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06|回复: 0

【杂谈敬畏之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0 14: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思无邪)

    人须有敬畏之心,是近十几年来多被提及的古典话题,这是进步,尽管是重提。
    这是人之圭臬,近年被不断呼吁、运用在教育界、科技界、文化界、城市建筑、市井以至官场等等各个领域。
     
    明确提出这个思想的是孔夫子,他在《论语·季氏》里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后来朱熹在《中庸注》中里又强调:“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所谓“敬畏”,即敬重,谨慎。所谓“敬畏之心”,是指人类在天地下、社会中,面对自然、文化、科学、历史、法律以及道德等等应该怀有的一种神圣、庄严、尊敬、惶恐以及惊奇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格修养,还是一种生活信念。
    孔子的这一观点,我个人斗胆揣测,应该是来于尧的“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在诗词理论研讨上,敬畏之心都主要表现在哪里呢?我以为,就是对古代、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经典诗词诗话的敬慕、学习,就是对先贤、权威之学识、修养(文章道德)的敬仰、汲取,就是在尊重的前提下举起他们的旗帜继续弘扬。
     
    对圣贤、对权威,当然不必迷信,也不必盲从。可以质疑,可以有自由独立的思想。但前提是,不能没有尊重,接着是你得读懂。对经典、对名著,并不是禁止去另想、另说、另做,而是你要想之有道、说之在理、做之合法。不能人有多大胆,牛皮便上天,不能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不能出口不羁,胡说八道。须知凡事有度,何况面对圣贤。可以大胆假设,但需小心求证。无稽之谈应缄默,假二传手(二百次也得多,别人嚼过的馍别说是自己蒸的)之类当休炫。
     
    对专家还不甚了了,对经典只是朦朦胧胧,在一个专业领域不过浅尝而已,万里长征才刚刚走完第一步,只是集聚了一桶底儿的水,在大海边不过拣起一只贝壳——便声称自己是亲历全过程长征的老红军,便宣告自己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然后就迫不及待的质疑叫板专家,这不能不让人贻笑大方,人们自然要如此疑窦:这是疯子,还是傻瓜?
     
    也有另种企图让人作呕:借贬损专家抬高自己,吸人眼球。这里的贬损,其实是为了袭人耳目,为了吹嘘自己。专家在这里被搞成了托儿,不明就里的专家捍卫者,也稀里糊涂的成了炒作者的被利用者。
     
    本就有争议的诗词两读或多读,不过是一两个字词而已,如何对峙博大精深的前辈专家?岂能推到倒巍乎高哉的巨人?但炒作者就是恨地无环,铁嘴钢牙:“叶嘉莹不过中学老师”,“王力的书早已过时”,“叶氏不懂训诂学”,“在海外没有真正的旧体诗词专家”,“有双轨为何不能搞三轨”?“红楼梦又有最新版本”等等······可敬的诗词专家就是在如此不知深浅、无知无畏的大言不惭者的嘴里被贬损,不知底里的善良的网友,便自觉不自觉的对炒作者肃然起敬。而炒作者因此而由口吐白沫而发展为无限膨胀,遂即俨然起来,训斥起来(对正常友善批评甚至只是友善的提示一下他的人们):“专家不能被怀疑吗?”“我为何不能否定”?“你有自由独立的民主精神吗”?“一味为专家辩护你就是个势利之徒”?“他们多少年就纠缠我”······瞧瞧,不但会升级炒作自己,还很善于给别人扣帽子!

    古今讲究敬畏之心多有佳话,只提两例。
    欧阳修对诗文的细致严谨是出了名的,他回答妻子:“不怕先生责怪,却怕后生笑话”。
    吴冠中先生只把那些他认为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留给后世,他说:“骗得了今天,骗不了明天”。
    有理论版的个别不敬、荒谬的炒作,一两个小时尚且蒙不过去,如此“研究”,如此荒唐无畏,还不休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2 00:37 , Processed in 0.02406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