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12|回复: 1

离离原上草(散文)【编号:25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6 19: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戚涤尘 于 2012-9-16 21:23 编辑

离离原上草

                                                                        □戴 冰

      不知怎地,这几天竟忽然无端地想到白居易的诗句“离离原上草”。
      是啊,草,青青小草,这一无处不在、极其平凡而生命力又极强的小东西,一直在纠缠着我的心。它常常使我辗转反侧,魂牵梦萦,情不自禁地回望过去,勾连起故园的诸多往事……
      草,是构成乡村自然风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我们老家,路边、河畔、田埂、房前、屋后……到处都有草的丰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草,就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就连“世外桃源”、“锦绣家园”之类的冠名,也要大打折扣。
      草,既是庄稼的敌人,却又是往日的农民们须臾不离的宝物。你看,村里有耕牛,家里要养猪养羊,要生火做饭,要盖草房,哪一样离得开草?一般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又有谁没有和草打过交道?割草、拔草、晒草、划草,这些我们都干过。印象最深的是割草、划草。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一般的草民,生活还很贫穷。那时,我在外地教书,工资微薄,又因刚刚分家独立,家里常常缺草少粮。为了生计,只好利用暑假,在酷热的夏天去田里割草,晒干后,作燃料;粉碎后,作猪的饲料。但那时,割草人特多,很多长草的地方都被割得光光,甚至连草根都被拔起。为了有所收获,得跑很远的地方,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割满一篮。有时,在密不透风、像蒸笼似的玉米地高粱地里割草,常常热得发昏,累得半死。划草,得在秋冬季节(早春亦可)。那时,田埂、堆坡以及收获后的田野上,常有一些遗落下来的干草,拖着竹扒子满世界转悠,总能划上成担成担的干草。于是,一冬的烧草就解决了。
      但割草、划草这样在如今看来极其平常的事,在那时也能发生令人心痛的遭际。七十年代末,一直以割牛草挣工分的两个邻家少女,就因衣服破旧父母又无钱为她们买而双双含恨自缢。两朵刚刚绽放的生命之花,一夜之间化作云烟,着实令全村人为之惋惜。我的妻子,利用冬闲划草,以解决烧草之缺,也屡遭一些队干部的斥责威胁,只能含泪饮泣。
      草中的茅草、红草,是苫房的上好材料。因为耐久,不易烂。八十年代之前,哪家房子若是茅草顶、红草顶,总让人刮目相看。因为我们本地少之又少,要从老远地方购得。那时,乡亲们砌一幢泥草房尚且不易,更遑论砖瓦房。在砌房苫顶上,村里的黄大爹、十大爹可算是能工巧匠。他们仔细、认真、负责,不管什么样的草苫顶,都能侍弄得滴水不漏。黄大爹出身雇农,一直是爱集体、管仓库的劳动模范;十大爹则不然。他出身不好,五十年代在镇江工作时被清退回家,一遇“运动”就倒霉。所以,平时总是夹着尾巴做人,为人谦恭,出言谨慎,但还是难掩其幽默诙谐的天性,干活时 ,常常妙语如珠,歇后语成串,惹得社员们捧腹大笑。又因他出生时体重十斤,故而没大没小皆喊他“十大爹”。他们俩对我极好,考虑到我生活艰难,所以每次修房总是随叫随到,不收一分钱。如今他俩已先后辞世,可仍活在我的心中。
      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活恰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就连我这样”人多劳少“的人家,也有了余粮余草,再也不愁生计了。后来,我考上大学,在县城教书;再后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家属户口“农转非”,从此,离开了农村。但我的心仍然牵挂着故园,因为那里还有我的亲人、我的乡亲们。
      随着时间的前行,随着党的富民政策陆续出台,加上“打工潮”的出现,农村的面貌、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原先的泥草房不见了,代之以砖瓦房;再后来,有些人家又换成了两三层的小楼。这样,昔日曾被乡亲们视为宝贝的草,自然就受到了冷落。因为使用除草剂,所以不用拔草;因为不用耕牛,所以不用割草;养猪,改用了综合饲料;烧饭做菜,改用了液化气、电饭煲、电磁炉……于是乎,堆堤、河坎到处是疯长的青草,就连昔日珍贵的麦秸、稻草、玉米杆也都弃之路旁田头,无人问津,或者干脆付之一炬。更有甚者,有些人家在外打工,成年不归,致使门前屋后,杂草丛生,草深过膝。每当见之,我们这些从苦难中过来的人,总不免唏嘘慨叹。慨叹之余,又自然生出一丝忧虑……
      草啊,草,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它纯属贱物,根本不算什么东西。它充其量也不过是生活审美中的一种点缀,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可是,正是这极其平凡的小草,却成就了大自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为水土保持、生态平衡、环境气候立了大功,也曾为艰难困苦中的人们带来过无上的福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凡经历过沧桑的人,都可以从草中读到过去,读到往昔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今的人们,更应该从中懂得有关人生、有关家国、有关我们民族的许多内涵。


                                                                              2012,9,13初稿,9,16改定。
发表于 2012-10-3 16: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1-22 03:38 , Processed in 0.01915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