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衣里的似水流年
文/闫金莲
兄妹六人中,她是唯一的女孩,从小,父母就宠她惯她,把她当成手心里的宝,她想要的东西,只要家里有,就会尽可能地满足她。20岁那年她结婚,非要一件旗袍做嫁衣,你爷爷拗不过她,就卖掉了家里仅存的两袋黄豆,给她做了一件紫花旗袍。
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平静,表情淡然,那神情仿佛在讲别人的家事,而我,隔着50年岁月的光阴,分明听到了爷爷那声重重的叹息!是啊,在那一切都还百废待兴的年代里,拿旗袍做嫁衣,对于普通人家的女孩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转眼就到了1968年,也就是父母结婚的那一年。那一年,物质生活依然匮乏,许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姥姥就是用借来的布票,扯了一块花布,为母亲定制的嫁衣。结婚那天,母亲梳着溜光水滑的麻花辨,穿着姥姥亲手缝制的碎花布衫,满面含羞地做了新娘。而父亲则是一身令人羡慕的军装绿,像个护花使者。在人们的声声祝福声中,他们走进了照相馆,留下了一张两寸的大头照。后来,那张照片被父亲放在一个小镜子的背面随身带着,在婚后与家人长达16年的分居生活里,那张照片,成为父亲单身生活中最为温馨的慰藉。
在今天看来,那件红底上撒着碎花的布衫确实有点土得掉渣,可母亲当年就是穿着它,嫁给了当军人的父亲,这对当时的农村女性来说,可是最最幸福的事儿。
又是一个十年。就到了小姨结婚的年龄,那时候因为姥爷在外给人赶大车(土话叫“拉脚”),日子过的比别人家殷实些。我清楚地记得小姨的新嫁衣里,除了一套新裤新褂之外,还有一件蓝色带翻毛领的棉大衣和一条簇新的玫红色围巾,在冬日皑皑白雪的映衬下,小姨的棉大衣和红围巾是那样的惹人眼目,现在看来,那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比较流行的新娘装了。
光阴荏苒,仿佛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1993年,也就是我做新娘的时候。那时我所在的天铁集团,效益已明显好转,职工的也收入普遍提高,花几百元买一套喜欢的新嫁衣已不是什么问题。记得那是一个暖暖的冬日,我和先生在天津劝业场的服装专柜前左顾右盼,最后终于选了一件石榴红的呢子大衣和一件前胸缀满亮片的羊绒鱼尾裙,总共才花了不到五百元。另外,我们还花了888元拍了一套婚纱照,其中一张放大的照片至今还悬挂在我们卧室的床头上。
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婚礼开始趋向于多元化,新娘装也不断推陈出新。我的一个即将结婚的小同事,仅衣橱里的嫁衣就准备了好几套,有参加婚礼仪式的婚纱,有婚宴上穿的礼服,有晚装,还有回娘家时穿的衣服……让人不得不感叹,时代真的是变了!
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小小的浪花一朵,60年里有多少女子披上嫁衣我无从知晓,但我却从这华美霓裳的片片落花里,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姓名: 闫金莲
邮编:056404
地址:河北涉县天铁集团炼铁厂机修车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