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榆树 于 2012-8-20 10:05 编辑
同窗好友“小桥流水”先生博览群书,引经据典,考证说盐阜大地上曾经出现过老虎的踪迹:“ 康熙十四年,有虎自海上逸来,横噬人畜,践踏至大塌港(今射阳县阜余镇内) 始遁。”¬——《庙湾镇志》。史书还记载,由于老虎的出现,引起一片恐慌。督鹾程志安为此写了一篇《祭虎文》,庄雅可诵。文曰: 上古人物杂处,天命神圣驱除异类,使民得宁居。盖猛毒久莫容于世矣,今天子声教四讫,遐隙莫不向风,鸟兽咸若焉。安有吏治近地而容暴兽如虎者,虎亦安得逼处此,且此地非有崇山峻岭、森林大谷,可据此为威。虎处此则失其地,其人朴鲁,煮海采樵,以供衣食祭祀,无敢作慝为非,上帝悯怜必不降之咎。虎处此则逆乎天,天子命吏所辖,收其租课,以佐军需,自不得悍居而傲焉以夺之。虎处此则又违于法。虎宁昧昧也夫,以海上神洲尚难潜迹,兹则平衍相望,狐兔与处,虎竟视此为安耶?虎若有灵,既知所来,必知所往。龟蒙泰岱,颇堪穴处,何必于此恋恋乎?如其冥顽罔知他适,犹然扰害,误天子赋税,绝小民衣食祭祀之需,惊闻有司将必选悍卒操长弓利矢与,虎从事则处处失势之地,有违天之遣加以天子之法,其何恃而不恐,敢告。 为了方便朋友们了解情况,我把这篇文言文翻译于下: 上古时,人和野兽混杂在一起生活。天帝命令本领非凡的人物来追逐、消灭这些毒蛇猛兽,使得老百姓有能够安全生活的地方。猛兽毒蛇很久以来已经不在人类活动的场所出现了。如今皇上的教化传播到了四海,就连遥远或者偏僻地方的人,无不像草木被风吹得倒伏那样受到感化,鸟兽们也都这样。哪里有官员治理的近处能够允许老虎这一类猛兽的存在呢,老虎也是什么原因被逼到这里了呢?再说这里并没有高山大岭或者深林大河,可以让它占据来称王作霸。老虎占据了这里实在不是地方!这里的老百姓民风淳朴,从事煮盐打柴一类的劳动,用这样的方式来谋生和祭奠天地祖先。没有人胆敢为非作歹,天帝体谅他们一定不会派这类猛兽来惩罚他们。老虎占据了这里就是违背了天意。皇上命令官员在他们治理的范围内收取赋税,来帮助解决军队的给养,皇上自然不会因为老百姓强悍蔑视皇命而纵放这类猛兽来占据他们谋生的地方。老虎来到了这里是违背了王法。老虎难道糊涂了吗?海内外这么大的地方尚且难以藏起自己的踪迹,这里是平坦没有遮掩的地方,狐狸兔子这类小生灵可以在这里生活,老虎怎么把这里当成安身的地方了呢?老虎是聪明的动物,既然知道自己是从那里来的,一定也知道自己应该到那里去。龟山,蒙山,泰山,那些地方非常适宜洞中藏身,为什么一定要迷恋这里呢?如果思想顽固不知道到其他地方去寻找安身之处,依然在这里侵扰百姓,贻误皇上征收赋税,断绝百姓的谋生和祭祀所需的财物,听说官府一定会挑选勇士拿着弓箭前来。老虎仅仅依靠这里没有一处有利的地形来抵挡,既违背了天意又触忤了王法,又能依仗什么而不惧怕呢?特此告知。 这篇文章与韩愈的《祭鳄鱼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程志安一定读过韩愈的这篇文章,并且深受其影响。 这两篇文章相似之处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都是好言规劝,结尾部分指出,如果不听从劝告会出现的严重后果。 所不同的是,《祭鳄鱼文》词锋犀利,气势夺人。比较而言,《悼虎文》语气和缓,言辞要委婉一些。 悼虎文的开篇写了在王化遍及的时候,出现了老虎害人的情形不可理喻。接着进行了分析:当地的地理形势不适宜老虎生存;这里的老百姓勤劳善良,残害他们就是丧尽天良;这里的官员奉公守法,侵扰他们违背了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老虎在这里呆下去那是一无是处。接着给老虎指点了出路,让他们到适宜自己的地方去生存。最后指出不听劝告将会出现的下场。文中没有说自己将亲自组织人马来对老虎进行围剿,只是说“惊闻”有这么样的一条消息。这,是一种和缓的说法。封建社会里,盐官是执法官员,手下有自己可以调动的人马。窃以为之所以没有说如果不听话,就将亲自率众对老虎进行剿杀,主要是想不增添紧张气氛。这样,也使得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保持了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