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饭节的回忆 乌饭节·母亲节 明天是四月初八,家乡的乌饭节,四月初八吃乌饭,一想起,那股清香就在心底里飘散开来。 烧乌饭,首先要去采乌饭草,而采乌饭草,一般都是小佬家的事,所以乌饭节到来的时候,小佬家特别高兴,因为可以上山玩了。如果不逢礼拜天,乡村的学校在节前一天的下午也不上课了。于是,一吃过中饭,就只听得小佬家在村里窜来窜去,呼朋唤友,结成一伙一伙的往山上跑。 我的家乡在大溪水库的西边,连绵的丘陵自北向南渐渐地升高,金山象一道屏障矗立在西南上,顶南的最高峰叫金山大头,要上就上金山。 上山的人人手一只大竹篮,就是平时刈羊草的篮子,但不兴带镰刀的,自家吃的乌饭草要采嫩头、嫩叶,只能用手捋。用刀刈的只能拿到街上去卖,象刈柴草一样,一刈一大担。伢家皮,没有一个好好提着那篮的,有的将篮子向前一抛,跑上前再一接,真正地玩着“篮球”,有的将篮呼啦啦地甩着大圈,也有的将篮子套在头上,象戴着个硕大的钢盔,一路追逐着、戏闹着。那时候打仗的电影看得多,来到山脚下,呐喊一声,就是一阵冲锋,谁都想第一个冲上山去,那顾得上一路采集乌饭草呢,所以伢家往往是下山时完成任务的,有的看看不够,急了还好往女孩子的篮子里抓几把。丫头家一路上总是说个不停,笑个不停,到了山下,就一伙一伙地分散开来往上采。绿色的丛林里闪动着花衣裳,山坡上飘着欢快的笑声,斗笠下一张张笑脸红通通的,如阳光一样灿烂。她们心又细,眼又尖,手又巧,不到山顶,篮子就会装满了。 四月的江南,满目葱胧,山间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花儿,鸟儿鸣叫着在头上飞过,清风卷起阵阵松涛,呼呼地吹得人精神振奋。那鲜花、青草、杂树混合而成的清香,是多么的沁人心肺,数十年过后,还常常让我在思乡的回味里沉醉。 孩子们最喜欢站在高高的山顶,俯视脚下的土地,指点着那白墙红瓦、土屋草房,哪家是哪家。水库象一面巨大的镜子,静静地躺在对面,镜边镶嵌着错落的村庄,象随手撒出的一串珍珠项链,碧绿的田野连同苍翠的群山,一起翻滾到天的边际。孩子们兴奋起来就向着对面的山冈吼起来,山谷里振荡起一片“哦哦哦哦哦……,喂喂喂喂喂……,嗷嗷嗷嗷嗷……”的回音声,觉得奇妙极了。 乌饭草其实不是草,是一种灌木,有些象茶叶树,碧绿的叶子相较茶叶圆而小些,但它的嫩叶泛着鲜艳的红色,十分夺目,显出与别的花草树木的不一样来。我第一次上山时,才二年级,9岁,但同学给我一指,我就一直认得了。乌饭草在江南丘陵地带分布很广,一到春天,家乡的山上到处都是。下山的路上,我们总还要掐些叫金刚柞的荆棘的嫩头,和在乌饭草里,据说煮出来的乌饭更加鲜亮。 采回家的乌饭草要先洗净,再放到石臼里搡烂了,放锅里煮,沥出汁来,将淘好的糯米放到汁水里浸一夜,明朝上,孩子们就会滴乌喷香的乌饭吃了。只是后来的活是大人们的事了,小佬家早困到八忽里去了。 乌饭节是个快乐的节日,孩子们贪玩归贪玩,对这四月初八吃乌饭的来历,却都从老亲娘的嘴里听到了心里。都知道老早老早头,有位母亲被关牢里了,她的儿子很孝顺,每天去送饭,却总被凶恶霸道的牢头贪吃了,老娘年老体弱,看看将要饿死。儿子一筹莫展。一天梦中得到菩萨的启示,到山上采了乌饭草,烧成了乌饭送到牢里。牢头一看黑不溜秋污垢不堪,掩鼻而过。老娘依靠孝子送来清香而有营养的乌饭,坚持到出狱。且出狱时身体硬朗,精神刚刚。因些,吃乌饭时,大人们总要指着小佬家说上这么一句:“要孝敬老娘嗒!” 这个来历,其实就是《佛本记》中目连救母的故事。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孝,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而人人都由母亲十月怀胎而生,含辛茹苦养育成人,所以孝,尤以孝敬母亲为重。乌饭节就是以这么平常的事例,来弘扬这朴素的道理。乌饭节,在我的心里,一直就是母亲节。 前不久,,忽然间电台、广播纷纷嚷嚷,有人忙着买花、送礼,过起母亲节来。这当然是洋人的节日了。问起它的来历,没人能答得上来,翻出日历来,5月13日的一页上,倒明明白白地写着“母亲节”三个字。西风东渐,反正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正巧那天我请了母亲和丈母娘等到我家小聚,祝她们母亲节快乐时,她们虽然对这个洋人的节日莫名其妙,但对晚辈的孝顺仍感到欣慰。虽然心中带着些许落寞,但我想,不管这母亲节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传统的还是外来的,这要在劝人孝敬母亲的目的性上是一致的,都是有节日的记念意义的。 许多传统的节日,受物质生产以及地域等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乌饭节流传在江浙一带和南方,别的地方,没有山,没有那种气候条件,就没有乌饭草,在过去,要吃乌饭也难。所以在现代科技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的传承,不但要靠各种文化媒体的弘扬,也要靠物质生产和流通的进步。春节时逛超市,竟然发现有家乡溧阳生产的袋装的乌米饭,加适量的水加热回软即可食用,如此,远方的游子,可以方便地品尝到那久别的清香,重温那份浓浓的乡情,那份母亲节的感恩之情岂不可以在更大的范围之内传扬开来。 明天早上,乌饭飘香时,得由我来给女儿讲那个老早头老早头的故事了。 2007年5月24-25日晨 溧阳方言:男孩叫伢家,女孩叫丫头家,小孩子叫小佬家。睡觉睡得很死叫困到八忽里(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