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戚涤尘 于 2012-4-30 19:34 编辑
她是我认识已久的一个朋友,多次听她自豪的提到她的家乡盐都区葛武镇郝荣村,也因郝荣村是国民党要人郝伯村的故乡而声名远扬,所以我对那里向往已久。一次偶然机会,我们几个人应邀并由她做向导,粗略的游览了这个庄子。
正值桃红柳绿菜花黄的春天,出城不远向西南大约 40公里,车子掠过锦缎一般的苏北水乡平原,很快到了郝荣村。村口的小游园广场上有一座高大的影壁惹人注目,影壁两侧,香樟青翠,翠竹摇曳。走过影壁,一条水泥路由西向东通往庄中.庄口一座拱型青砖桥如长虹卧波,跨在一条贯通南北的河流上,这条河河水清澈,两岸初春的绿柳轻拂水面,几个农妇在河边的码头上洗东西。进入村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宛如的走进江南村舍。村中炊烟袅袅升起,呈现出一派富足,和谐,安祥的水乡景象。
我们自然礼节性的先去她的爷爷、奶奶家拜访。我们随她从堂屋后门穿行进入了老人家的院落,这里真可算别有洞天。三间正屋,外加二间厨房,房前宽大的场院辟出了一块足够四季耕作的蔬菜地,余下的还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场院向东一段浅浅的斜坡伸向了有大约四、五百平方米的水塘,水面的三分之二生长着菱角,她告诉我去年她送给我们家的菱角就是她奶奶亲自划着小船采摘的。站在这场院,犹如身处一个世外桃源,我想退休以后若能住上这样温馨的小屋,拥有这样一块场院和水面,看书学习,闲遐耕者有田,那该是怎样的享受噢。
趁她奶奶和姑姑在忙着为我们做饭,我们抓紧先去参观一下这个远近闻名的庄子。一条东西向的夹沟河穿庄而过,把庄子分成南庄、北庄。小河两岸是新建的石驳岸,岸边是汉白玉栏杆。一座小巧玲珑的砖拱桥,将南庄与北庄连成一体。郝氏宗祠紧挨夹沟河北岸。据门前石碑记载,郝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由郑板桥的表兄郝兼三倡建。初为一幢三间,1921年增建前殿,次年又建后殿,外观为一整体,内分三个院子,院与院之间,有两个圆门相通,整个建筑朴实大方,前殿正门头刻有“郝氏宗祠”四个大字,北门门头刻有“龙风奇灵”四个大字。院内整洁有致,天井内有一棵参天百年银杏,二人才能合抱。
由祠堂向北不远,有一幢大门朝东、前后两进,东、南两厢和天井组成的普通砖瓦结构民居,这便是台湾原"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先生的故居。郝氏故居修缮一新,门头上镶嵌着汉白玉额匾,上面镌刻着由郝柏村先生亲笔题写的"郝氏故居"四个大字。前进三间为客厅、书房。后进三间,为郝柏村父亲和母亲的卧室,郝氏兄妹就出生在这里。南厢房是储藏室和男仆卧室;东厢房是厨房和女佣卧室。天井有四个花池,分别种有春兰、秋菊等四季花卉,西南角还有一片竹林,环境十分幽雅。
郝柏村刚满六岁,父亲就送他去读师塾,师塾设在郝荣庄西北角的一个净土庵内。据历史记载这个净土阉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前殿、后殿、东西厢房组成四合院,包括庵前的广场,占地13.6亩,这个建筑飞檐翘角,古色古香,非常漂亮。因郑板桥的继母是郝荣庄人,幼年的郑板桥曾随舅父郝振高在净土庵上学。这样在郝荣村的文化积淀中又增加了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精彩一笔。
回来的路上,我和她谈起在郝伯村故居中看到的一张郝氏家族的全家福前,我说:你们郝家人都长得很端正噢,方方正正的国字脸。她边开车边自信点点头,一个回眸之间,嘴角现出一个妩媚的笑靥,算是“承蒙夸奖”。真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的水美、地美、人更美,它不仅是因出名人的缘故,而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民以其勤劳、敦厚、纯朴的民风精心养育着这片家园。如今郝荣村已逐步从传统的村落向新型的生态旅游村转变。村里还办起了宾馆、酒店,并由城里的老板来经营。再看那老百姓,哪个走出来比城里的差噢,人人自满自得的模样。
2012.4.29
作者:陈培琪
工作单位:盐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联系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人民南路紫薇花园1幢603室
邮政编码:224005
联系电话:13401773798 0515-898866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