他很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女人,生了一个孩子叫伯服。这个周幽王爱屋及乌,就想立伯服为太子。可是,已经立了一位太子了。这位太子叫宜臼,太子的母亲是周幽王的王后。在中国古代,是讲究嫡庶之分的。正夫人生的孩子叫嫡子,其余小妾生的孩子叫庶子。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那一系叫大宗,其余儿子叫小宗。大宗是宗族的领袖,小宗必须服从于大宗。这就是宗法制度。现在周幽王竟然想挑战宗法制度换立太子,无论是王族还是一般百姓都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但是周幽王有他的办法,那就是把自己的王后废掉,立褒姒为王后。这样一来,他那个宝贝儿子伯服自然就成了嫡长子,立为太子也是很正常的。

原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国君。爵位是侯,也叫申侯。原王后和原太子被废后,为了躲避褒姒和周幽王的进一步迫害就跑到了申国。申侯很是生气,就准备替女儿和外孙讨个公道。

那个褒姒传说是当时天下第一美人,多美呢?插段故事,褒姒是褒国人,原是个弃婴,被一对做弓箭的夫妇收养。褒国的国君有点不听周王的话,周幽王就想给褒君一点颜色,捉拿了褒君。褒君的儿子为了搭救父亲,就在褒国内遍寻美女,终于找到了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很是喜欢,就放了褒君。从这件事情上看,就能知道褒姒有多漂亮。但是这么漂亮的女人,自从跟了周幽王后竟然没有笑过,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这让周幽王有点烦恼。于是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

当时朝中有个奸臣名叫虢(guó)石父,这个人善于拍马屁,拍的周幽王很是舒服,于是位列上卿。这个人还很贪财,千方百计盘剥百姓,国人憎恨抱怨。他给周幽王出了一个使褒姒能笑的馊主意。

周朝为了保证首都的安全,就在首都附近的骊山脚下设立了烽火台。一旦有外敌入侵,马上点燃烽火。诸侯们见到烽火马上调集军队前来保卫周王。虢石父对周幽王说,要是点燃烽火台,引来诸侯大军,却没有敌军,那场面一定搞笑。周幽王觉得可行,命士兵点燃烽火。烽火台上狼烟冲天。诸侯们一见烽火,马上召集军队,风尘仆仆地赶来保护周王。到了城下,却没发现一个敌人,只听到城上有音乐和欢笑声,周幽王和褒姒在城上饮酒作乐。诸侯们你看我,我看你,觉得莫名其妙。褒姒见各路诸侯狼狈的样子,忍不住宛然一笑。周幽王很是高兴,赏给虢石父千金。虢石父这时候站在城上对诸侯们说,各位诸侯辛苦了,没有敌人,请回吧。诸侯们这才知道被周王涮了,又不敢发脾气,只能悻悻地率领军队返回。等诸侯们撤了,周幽王觉得还不过瘾,就再来一次,又点燃烽火。诸侯们调转马头,狼狈不堪地赶了回来。周幽王和褒姒见诸侯们再次上当,在城上哈哈大笑……

在诸侯返回的路上,申侯心里想到周幽王废掉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如今又被周王涮了一把,禁不住大发牢骚。这些牢骚话,传到了周王和虢石父耳朵里,觉得申侯一定会起兵造反,于是先发制人,派军队去攻打申国。申侯一看,周王的军队来到,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给申侯出主意,赶紧写信给犬戎,一起起兵讨伐无道的昏君。犬戎接到来信,发兵五万把周都围得水泄不通。周幽王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虢石父说,赶紧点燃烽火台。烽火连续点了数日,诸侯们以为又是周幽王的恶作剧,所以都不派兵。不久,周的都城被攻破。周幽王逃到了京郊骊山下,被追杀。褒姒被犬戎掠走,不知所终。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烽火台,在当时那是最重要的军事设施,其分量不亚于今天美国总统手上的核武按钮。可是这个周幽王却为了使褒姒一笑,启动了烽火。置自己的江山和性命于不顾。有人说,周朝的江山就是在美人的嫣然一笑中,就要倒塌了。千金买笑,一笑倾城,二笑倾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永远成了一个笑柄。只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自己领导的集团而不应该是个人,更不能把集团和个人画等号。这也许是这个故事带给后人的一点启示吧。

犬戎在镐京城里,大肆烧杀抢掠,死者不计其数。周朝近300年积攒的巨大财富,被抢掠一空。到此时,诸侯们才知道,原来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于是,联合起来把犬戎赶跑。立原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即位后,镐京已经变成了一片瓦砾,并且周朝在镐京以西的大片土地被犬戎占领,镐京很不安全。有资料显示,在周幽王时期镐京一带旱灾很严重,又发生了地震,河流干涸,森林草木枯死,人民饥谨,经济遭受重创。周平王就决定把首都迁到东边的洛阳。当时有大臣反对说,洛阳虽然是天下的中心,但四周无险可守,容易四面受敌。而镐京,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蜀山河,肥沃的土地千里,四边都很稳固,真所谓是天府之国。天下还有比这更好的建都之地吗。但是,周平王不听,把都城迁到洛阳。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了。

都城的选择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件大事,要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综合考量,才能最终决定。而不能一味追求其经济因素,追求繁华,城市庞大。镐京一带真像那位大臣所说,是当时最合适当都城的地方。如果周朝这时候在镐京休养生息,积极防御犬戎,那么继续保持王室的权威不是没有可能。后来发生的史实证明了这一点。在对付犬戎时,秦国出了力,周王就把原来属于自己,而现在被犬戎占领的土地封给了秦国。秦国在原来周王的故土上,逐渐发展壮大,把犬戎占领的土地夺了回来。秦国就是靠这些资源,发展成当时的一个超级大国。为秦始皇一统中华奠定了基础。

周朝东迁到洛阳以后,处于中原,王室直接控制的地盘也不很大。其规模也就相当于一个大诸侯国。从此,周朝开始衰落,力量越来越弱,再不能控制诸侯了。各国纷争开始,相互攻伐,征战不断。甚至有的诸侯国敢公然向周王挑衅,以下犯上,和周王开战,并且竟然胜利了。这就大大地损了周王的权威,天下诸侯越发不把周王当回事。那么,到底是哪个国家敢公然与周王开战呢?这个国家又是怎么发展起来呢?请看下节-----郑伯克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6-25 14:40 , Processed in 0.02057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