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家乡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水乡。它只是一个苏北平原上的,被界定为西乡范畴内的、平凡的小乡村,河道纵横于村内外,水系密植如布。若说缺少的风韵,怕只是河边倒映的垂柳,以及长长的高高的白堤或苏堤之类。“高山流水觅知音”,这里虽然没有高山,流水却常年流转不息,虽没有惊涛骇浪的气魄逼人,却自有它温润的柔情。
村里村外有流水静静地淌过。风起的日子,可见层层叠叠的波浪,紧凑而匆忙,推搡着前行;风平浪静之时,偶有小鱼从水面跃起,于是可见一个个小水花,以同心圆——或可以文雅地称为“涟漪”,荡漾开去,当然涟漪是诗人的语言,我们只会对涟漪的始作俑者作一番探究。夏日的傍晚,微风习习,漾漾的浮萍或是菱角的叶,兼以河边石阶上静坐沉思的妙龄姑娘,那也可作一幅诗意无穷的水墨画,并可以作为我们的梦里水乡的经典画面了。
单说村子里的一条呈葫芦状的河,南北有很小的与外界相通的出口,村民傍水而居。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到冬天,河面上便会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孩子们在冰上行走,是不必要担心发生意外的,偶有同伴跌倒,便会引起嬉笑声一片,温暖着我们童年寒冷的冬日。大人需要用水时,用锤子敲出一个深深的大大的窟窿,冰块在冰面漂浮,轻取一块,伴随着“咯嘣”“喀嚓”的口咬冰块之声,且冷且刺激。——夏天是我们最向往的季节,在清澈见底的水边洗衣,或洗碗,总会招惹许多不知名的小鱼,鱼戏腿肚,鱼戏脚面,鱼戏脚趾间,痒痒地,酥酥地,可称为最原始的乐趣了。看准它们,双手一捧,居然可以舀起几只不设防的小鱼。值得追忆的还有那浅浅的水里,芦苇上或水草上所依附的螺,轻轻从水下向上捋起,一根烟的功夫,盘中餐的食材即已配备,佐之以葱,姜,酱,简单而实在的美味令人欲罢不能,在我们儿时的记忆中回味悠长。
船是水乡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若叶圣陶先生在《粜米》中所描述,乘船到镇上卖粮也是我们全家的大事。通常是夜半三更之际,我们姐弟俩,迷迷糊糊被父母抱进船舱,开始我们的粜麦或粜稻之行。漆黑一片的乡间,静寂无声,哗哗的水声,那是水被扬起又落下,那是父亲拔篙的韵律,是彼时彼刻的主旋律。间或的蛙鸣,不知名的小虫在水面跳跃而发出的短促之声,是彼时彼刻的插曲,虽然影响不了主旋律的意境,却也有一种警醒的深意在其中。躺在露天的船舱里,希望这样的路总是走不完。
然而路总有走完的时候。等将粮食卖完,回家的路上,船身轻快了许多,父母的笑容也一路投掷,向水面,向熟悉的乡亲,向不熟悉的路人。——彼时已到傍晚,我们坐在船舷上静静享受乡间安谧的黄昏。两岸的房子,河里的水草慢慢向后退,天空湛蓝,白云漂浮,有鸟从头上轻快飞过。空气清新,泥土芬芳,繁茂的水草纠缠着竹篙。我们把头探出船面,把水放在水里,让流水从手心温柔地流淌,抑或把脚伸进水里,让水从脚面、脚趾间流过,这是无比惬意与舒适的时刻,这一时刻与无忧无虑的童年密切相关,并贯穿童年的始终。
我离开家乡的水已经多年,故乡的一草一木已在我人生的旅途上渐行渐远,曾经熟悉的香草,门前高大的梧桐树和它紫色的花,也只是在记忆中的芬芳。偶尔回老家,熟悉的人变得陌生,唯有那一片水,依然默默流淌,尽管那已不是多年前我们趟过的那一片水。——久久地凝视着这一片水,我甚至幻想着自己成了其中的一脉,随着地势或者风势辗转,来到葱翠的山上,成就飞流直下的瀑布,尽情地抒写壮丽的篇章;汇聚成默默流淌的小河流,滋养着两岸的乡亲;哪怕是细化成山涧的小溪,却也一路叮咚欢唱,在竹林间,岩石上默默流淌,永远跃动、鲜活,蕴藏无穷生机和活力,并以水的柔韧与执着,成就自己水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