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是每个农村学校都面临的问题,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很多孩子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对此,我们学校在开学初要求班主任详细登记,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对特殊的留守学生还建档立案,即进行个案分析,跟踪管理,在做好这些常规工作外,学校突出强化了“留守儿童”的“三自”教育。 一、生活上自理。离开父母,很多事要留守儿童自己解决,对于过去完全依赖父母的留守孩子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这是一种生活独立性的训练。
我们要求老师首先从教会学生打理日常生活开始。
利用实践课、活动课、班会课引导学生学会准时起床、运动,学会自己料理床铺,收拾房间,学会自己煮饭、洗衣服,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留守孩子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其次,教育“留守儿童”管理好父母给的零用钱。“留守儿童”的家长一般每月或每几个月都会给他们寄一次生活费,教育“留守儿童”如何进行消费以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至关重要。很多“留守儿童”就是因为胡乱花费父母寄给他们的零用钱而不思学习、无心进取的。 二、行为上自律。首先,要关爱“留守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学生,才能为学生自律意识的形成、自律行为的培养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其次,要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自律目标,明确的目标能唤醒、激发学生潜在的自律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标制定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目标迈进。学生追求目标的过程就是自律意识得以强化、自律行为得以培养的过程。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实现,又可以激励、强化学生自我约束。第三,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自律行为。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标兵”、“合格小公民”、“优秀团员”、“进步生”等评比活动;通过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给父母打一次电话”、“为亲人做一件事”等汇报活动,营造自律氛围,潜移默化熏陶“留守儿童”,促其萌发自我教育意识,以期实现行为上的自律。 三、学习上自觉。形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对“留守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心思都化在学习上,才有利于“留守儿童”抵抗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增强“留守儿童”的免疫力。通过生活自理,行为自律,“留守儿童”的自律能力明显增强,再在学习上引导“留守儿童”自我加压,把刻苦学习转化为他们的内在要求。对学习成绩基础较差的“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补习文化课,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与别的学生一样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只要学习成绩有进步了,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更有利于“留守儿童”自觉学习行为的形成。 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只要学校关注到位,措施得力,老师倾注满腔师爱,教育“留守儿童”学会生活上的自理,引导“留守儿童”制定目标并努力追求目标,为“留守儿童”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就一定能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提高他们的自律水平。 当然,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需要“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配合。但是,最大的信任是自己对自己的信任,最好的管理是自己对自己的管理,实现自我管理是教育管理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对“留守儿童”来说,强化
“三自”教育是必要的,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已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