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sdqch 于 2018-10-1 13:02 编辑
电话情思
董青春
小时候,我们心底向往的最美好的生活便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了,那时候每每从电影上到看到握着话筒打电话的镜头,总是感到无限的好奇和羡慕,觉得这样的生活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
八十年代末走出校门,曾在一家乡政府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写稿、发稿,那时向外发稿主要是通过信件寄送,因为电脑、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就连电话也大都是黑色的“摇把子”,拨打长途很难,那时县外的电话就属长途了,有时为了控制话费,办公室党委秘书时常会将“摇把子”取下来“管理”起来。
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有一次,办公室内勤小陈下班后取下电话“摇把子”随手放在衣袋里,没想到晚上回家夜里受凉发烧,第二天托人请假,却忘记将“摇把子”带回乡政府办公室,乡领导上班时到办公室打电话只能望“机” 兴叹,党委秘书赶忙一边找街上的工匠用细钢筋仿制“摇把子“,一边安排人去小陈家取回“摇把子”,从那以后单位汲取教训,每天晚上下班后值班人员取下“摇把子”,都存放在党委秘书家里。
那时使用“摇把子”电话很不方便,记得1992年的春天,当时市妇联的领导在乡里蹲点帮扶,她们组织了80多名“乡妹子”去常熟等地打工,乡长让我赶快采写一篇新闻稿件,当时想通过电话发给《盐阜大众报》,结果乡长和我守在电话机旁2个多小时,乡邮电所里的话务员也没有接通报社的电话,几天后还是市妇联的领导回市里办事,才顺便把稿件带了过去。
1993年秋天,乡政府装上了程控电话,比“摇把子”先进多了,不论想打到那里,话筒一提,按键一拨就通。1994年夏天,在重庆农用汽车厂打工的毕圩村农民梁传明被聘为经营副厂长,我得知消息后,连忙写了一则短讯,拨通电话发给《盐阜大众报》社,接听电话记录稿件的编辑在电话里当时就表扬我说这则新闻抓得好,发的快,稿件第二天就见报了,年底还被评为“中大杯”短新闻竞赛一等奖。
再后来,乡政府装上了传真机,配置了电脑,装上了电信宽带,我也紧随着现代文明的脚步,学会了五笔打字,学会了在电脑上写文章,学会了网上发送邮件和查找资料。平时在电脑上把稿件写好了,只须轻点鼠标,稿件瞬间便会从网上传到报刊编辑部的邮箱里,编辑对稿件有什么建议和想法,立即又会反馈过来,有了互联网,我们“爬格子”更是如虎添翼,向外发稿既方便、快捷,又保证了时效性。
10多年前,我到了一家央企工作,现代通信技术在企业里更是被充分发挥和利用得淋漓尽致,公司发送材料、批阅文件、审核帐务、审批合同、批核发票、申请购物用车等都依靠网络通过系统进行,有时出差在外,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外也能及时处理、审核文件、材料。有一年我去安徽出差,中途公司打来电话,需要上报一份材料,当天晚上我便在电脑键盘上“龙飞凤舞”,一气呵成码出3000多字,连夜发回公司邮箱,没误一点事。
现代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世界触手可及”、“地球越来越小”,进入新世纪后,固定电话、小灵通、智能手机、宽带网,陆续走进普通百姓之家,让人们人际交往、情感交流拥有多种便捷、畅通的渠道。
近几年,城市乡村、男女老少又时兴通过手机玩起了微信,人们之间的交流、联系更方便、更密切、更顺畅。老乡群、同学群、亲友群、家族群、工作群、同事群……各种微信群如雨后春笋,微信功能很多,可以通话、留言、视频聊天、发送文件照片、进行理财、费用支付和转帐。分散多年的同学朋友通过微信群又恢复了联系,亲人远隔千山万水通过微信视频可以面对面交流,有人在群里一提议,几十名老同学马上聚到了一起。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在群里一通知,亲友们马上都知道了消息,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
就拿我们家来说,兄弟姐妹多人,几乎都在外地打工上班,许多年前通讯落后时,去苏南打工的大哥和三弟经常一走便杳无音讯,直到年终回家,我和姐姐也只是一年当中多写几封信回家问候问候父母,这也难怪我们啊,那时老家全村就村部一部“摇把子”,而村部又常常没人值班。现在大不一样了,时代的大发展圆了农家人多少代的梦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转眼之间变成了现实。我们在城里的小家庭都安装上了固定电话,大人小孩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大家工作之余,经常通过手机发送短信、语音或视频聊天,经常地互相问候传递信息。我们为老家的父母也安装了固定电话、添置了老年手机,平时儿女们经常打电话问候老人,随时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陪同老人说话聊天,父母感到十分欣慰,我们在外也感到放心,稀释了心底对老人的牵挂。每次通电话,老人总是乐呵呵地对我们说:“在外安心工作踏实挣钱吧,有了电话,你们好象就在身边。”
通联:中国石油淮安销售分公司 董青春
电话:133279669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