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烟花初 于 2018-10-15 13:19 编辑
【醉里飞花令】·走过四十年
睁开文学之眼
四十年的时间之于七零后来说,几乎就是一生了。周遭的变化像是加注了N万吨推进剂的火箭,就没个停顿的时候了。
世事万变,但是人却没变。还是叫那个名字,姓那个姓。除了外观由青涩羞怯到饱满奔放,内心由纯洁无暇到海纳百川,与生俱来的兴趣爱好没有变。
就像我,自小爱认字,爱看书,爱美好的景色和干净澄明的晴天(心情不好时爱濛濛细雨)。
晴天和雨天都容易得到,美好的景色也可以通过想象得到,而读书,就成了那时最难实现的愿望。
书从哪里来?除了借,没有别的来处。而借书看,只能是人家有什么,你就看什么。可是,关键是别人也没什么书啊!
所以,在十五岁之前,我能够读到的所有“书”,无非就是些破破烂烂缺页少张的小人书、杂志、武侠演义等等,还有,就是人家糊在墙上的、贴得横七竖八的旧报纸,以及广播里那每天一集的评书。
十五岁以后,上中学了,知道了一些世界级的文学家,也知道有好多世界名著,但是,我依旧与这些无缘,因为我周围的人没人看这些,所以也就没人买来看。别人不买是因为她不爱看,而我,虽然想看,却没钱买。
了九十年代末,有了网络,但还是与我无缘,那时的我,甚至连书也没时间看了,因为要挣钱养家,要管孩子,要忙家务。那段时间,唯一支撑着我的“文学”刊物,是扬子晚报。晚报的副刊成了我的下饭菜。真的是下饭菜,吃饭的时候边吃边看的。
当然,就是扬子晚报也没看全,因为报纸是老公单位的,当然不可能收集得那么齐全了,因为别人也会拿呀,拿回去卖钱。
一转眼,儿子上初中了。有一回,我无意中问他,儿子,你们学校有图书室吗?他说有啊,书多着呢!我一听高兴坏了,让儿子赶紧借几本来让我看。没想到,儿子撇撇嘴,说,不借,丢人!
那时的孩子,大多以玩游戏为业余爱好!
终于,到了01年,我有了电脑。
都知道的,有了电脑就有了网络,有了网络就等于有了世界,再加上,刚好我也有了些钱(买书的钱),也有了闲的时候。
现在,书是有得看了,也有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文友。
与文友的交流倒是不多,好像人家也没时间跟你交流。于是就看,先是看人家在微博里写、写、写,后又转到QQ。羡慕之余,自己也就想写了。
其实,写这个欲念,小时候就有,那时候叫作文。老师先拟个题目,然后趴在那儿写、写、写,写完交上去了,等老师打上个高分,再在班级里这么一读,那感觉,跟得了什么奖似的,高兴!
在网上写,写完了有人来品论:哦,不错啊;嗯,有点意思,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飘过,但打开文章看看浏览量,看到有人来过了,也愿意点开来看了,就觉得高兴,幸福。至于那些文字写得好还是不好,自己也不清楚。有时候,自己也会暗暗地下决心,要做个有文学追求的文艺女中年,提醒自己要不断地历练、提升自己,心里想着,就算一直到死的那天还是无所建树,那也没什么,可能自己确实没那个天分,素养不够,但是,这个追梦的过程,不算也挺懵美的吗?
可能大多数七零后的文艺中年都和我一样,在这已经过去的大半生里,真正的经历了什么叫从无到有,什么叫从小有到富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过分的去追逐财富(自认为没有能力成为富翁),也无意追逐虚名(也没那能力),只要一杯茶、一本书,以及不用努力就能得到的洁净澄明的空气和通过想象就能够看到的美景,够了!满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