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11|回复: 0

家乡“食之变”【编号:206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 11: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乡“食之变”
                                             
  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曰:“衣食足则知荣辱。”《汉书.郦食其传》中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有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所以,吃饭乃人生中之头等大事啊!                                                        
  记得七十年代(孩时),我们兄妹几个特别“能吃”。每人能扒两三碗糁子(粗粒型)饭,三四碗糁子(细粒型)粥。在那个低矮草屋里,每至吃饭,母亲站一旁,一边看我们吃,一边心疼地笑骂“一个个饿死鬼投的胎!”那时,计划经济年代,农村颇穷,每人每年“480”(稻和麦,折成米、糁约300斤),人口多的人家每月斤把食油。肚里没油水的人们,时常被山芋、萝卜、老青菜、麦糁、麦麸等杂粮野菜,“折磨”得头昏眼花、脚底打飘。荤菜也有,即是河塘里捞的鱼虾、螺蛤等,还有一月一次三毛钱一斤的“朝头肉”。平时5分钱一只鸡蛋亦不轻易吃,聚起来换物。所以,小时候特盼过年,过年时可鸡鱼肉蛋“死吃一饱”,亦不会挨“白眼”。                                                            
  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八十代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祖国的神州大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排排高高大大的瓦房取代了草房。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此时,我们亦长大成人了。 桌上的“黑饭黑粥”(麦糁煮熟后为黑色),摇身一变成了白饭白粥,我们的饭量却减去一半!每逢周末回家,饭桌上不是鱼就是肉,父亲将“朝头肉”换成了肋条肉或瘦肉。母亲立在一边,喜滋滋地看着我们吃,并说,慢慢吃啊,多吃点,锅里有呐!一晃又几年,每每兄妹几个相聚在老家,父母便忙得不亦乐乎。平时人家做事情才上桌的“六大碗”甚至“八大碗”,悄然出现在我家的饭桌上。父亲还请来左邻右舍,举杯感怀,说改革开放就是好啊!那热闹的场景不亚于以前的过年。                                                   
  新世纪后,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各自忙于自己的事。小孩要读书,我们要上班,回家的次数远不及过去。母亲走后,父亲一直犟居乡下,不舍得丢那块“宝地”。说现在种田,不但不缴税,还补贴,又不花大力气,全靠机械化,年年大丰收,家家户户小日子过的天天像过年。逢节假日一聚,兄妹们人人抢着买菜回家,个个齐动手,一会,满满一大桌菜摆在眼前。吃饭时,一人只一筷头饭,喝酒者不吃饭。父亲喜笑颜开地责怨道:现在的日子多好啊!每次你们带回家的菜,放冰箱里让我吃多少天,以后别瞎买了哇!                                                            
再后来,农村小镇也有了星级酒店、娱乐场所,我们真的“懒”了。每次回家,邀上亲友,小车一爬,酒楼雅座。人人抢着菜单,他点两个,你点两个……饭桌上,大荤大肉羞愧地“躲”了起来。倍受青睐的是那些环保绿色佳肴,还有去脂食品。
  一个年代一个食文化的演变,不正昭示着美丽家乡越来越繁花似锦、富足安康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1-7 10:38 , Processed in 0.01594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