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94|回复: 15

暮色多么沉寂(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7 19: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茂华 于 2018-1-22 18:30 编辑

                             暮色多么沉寂(散文)


   下午从无锡商业技术学院搞过诗歌讲座后赶往南京,院方送我去乘城际高铁,我这个乡下人还是选择慢一点的K1328号动车,算计一下能赶上明天的会议。还能与接待者在金陵城里吃宵夜看景致。
    每个人都有不凡的经历,成为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早年失学求职,曾管理过图书,遇新书新杂志先睹为快。学校青年教师就是当年没有谁组织而滋生的读者群,我要调节那些书刊。倪圣江是高中生,念中专速成班,一年就毕业,一分配就做我的班主任,常怀疑我的作文是不是抄袭的?一个初一学生的作文怎么可能有文学语言的成分?后来他参加自学中文大专考试,卷中一题出得冷僻,是诗人闻捷的诗句。考后没有把握,回来跟我核对后才放心。自考难,多错一小题,就能不及格,又得重考。当时讶异,一个做老师的,怎的问起我这个学生来呢?觉得自己反而是他的老师,又惊又喜。
    学校办了蚕桑班,连续三届同去镇江蚕种场实习,做校工的我与他们年龄相仿,情同手足,整天厮混。一放暑假,拿上工资,借了钱,瞒着父母,第一次出远门。
   留着鸡婆头,穿着喇叭裤,拎着燕舞牌收录机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叛逆少年,吃着盐水鹅喝着冰啤酒,乱逛金山寺,爬焦山,把一条大西路走穿了,在天下第一泉面前用傻瓜相机胡乱照相,啃肴肉,吃锅盖面——我们许多人的青春跟异乡风物与小吃连在一起,不顾一切寻找认同感。
   1982年的苏南女孩比苏北的热情与大方多了,她们刚初中毕业,到蚕种场打工,工资比实习生高,舍得花钱打扮,花钱买零食,都一样的青春年少,很快打成一片。在老家,我跟陈汉根铁,到镇江,先落脚他那儿。,集体宿舍,我不是蚕种场人,分不到床,就和陈汉根挤一挤睡觉。那时,他跟来自句容市北下蜀镇的宋清芳比较要好,叫他去她家玩,也顺便叫了我和王连春。我们听后,成顺杆怕的猴子,连说接受邀请。一等放假,三个人早起,人生地不熟,错过唯一的班车。商量去另外站点跟车。山中公路忽高忽低,途中拦运石灰石的拖拉机,几次不成功,倒是落在后面的我遇到一机手中途减速,飞了上去,他们发现后,拼命追,追不上。开了好几里,机手顺坡拐下公路,大概到机手家村庄了。我赶紧跳下来,与汉根连春他们走散,一阵子紧张起来,硬着头皮顺着路标走,又打听到,不远处有火车站。那种只听三分钟的乡村慢车小站,叫高资站。一路摸过去,记得当时要翻过一座山,越过不太密集的农舍,要到镇上了。天太热,我扒开一大片树叶与杂草,转出来。突然,手摸到平滑的石头,是红黑相间的大理石,定神一看,是诗人闻捷的墓碑。我一点没有害怕,当时的我就喜欢诗歌。气喘吁吁摸到火车站打了去下蜀的票。这是我第一次乘火车,尽管跟乘乡村汽车一样短的路程,我还是欣喜的。一直等到暮色快起,才上车。没有过足够乘火车瘾,就被乘务员赶下车了。当时,刚来镇江的我不知道宋清芳姓什么叫什么,是陈汉根的女朋友。我四处乱寻,在一个退休的邮递员带领下,竟然找到她家,被称为奇迹。在老家,乘车迷路过。但在远方,我有神奇本领,摸过在上海徐家汇大姨家。
   记得当时在大理石墓碑前念出的是“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你不要、不要再唱歌,姑娘沿着水渠来了”的句子,那是闻捷去新疆采风,仿民歌体写的《苹果树下》,入选大学教材,我是从教材上读到的。在一些经典沉闷的诗歌教材里,能读到这样明快不失浪漫,轻盈不失倾心的诗句,没有感伤,没有倾诉,只有劳动的欢乐,青春的美好,爱情的甜蜜!唱着吐鲁番情歌,哼着果子沟山谣的闻捷,热情洋溢的民族风情给中国诗坛注入新鲜的汁液。
   文革伊始,诗人在劫难逃。1970年获得“解放”,走出“牛棚”,相濡以沫的妻子杜芳梅不甘受辱,含愤自杀。告知消息者竟是文革斗士戴厚英,文笔犀利的她作为青年文艺评论家早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面对家破人亡的诗人进行改造教育过程中,戴厚英对风起云涌的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怀疑,开始动摇。离婚后的她与丧妻的他走到一起来了——那就是文学的力量!
   当时主管文艺的徐景贤认为是阶级斗争新动向典型,明确表态是资产阶级拉拢与腐蚀革命闯将,一再要求戴厚英站稳立场。积极革命的她一反常态,执迷不悟,与天真单纯的诗人敢恋敢爱。不知何人传到张春桥那里,让工宣队与军宣队煞费苦心,利用值班隔开两人,拆开这对苦命鸳鸯。他们在市党代会上最后一次见面,后闻捷为了保护戴厚英,忍痛在家中开煤气自杀。就在好几小时前,戴厚英出于对闻捷的关心,远远尾随着他从成都路跟到南京路,离诗人家一百多米时,才强忍悲痛离去。第二天,上海作协开会批斗,戴厚英一身黑衣出席,随后七天七夜没合眼,陷入深深自责。痛定思痛,带着脱胎换骨的文笔写下了《诗人之死》,用《人啊,人》更深一步探究人性,与诸多杰出的伤痕文学作品一样写出一代人的抗争与不屈不挠。戴厚英的作品一度难以在上海出版,得到时任福建省省委书记项南支持才在福建出版,迅速在国内外引起反响。不幸的是,正当盛年的戴厚英死于非命,竟被一个受助者一个小老乡陶峰所害。戴厚英曾公开批判过授业恩师钱谷融的人道主义文学观点,因“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之言而一时名声大噪。不管是巧合,还是宿命,无疑为人性的贪婪留下一条新的注解。

    那是下蜀女孩宋清芳的初恋,我的好朋友陈汉根没有好好珍惜。多年以后,汉根离开镇江蚕种场,和一个南京六合的女子结婚,生下长子失踪后,多方寻找无果。又生下次子。现开着盐城往南京来回的长途货车。同学聚会说在南京买了房,听之幸甚。宋清芳远嫁吉林,生下女儿,就离婚了。最后落户宁波。恰巧她孩子迷恋文学,看到我写她母亲的文章,联系上了。后来,我在杭州某杂志征文中获奖,她与孩子开车到西湖,总算又见上一面。而我与初恋的南通女孩如阳分手后,娶妻生女,几年后,妻子撒手人寰,至今独身。倒是连春留在镇江成家立业,扎根下来。我们这几个人的生活与爱情经历加起来,都赶不上诗人闻捷与安徽颍上才女戴厚英只有一百天的苦恋。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不断消失。而他们堪称绝唱的爱情诗篇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里留了下来。尽管乘慢车,还是希望慢一点。再多看一眼闻捷的故乡,看一眼高资小镇,让我忙乱的生活在如此难得的诗意时光里多停留一会儿。车上的人们大多昏昏欲睡,车窗外的暮色多么沉寂,路灯末亮,远处的丘陵与洼地影影绰绰,就像刚走远的一段历史,后来者很难清晰地看到所发生的一切。车到南京西站,接站的朋友带来镇江女诗人纯子,在鼓楼吃宵夜时谈到闻捷,说高资小镇在闻捷故居修了纪念馆,每年会有不少参观缅怀者在暮色里细语,仿佛寻找一条河流的源头。
发表于 2017-11-17 20:30: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写这样的散文,爱读!
发表于 2017-11-17 21: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了一段往事!
发表于 2017-11-18 12: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汉根与陈汉跟是不是同一个人?!

读来,感动。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11: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戚思权 发表于 2017-11-18 12:50
陈汉根与陈汉跟是不是同一个人?!

读来,感动。

感谢思权看得仔细,近来,写多,容易出问题。特别是校对。

最近,读《盐阜大众报》副刊你写的而关于读书的文章,这样很好。继续!
发表于 2017-11-19 19: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写得挺文艺范啊
发表于 2017-11-20 00:2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耐看,耐读;可思,可忆.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08: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顾林 发表于 2017-11-19 19:10
散文写得挺文艺范啊

还是感到语言的拖沓,字数较多,浪费阅读时间了。问好,祝福!
发表于 2017-11-22 19: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茂华 发表于 2017-11-19 11:46
感谢思权看得仔细,近来,写多,容易出问题。特别是校对。

最近,读《盐阜大众报》副刊你写的而关于读 ...

小文字,见笑了。上面还有错误。
问好吴老师!
发表于 2017-11-27 21:1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小说、比诗歌更好的是你的散文,继续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3 08:33 , Processed in 0.02197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