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路走来,看着路边的风景,唱着心中的赞歌。 二十多年前,从乡下来到城里读书。我的家在距离县城三十里路开外的一个小村子里。那时,交通欠发达,汽车还没有通到村里。所以,要想回家只能靠“11路汽车”——当时人们戏称步行为11路汽车。 每到周末,三五个同学约好,一起步行回家。大家边走边说,路边的风景渐渐被晚霞染红,当月色洒满片片农田和乡间的小道时,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跋涉,我终于听到了母亲呼唤的声音,看到了站在堂屋东山墙边守候着的母亲的身影。我雀跃般地飞到母亲的身边,她总会怜爱地说:“二丫头终于到家啦。辛苦啦!”有时,她还会说:“哪天我们乡间的小道修好了,买俩车给你骑啊。” 我在祈盼中长大。 生活在省城的姑姑来省亲,最让她们恐惧的是,汽车只能到县城,剩下的路只得步行。姑姑常常念叨,要是公路能通到俺家,她们一定每年多回娘家几次。这样,也好消解大家的相思之苦。 姑姑们在祈盼中变老。 母亲的愿望,姑姑的期望,在这二十多年里都一一实现了。 如今,我生活的那个小村子有两条高速公路横穿而过,村村通公路的政策实行后,通往村子的两条小道都拓宽加固浇铸成了水泥大道。村子里的居民享受拆迁安置的待遇,皆坐进了公寓,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电瓶车、摩托车成了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轿车也可以径直开进村子里了。 现在的我,回家时看到的不仅仅是绿的树、清的水,袅袅的炊烟、喳喳的鸟雀,步入眼帘的还有那新建的规模化的厂区,宽阔绵长的柏油马路,高高耸立的路灯,成排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别墅,以及富有情调的度假村和休闲中心。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农田里的劳作不再是挥汗如雨的手工作业,机械化让农民的劳动力彻底解放了出来。 陶醉在家乡的变化中,心旷神怡。 那么,请继续随我来,踏上征程,你会看到这样的镜头: 白发翁媪的老夫妇拿到了社保,他们激动地说:“真的没想到啊,做了一辈子农民,晚年竟然拿起了‘工资’,多亏了党的领导英明,国家的政策好啊!” 瞧,一对年轻的小夫妇,农忙时回家照应几天,闲暇时进城打工。手头阔绰了的他们,家用电器应有尽有,电脑也成了这些家庭的必备品。最让人惊奇和欣慰的是,这些小年轻们生活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他们知道挣钱,也知道享受,更知道教育。他们会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带孩子和家人外出旅游,既增长孩子的见识,也陶冶自己的情操。 那一对对中年夫妇们在忙碌着什么啊?哦,原来他们忙着管理蔬菜大棚呢。在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们带头致富行动的影响下,中年夫妇们充分发挥邻近主城区的优势,在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扶持下,建起了一个又一个数万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不但满足了当地市民的生活需求,更可以借助高速公路的优势,直接发货给上海等大、中城市,菜农的收入正节节拔高。 那一排排的房舍,红墙绿瓦。知道是什么吗?它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养猪场,场主是那位善于吃苦、爱动脑筋的王姓中年人。每当人们羡慕王场主事业有成时,他总会笑眯眯地说:“我的今天,要感谢党,感谢国家。没有国家的扶持,不会有今天的我。就是现在,因为我的生猪出栏率高,一直还享受着国家的贴补呢。国家的贴补,犹如一粒定心丸啊,吃了这颗定心丸,我可以放开手脚,大展拳脚了啊。” 猪舍的东侧,围墙的另一边,是一个同样大型的养鸡场。养鸡场的场主竟然是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的他,承父业,回乡办起养鸡场。借助父亲的实践经验,加上自己的理论知识,构建了科学化的养鸡模式,注定成功是属于这个年轻人的。理念先进的他,推出了“绿色鸡蛋”——纯种草鸡蛋,使得养鸡场创办近十年来,效益不断攀升。 哦,这儿是一个城关镇。瞧瞧镇上孩子们的学校。崭新的校舍各有特色,从宣传的标语就可以让人体会到学校的文化底蕴。知道吗,现在的农村小学,班班都配上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们能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充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真得感谢政府出台的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呢! 高耸的高压电线塔,多车道公路边的各色绿化树木,位立于各河道要口、设施齐全预防洪涝的排水闸,新楼盘的凸显,镇一级的街心公园、公共花园…… 家乡的美景数不胜数,家长的变化日新月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