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51|回复: 0

(顾益)新四军与两首江苏民歌[07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1 17: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戚涤尘 于 2014-8-11 18:11 编辑

《茉莉花》《拔根芦柴花》是苏北的两首民歌,一首婉转柔美,一首高亢甜美,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堪称“天籁之音”,半个多世纪以来,流行于国内外乐坛。巧合的是,这两首民歌的创作与传唱,都与新四军文艺战士有关。
1928年,何仿出生在安徽天长市石梁镇何庄村。她母亲很喜欢唱歌,耳濡目染,天资聪颖的何仿七八岁时就已经会唱很多民歌了。1942年,何仿参加了新四军,在淮南大众剧团当演员。有一次,他与战友们一起,到仪征、六合交界处的金牛山一带采风,走访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采集到了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鲜花调》,他将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之后,他反复吟唱,觉得这首哥哥妹妹式的情歌,尽管音调优美,但有一些轻佻的感觉,带到部队表演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如果能修改一下,那就好了。只可惜当时他还没有这个水平和能力。全国解放以后,何仿被部队送往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深造,专业水平突飞猛进。1957年,何仿在北京与民主德国合唱团的专家一起探讨民歌演唱,要找一首适合女声合唱的中国民歌,他突然想到了这首《鲜花调》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一唱三叹,抑扬顿挫,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音调柔美,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之间淳朴美好的感情。该曲当年由解放军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版了唱片。从此,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传遍世界乐坛。
雪飞,民歌演唱家。原名皋宇,江苏省滨海县人,1926年1月出生。她的童年是在阜宁县蛤蜊港度过的。13岁那年,她参加了新四军,被分配到驻扎在阜宁县陈集乡的盐阜文工团工作。1953年,雪飞转业到江苏省歌舞团工作,担任副团长。就在这一年的初冬,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钱静人、江苏歌舞团团长费克和雪飞带领创作人员,到江都、扬州一带采风,收集了大量民歌,并进行了加工,《拔根芦柴花》就是其中一首。他们认准《拔根芦柴花》很有潜质,于是钱静人写词、费克改编曲调,并指定雪飞试唱。1955年初,重新改造加工后的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终于诞生了。
1956年,北京举行全国民间文艺调演,雪飞演唱《拔根芦柴花》,歌声高亢甜美,圆润悠扬,音色丰富,音域宽广,具有浓郁的江苏乡土情调,受到空前欢迎。在中南海怀仁堂给中央首长汇报演出时,雪飞演唱了《拔根芦柴花》又演唱了淮剧选段《刘桂英是朵大红花》周恩来总理上台接见演员时对雪飞说:“你唱得很好,家乡的民歌真好听啊!”之后,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及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切接见了雪飞。中央广播电台为雪飞录制了唱片。从此,《拔根芦柴花》这首歌风靡全国、流向世界。
茉莉花、芦柴花,这美丽的“花朵”是谁采撷的?是何仿、是雪飞和她的同事采撷的,是新四军火热的军旅生涯培养了音乐天才,是他们从原生态的民歌中汲取了灵感,从民间艺术丰厚土壤中吸取了营养。它印证了这么一条哲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要以新四军文艺战士为榜样,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跟上时代脚步,回应时代呼唤,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是新四军与两首江苏民歌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单位:大丰市委办公室       电话:187612139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1-7 09:40 , Processed in 0.01577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