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90|回复: 0

[[转贴]] 近体诗基础知识(讲座手记二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9 13: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体诗格律的平仄与拗救(下)
大家好,周末快乐!舍得群“诗词讲座”开群以来,得到各位朋友和各诗词群的大力协助和支持,舍得在此诚致谢意。为了增加各群的互动,现准备择时邀请各群选送的讲师轮流在此讲座,并传播到本群所及的百群之中,方案正在拟就中。同时,准备对各群选送上来的诗词作品进行当众赏析点评,以期共同学习和进步。有愿意参与此活动诗词群群主或管理,请与舍得群管理组联系,共商群是。

舍得群是无偿的免费义务传播国学,舍得不收任何费用,不借机推销任何私利。所以,舍得拒绝任何有偿请人讲座,不论他是多么权威和著名。况且,诗学之高下也不在其名头高低。我们自己做起来,我们要做自己的“舍得群”特色讲座活动。舍得不迷信专家名流,弘扬国学,我们就从最基本的QQ群做起,我们就面对最基础的诗词爱好者。

前天(5月6号)我讲了格律诗的格律要求和平仄拗救。但是,因为近体诗的“拗与拗救”是困扰很多初学者的“大问题”,也是很多诗词写作“高手”们纠缠不清的一个问题,所以,今天继续探讨它,为的是今后再遇到这类问题,我们不再困扰。

舍得为你讲拗救,你和舍得一起去传播诗词文化。我们自己会一点,就和大家分享一点,抛掉那些狭隘的门户之间,鄙视那种文人相轻的陋习,诗词是文化,不是拿来装点自己那脆弱的小小虚荣心的。爱诗,爱词,爱文化,从爱护自己做起,从开拓自己的心境做起。狭隘的心境永远培养不出诗心来。那么,就让我们以欢喜的平和的心态,来继续理顺这拗和拗救吧,让格律诗的“拗”我们这里不再拗下去。

前天我讲了,近体诗的拗句以及拗救的方法,我们现在再来理顺一下。什么是拗句?它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样的“拗”可以救?什么样的“拗”不需要救?什么样的“拗”不能救?其实,我们应该这样认识----所有的拗都是“孤平”造成。
而所有的“拗救”都是为了挽救“孤平”所造成的诗句之不谐调的影响,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要认识并搞懂“拗”和“拗救”,就要先搞懂“孤平”。“孤平”才是惹祸的根源。

常见到很多人争议什么才是“孤平”,同样一个句子,有的人认为是犯孤平了,有的人认为不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认如果真看了我的讲座,你就会明白了。他们争的其实不是是否构成了“孤平”,而争议的是--是否构成了“可以救的孤平”。我在上次课上说了,孤平的概念是:“前后两字都是仄声字,而中间夹一平声字,这就是‘孤平’”,就这么简单。有的位置上构成了孤平,我们可以忽略它,比如在七言句中的第二字,在这里“孤”了,对我们这句的音节影响不大,因为句中最重要的音节在最后一字,它太远,我们不重视它,拗了也不管它。

所以,七言近体诗中的第一字,不论是平是仄都没关系,这个字你随意选。但是五言就不可以了,因为字少啊,五言的第一字离音节就相对的近了,所以,五言的第一字,是不可以象七言句的第一字那样随意选的,要讲究平仄的,不可以平仄通用。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七言的,要看第四字是否构成了孤平,五言的要看第二字是否构成了孤平,只要有这情况,就是拗句,就必须要去救。从七言句看五字也很关键,不注意它,就容易形成三平尾或三仄尾,更要命。这可是不能救的“拗”。

关于“拗救”的方法,我说了,只有两种---“自救”及“对句救”。

所谓自救,其实只关系到一种句型。我们注意一下这个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是最容易形成“孤平”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它,别的句型可以不用多考虑。因为很多人迷信那所谓的“一三五不论”,所以,面对这个句型,他也把这句里的第三字不论了。第三字的“平”一旦换成了“仄”就必然形成了孤平。也就必然形成了拗句。可是,有时候我们选词时还真就需要这个第三字是仄,就不舍得换掉它,又不想拗了本句,那怎么办?很简单,把第五字的“仄”也给颠倒以下,换成“平”就解决了。很简单吧?这就是自救,也叫本句救。再次强调,请关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理由及方法如上。

我们还说那“一三五不论”,那这个“五”(第五字)该不该“不论”呢?可以不论,但是,这说法呀只适合一种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只有在这句型里,你才敢说那“一三五不论”,别的句型,你不论个试下,立马让你“拗”了起来,呵呵。其实,所谓对句救,也只适合一个句型,请大家记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也只有这个句型,才适合“对句救”,而“对句救”救的是谁呢?是第五字!对句救这能救这第五字,也只能发生在这个句型中。救的方法也很简单,把下一句对应的第五字由“仄”换成“平”就可以了。

下面总结一下,前天说到了,近体诗平仄的句型只有四个,分别是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

近体诗平仄的可救的“拗句”只发生在二种句型之内:

一是:(2)“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是:(1)“平平仄仄平平仄”

自救呢,  只发生在一的(2)“仄仄平平仄仄平”且只是指第三字,救的方法是改变第五字的平仄。
对句救呢,只发生在二的(1)“平平仄仄平平仄”且只是指第五字,救的方法是改变下句第五字的平仄。

这样,关于“拗救”我说的算是基本清楚了吧?“拗和拗救”的基本形式就是这么简单!难吗?并不难呵。

上面基本的“拗救”概念搞明白之后,我在这里再介绍二个“特拗”的例子。这二个“特拗”的例子,我只做介绍,要认识它并懂它,但不推荐初学者尝试。认识它的目的,是我们在看古人诗里常见到它,不推荐初学者使用,是因为它不合正体,毕竟也是一种“拗”,而且是“特拗”,不利于我们初学者的正规训练。

第一种特拗

将七言的定式“(4)仄仄平平平仄仄”给改成“(5)仄仄平平仄平仄”。因为我说,五言近体诗只是七言近体诗去掉前面两个字而已。所以,相对与五言,那么形式是:将五言的定式“平平平仄仄”改成“平平仄平仄”。

我们以后在见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不要吃惊,也不要大喊这出律了,这其实是允许的。我们举句个例子大家熟悉一下:

例1,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

日暮东风怨啼鸟
仄仄平平仄平仄---本句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

例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正是江南好风景
仄仄平平仄平仄---本句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

例3,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

巫峡啼猿数行泪
平仄平平仄平仄---本句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

这样的句法被古时诗人们使用的非常多,在翻阅唐诗时经常看到。他们试图用这样的句法来表达一种“高古”之诗的味道吧。在当时可能是一种流行写法,呵呵。

第二种特拗
将七言定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给改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相应的,如前所述,五言者乃七言去前二字也,则,五言的定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给改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样说有点发蒙是吧?呵呵。我换个说法,就是将“(1)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子的第六个字,由“平”给换成“仄”了,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句型了。这个仄收的句子肯定是一联的上句(出句)了,那么按格律的排布,它(1)的下句(对句)必然是“(2)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了。上句拗了,下句必然就要救。怎么救呢?将下句的第五个字由“仄”给换成平就可以了。拗救后的一联就是这样的形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如果是五言。则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样的写法,多数在起联使用。唐朝时,诗人们对起联限制较少,利于使自己的诗意发挥空间比较大,所以对格律就马马虎虎了。但是由于拗之有救,所以,在音韵上也能协调起来。我们了解这些,只是作为参考。我还是那句话,能不拗尽量不拗,中国的汉字多着呢,换个字并不难。换个思路,换个角度,那么炼字也一样到位的。

关于这个,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吧: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王维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本句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格

按正规格式,这一联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是他这里“有”字出律了,怎么办,他在下句用“相”字给救了回来,“相”这里,应该仄的地方改成平字。其实,这下句“暮禽相与还”的“暮”也出律了,它使得“禽”字成了孤平,但是,同样这个“相”字也救了它,这又是自救。那么,这个“相”字既救了上句(对句救),也救了本句(自救),这个叫什么?这叫“双救法”。

过去古人诗中的有些拗,其实就是诗人有意而为之。他觉得格律对他的“意”约束的紧了些,而他故意想取那种“高古”(古拙,不拘)的调门,在音的节奏点,刻意“拗”下去,形成重的“低音炮”效果,呵呵。

看孟浩然的这个“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上句竟然连这四个仄声。他怎么救的呢?用一个“成”字救了它。注意“成”这个字的位置,不论是自救还是对句救,起“救”的作用,尽是在七言的第五字,或五言的第三字上。这个“成”将本该的“仄”换成了“平”,救了上句的拗,其实它也就了本句的拗“往”字,它是什么?对了,这也是用的“双救法”。

我们再看一个特例吧,大家都熟悉的大拗之句的例子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看这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竟然连用了五个仄声字(岂止是三仄尾,哈)。这首绝句,网络诗词界对这样的“拗”句也是争论不休。其实,他只用下句“多少楼台烟雨中”里的一个“烟”字就给救了。另外,我认为,虽然七言的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不影响本句的音节,但是,这里的“多”字,从音韵和谐性的角度来看,却对上句的大连仄也同样起着“救”的作用。如果换个“仄”字试下,显然声韵上不如这个。这里再提请大家注意,这个“烟”字,还是在这七言的第五字的位置上。

关于近体诗的“拗和拗救”之法,其实还有很多的变例,我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其实我自己也在学习中,呵呵。初学的朋友,对于一些特拗不必过于看重。我们要着重注意前面我讲的“自救”“对句救”这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的就能对付过去了。

读唐诗时,我们还经常读到一些现在看来不合格律要求的诗,尤其是有大量的诗甚至就没有“黏”。一般的来讲,绝句中,第三句不“粘”反而去“对”的,律诗中第五句不去“粘”而在平仄上用“对”的这样的诗,我们称为“折腰体”,就是中间开始,平仄上不去粘了,而去对,下面还继续按新的平仄的粘对去继续。其实,更有甚者,律诗中第三句就不去粘了,有的,是尾联不粘,更令人吃惊的是,有的诗每一联都不去粘。这些啊,不管它是折头折腰还是折脚,我们统统把它们列为拗体诗。

关于拗救,我就讲这么些吧。今天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7 11:20 , Processed in 0.02286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