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戚涤尘 于 2014-4-26 09:51 编辑
田埂上,那把破碎的小提琴
(市区)张晓惠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华中鲁艺正在盐城兜率寺举办“纪念高尔基逝世五周年”的晚会。高个儿浓眉大眼的许晴拉起了小提琴,他运弓他揉弦他顿弓,忽激越、忽悠扬的琴声与鲁艺学员激情洋溢的朗诵声,在简陋的会堂里,在1941年5月的夜色中久久回荡……
作为一位从扬州走出的才华横溢的剧作家,从北平到上海的“文化界救亡协会”战地服务团,再到抗日救亡的“安徽动员委员会”,再到这苏北盐城华中鲁艺,许晴将从事抗日爱国的文艺宣传活动视作责任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他创作的话剧《精忠报国》、《王玉凤》、《重庆二十四小时》等剧的演出引起轰动受到广泛的欢迎;他创作的歌曲《抗战两周年纪念歌》、《水上巡逻队队歌》,尤其是《中华民族好儿女》在解放区广为流传。这次纪念活动最后一个节目就是合唱《中华民族好儿女》:“春天的太阳放彩光,胜利的歌声响四方!我们是中华民族好儿女,千锤百炼已成钢”……听着雄壮的歌声,拉着提琴的许晴笑了,笑得灿烂又开怀。
许晴总是这么灿烂地笑着。凡接触他的人总是被他的笑容所吸引,被他坚定的信仰与理想所辉照。作家杨沫说,这个信仰“不是烟,这是火,它照耀着许晴光辉的一生,也有斑驳的亮点洒在我的身上”。在那黑云笼罩的白色恐怖里,曾经在许晴开办的一家进步书店当过短期店员的杨沫,在许晴参加地下活动被捕近两年的时间,都随着许晴的母亲以妹妹的身份去北平德胜门外的第二监狱探望,穿着和尚领囚徒服剃了光头的许晴,隔着铁栏杆还是那么开朗又信心百倍地对她笑着,以至于她在后来《青春之歌》写下的年轻共产党人许林,就是以许晴为原型。
1941年,中日战火交织尤为密集,敌伪对苏北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扫荡。在抗日宣传鼓舞士气中发挥巨大作用的鲁艺成了鬼子的眼中钉,一场敌我兵力极为悬殊的战斗,在7月24日的凌晨悲壮惨烈地打响。
几粒残留的晨星还在西天放着微弱的光,有着汽艇、迫击炮,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气势汹汹地向鲁艺驻地建湖北秦庄进发。急速转移,战斗分工,戏剧系主任许晴毫不犹豫地站到了队伍的最前列。一条大河波浪宽,他与战斗班的八名战士第一时间冲到了桥头,身着土黄色军服的敌人在远处蒙蒙的曙色中若隐若现。此刻,冲过了眼前的大河,就到了相对安全的地带。战士们说许主任你先过桥吧!我是负责带队的,怎么可以先走!许晴拒绝了。他带着战斗班伏地隐蔽,依靠仅有的几支步枪以微弱的火力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们的撤退拖延时间。一批师生过了桥,又一批师生过了桥。快啊快啊!许晴在心中焦急地呼唤。可眼前这几个缺少训练与锻炼的鲁艺学员跑到桥头相互绊倒,爬不起来了。许晴不顾一切冲向桥头,一手举枪一手拖住一个学员:快冲啊!一个过桥了,又是两个过桥了!可那小个儿的学员腿中弹受伤,许晴又冲了过去!一群鬼子哇哇地叫着冲了上来,几柄刺刀从许晴的胸腹部从他的头部穿过……
鲜血染红了四野,夏雨哗哗苍天落泪。田埂上、稻田中,烈士们散落的遗物中,人们捡起了那把破裂的小提琴。老人们说,那把提琴的琴盖碎裂,可琴弦却一根未断,轻拨一下,琴音激情又刚烈地在里下河葱茏碧绿的田野上回荡不绝。人们还说,眼前这红白相间的华中鲁艺殉难烈士纪念碑,碑身是五条直线直举蓝天,这就是许晴的琴弦,就是鲁艺战士们的五线谱。花开花落,岁月如梭,这永不断裂的琴弦在蓝天与大地之间弹奏着永远的歌曲:“春天的太阳放彩光,胜利的歌声响四方!我们是中华民族好儿女,千锤百炼已成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