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32|回复: 5

【醉里飞花令:支撑】叶兆言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1 08: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慧妮 于 2019-11-13 18:56 编辑

叶兆言印象
孙成栋

       在见到叶兆言之前,我连想也不敢想,哪天能和我的偶像来上一次零距离接触。
       这也难怪,一个是名闻遐迩的大作家,一个是寂寂无名的“草根”码字者,按照世俗的眼光,这中间也许隔着一条深不见底的鸿沟。尽管如此,我依然热切地远眺着、关注着、崇拜着叶老师,数十年如一日。
      印象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叶兆言就是华夏文穹引人注目的璀璨星座,一位硕果迭出的创作大家,一道值得永远心仪的风景。从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到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太顽固》以及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杂花生树》《乡关何处》《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等等,他一直怀着一颗火热而冷峻之心,以沉潜的身姿、笃实的步履,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将古都金陵的前世今生作为背景,写市井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写民族大历史的巨变沧桑,写波澜壮阔的当下,写金戈铁马的过往……而这些,渐渐凝结成我珍藏于书橱与心头的阳光,凝结成那个始终未曾褪色的梦。
       曾有人问我,中国当代作家群落里,可谓满目芳华,你怎么就独独钟情于叶兆言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但简言之,在我看来,叶兆言的写作,大文弥朴,至言不饰,用意精深,下笔平易。他的散文,言浅可以托深,微细可以喻大,诚挚庄重而趣味横生;他的小说,叙事力求现代,细节注重实证,恍兮惚兮而扑朔迷离、内涵蕴藉、意味无穷。尤其是他近几年间呕心沥血推出的长篇小说、新历史小说扛鼎之作《刻骨铭心》,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阅读体验和久远的灵魂震撼。作家饱含一腔重若山岳、长如江河的家国情怀,用倾注血泪的笔书写裂变时代的痛与爱、歌与殇,以一个个如飞蛾的生命身处乱世仍倾全力而赴烈火的悲悯与痛惜,来烛照今日的世相与人心,凸显个体在巨变时代里的渺小和无力、不屈和抗争、跋涉和涅槃……那于字里行间奔突的浊浪,在我的心坎上留下不灭的印迹,也使那个梦越发地森茂和葱郁。
       想不到,如此“奢侈”的梦竟然在这个丹桂飘香的秋天成为现实。
       那天,接到《扬子晚报》人员的电话,告知我在该报举办的一项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邀请我赴南京参加征文颁奖仪式,同时向我透露一个莫大的喜讯:著名作家、文化学者、“文学苏军”领军人物之一、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兆言将亲临现场,并亲自为我颁奖!
       那一刻,我的心头仿佛一下子涌起滔天的巨潮,血管里犹如有地火在燃烧 ,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亢奋起来。而脑海中,更是一遍遍地浮现遐想出的一幅幅画面、一幕幕场景、一组组镜头、一个个瞬间……好半天,我才回过神来,可激动的心情依然难抑。
       说实在的,那段时间手头事务特别烦冗,几乎天天忙得焦头烂额,仿佛一只时时刻刻转个不停的陀螺。有好几个征文颁奖、异地采风、同学聚会等活动,都被我“狠狠心”“咬咬牙”推掉了。可这次,面对毕生难逢的宝贵契机,我在心底坚定地对自己说:一定得去!哪怕仅仅与叶老师握个手、合个影,也会成为我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永恒记忆……
       令人既欣慰又感动的是,尽管单位人手奇缺,但有着深厚人文情怀并且也是叶兆言“粉丝”的领导,听说了这件事后,克服种种困难给我批了假,同事们也纷纷予以支持。于是,带着团队的温情,带着满心的憧憬,带着一种“相见恨晚”的急切,我于翌日登上开赴南京的列车。
       深秋的南京,处处氤氲着成熟的气息,初雪一样厚的法桐叶、银杏叶、香樟叶,将金黄的色彩尽情皴染,宛若为大地铺上一层浓稠稠的阳光。位于新街口一座古铜色建筑里的颁奖活动现场,更是气氛热烈、欢意融融,等待着一个因文而起、由心而至的约定。
       下午3时许,在众多“粉丝”的热切期待中,叶兆言“闪亮”登场。不过,闪亮的是我们的眼眸,而并非他的光芒。之所以这么说,只因他实在低调。说句内心话,我多少有些失望,或者说,眼前的叶兆言与我“潜印象”中的“炫彩版”叶兆言大相径庭,有着十分明显的“落差”。
       也许是因为平常看多了一些“半瓶醋”作家的派头,以至我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思维定势,总觉得“名人”似乎走到哪里都会“自带”光芒,都是“看上去”星辉四射、赫然炫目甚至盛气凌人的。很自然地,在我载着“追星之梦”的心目中,像叶兆言这样在全国有着非同一般影响力的大作家,必定是让人眼前一亮、惊艳绝伦的“神极存在”。
       可事实似乎完全不是这样。在如海浪一般涌起的掌声中,映入大家眼帘的叶兆言,仿佛一位亲切的邻家大叔:身着银灰色的长袖体恤衫、藏青色的休闲裤,纯粹一副普通市民的装扮,却清爽、洁净、熨帖,透溢出一种清癯的气质;犹如凝着一层夜霜的双鬓,皱纹清浅却明晰可见的额头,饱经风雨而不失红润的面庞,纯朴得如新稻秸一般温暖的笑容……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一种岁月冲刷不掉、尘世浸染不了的温厚与通达。甚至可以这样说,这样一位看似“路人甲”般平常的人,如果走在大街上,也许瞬间就会被人潮湮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却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如此丰实的成就,不时为华夏文苑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想,这也许正是因为其为人低调、勤勉、朴实,能够看淡浮华、耐得寂寞,能够沉下身子、广接地气吧。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个细节。在颁奖活动开始,主持人向大家介绍叶兆言时,他特地离开座位转过身子,面向观众席上比他年轻得多的众文学爱好者,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接近90度的躬,不见一丝敷衍和潦草。想起一些“明星”“大腕”向观众鞠躬时,仅仅象征性地将身子微倾,俨然“完成任务”一般,我的心头涌起一阵阵无言的感慨。
       整个颁奖过程始终洋溢着一种温馨怡人的氛围,令人感受到日子深处的缕缕清风、文字丛林的淙淙流泉。《雨花》 杂志副总编、《扬子晚报》副总编等领导先后登台,为获奖作者颁奖。作为此次征文的唯一一位一等奖获得者,我最后登上领奖台,接受我的偶像叶兆言的颁奖。我的激动自不必说了,而其中的一个细节尤其令我感动和难忘。
       当时,按照常规,颁奖结束后,获奖者须手捧获奖证书与颁奖嘉宾合影。可兴许是我过于兴奋和激动的缘故,竟将获奖证书的封底朝向外面。一开始,我们都没意识到,直到颁奖结束后准备离开舞台时,才被摄影师发现这一“瑕疵”。虽然无伤大雅,但终究是美中不足,特别是对于我来说,更是感到深深的遗憾。就在我感到有些懊恼却又不便写在脸上时,叶兆言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善解人意地轻声说:“那就重拍一次吧!”在一片善意的笑声中,我把获奖证书端端正正地捧在手里,置于胸前离心最近的位置,与叶兆言“肩并肩”“零距离”地伫立在古都金陵的舞台上,重温了一段虽只有几分钟却足以珍藏一生的美好时光。照片上的叶兆言笑意盈盈、目光温存,让人感受到一种父兄般的宽厚。而我的胸中,却交织着一种既感动又惭愧的心絮。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因错而生的“第二次合影”,也使我的人生之旅多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一份美好的回忆、一段温馨的传奇、一个别样的佳话。
       其实,相比于获奖,另一个收获同样令我惊喜和激动——叶兆言在递给我获奖证书的同时,还赠送了一本他尚未举行首发式的新书《南京传》。尽管叶兆言的书我有很多,书架上差不多排了一层,可此刻手捧这本洋溢着浓浓墨香、签有作家手写姓名的新书,我依然欣喜难抑。轻轻抚摩凝聚着作家无限心血的巨著,那清新书香里蕴含的情怀、启迪、祝福与期待,足以令我永记。
       而更让我撼心动容的,是叶兆言对于所有征文参赛作者的寄语,对于创作《南京传》的心灵独白。作为一位著作等身的文坛名宿,叶兆言在我们这些文学获爱好者心目中,无疑具有“教父”般的分量。然而,在他短暂却余味无穷的征文心语中,没有居高临下的满口说教,没有睥睨一切的自我粉饰,没有哗众取宠的庸俗段子。充盈其间的,是对获奖者的诚挚祝贺,是对参与者的由衷敬意,是对所有热爱文字、热爱生活者的殷殷祝福。而叶兆言关于《南京传》的创作心得,更是令人醍醐灌顶,心生敬仰。
        “写作不能像嚼口香糖,轻车熟路是文章大忌。”一句八旬老妪都能听懂的大白话,却道出了叶兆言一直坚守的创作理念。我们深知,这样的坚守于他而言,无疑是一种自我挑战、自我砥砺、自我鞭策、自我炼狱,却也因此长葆自我突破、自我涅槃、自我提升、自我更新的活力,使他的作品四季青翠、永不凋零。这样的坚守,也给我们以启迪、警醒与指正。他亲切地告诉我们,创作《南京传》的兴奋点,是想写出与以往不一样的东西。没想到创作状态会那么好,有段时间,每天工作将近十个小时,结束时“天旋地转”,仿佛“云里雾里”。“真是很‘疯狂’,作为一名写作者,一个上了岁数的‘老耕牛’,能够这样,实在太美妙。”风趣轻盈又令人感喟、让人深思的寥寥数语,赢得一阵又一阵如潮的掌声。
       “写作是最好的学习和思考。”叶兆言还深有感触地表示,《南京传》的写作过程,无疑是一次灵魂的涤荡,一次历史的穿越,一次最奇妙的旅行,但愿也能给读者带来同样的乐趣……
       作为本次颁奖仪式的一份“特别礼物”,叶兆言的即兴感言,在带给我们强烈共鸣的同时,更多的是满腔震撼。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依然笔耕不辍,且愈耕愈有激情,愈耕愈有成果,其勤奋、执著与敬业令人惊叹。我思忖着,像叶老师这样的文坛“大腕”,尚且“一直在路上”,我们有什么理由懈怠、停顿、松垮,有什么理由让沾沾自喜羁绊住双脚,有什么理由“满瓶不动半瓶摇”呢?而事实上,我们时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审美疲劳”,从而习惯于、陶醉于、沉迷于、满足于、自得于“轻车熟路”。随之滋生的,是“快餐化”的粗放烹调、“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克隆化”的重复炮制……真是越想越令人汗颜!
       感谢叶兆言,一席言简意赅的片语,却犹如一座醒目的路标,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在文学的长路上免入歧途、迷途知返;又仿佛一根纤细却犀利的银针,一针见血地刺中我们的人文“穴位”,使我们在阵痛中消除自己往往认识不到的“暗疾”;更似一记低沉却有力的雷霆,使我们在震惊中抖落心灵的浮躁、浅薄、虚妄与麻木,让崭新的犁铧开垦出一方水草丰茂的绿洲。
       当然了,也许以我粗浅的认识,并不能完全“描摹”出叶兆言的“全貌”。但既然是印象,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鲜明的主观角度。客观地、准确地说,这其实是以我自己的视角来感受、解读、描述叶兆言。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或许并不完全准确的印象,事实上已经成为我美好的怀忆、温暖的慰藉和成长的养料……
       也许,作为一只文坛萤火虫的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叶兆言那样的大家。可他的精神、他的风范、他的情怀,依然可以成为我心穹上永远不会消散的云朵。也不是因为有幸得到他的颁奖,我才产生这些感怀。其实,这一切早就生长于心中,只不过这次领奖使它们绽开了芳华,浮上了心的海面。
       我想,这样的芳华,会与我对叶兆言的钦敬一样葳蕤,会与他的作品一样长青……

        

        
        
发表于 2019-11-11 16: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叶老师值得我们学习,层次越大的人越是低调。
发表于 2019-11-11 17: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佩,羡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23:50: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admin和林版主关注!
发表于 2019-11-12 20: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的时候在省作协青年作家读书班上听过叶兆言的讲座,十分精彩,相当敬佩!
发表于 2019-11-12 21: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孙老师荣获大奖。这个一等奖有份量!孙老师可否将这篇大作贴上来,让我们来拜读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2 08:56 , Processed in 0.01932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