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24|回复: 1

岁月无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3 17: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岁月无痕
                     1、又一次被撞
    2009年6月2日,我正在京石高速公路上,三弟打来电话说,父亲又被车子撞了,这回是摩托车,很严重。我心里咯噔一下,脑子阵阵发懵,怎么又被撞了,距离上次被撞也就是两三个月啊。
    上一次被自行车撞后,父亲在盐城市医院住了三天,又在家静养了两个星期,就能下地走动了。后来母亲叙述了被撞的经过:当时正值中午学生放学,父亲正在公路上骑着车,被蜂拥而至的放学潮撞到了。撞人的学生已逃之夭夭。父亲是怎么回来的,也不得而知。后来打电话询问伤势,母亲说,又能上街了,只是还不能骑车,走路的姿态也直直地向前大不如以前灵活了。到了2010年4月27日外孙女孙莉在建湖举行结婚仪式时,他已经痊愈了,而且在酒桌上谈笑风生,根本不像被撞过的痕迹。我们也长舒了一口气,暗暗为父亲的康复感到由衷的欣慰。
    有道是父母的健康是儿女的福啊!
                       2、动情与动容
     父亲, 1929年10月25日出生,今年已84周岁了,按我们家风俗过虚岁,所以在2010年,利用“十一”国庆放假,我从千里之外赶回去为他和母亲过了八十和七十岁生日。我见到父亲时,感到他比上一次又苍老了许多,但精神仍很矍铄,清癯的面孔上永远挂着一种孜孜不倦忙忙碌碌的神态。父亲有些耳疾,别人跟他说话,他要么不问不睬置若罔闻,要么盯着你只到把他搞明白为止,要么就什么什么地嚷嚷着。 耳疾是战争年代被枪声震的,一颗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差的要了命,虽然命保住了却从此留下了耳疾,可能起初还没有这么严重,因为以后还做了几十年老师。
    上次我探家,父亲当着我的面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不知哪一天倒下眼睛一闭第二天就不能起来了;又说怎么没把你儿子雄飞带回来,昨天做梦还见到他了……我知道父亲一直很坚强,很少儿女情长,说这话完完全全是发自肺腑的,看着他略带悲怆的脸神,我喉咙里突然像堵了一块布,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赶快转过身去,但眼泪却断了线的珍珠。本来我真应该把儿子带回去,无奈他功课紧,实在是无法脱身,心想有机会哪怕是耽误一些课程也要把孙子带回来让他见上一面。
                      3、不屈的秉性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生的人,大概什么都经历过,但父亲很少跟我们谈论自己以前的事,只是从母亲那里零星的知道些他小时候的事。父亲有兄妹5人,他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长他3岁的哥哥,下面有3个妹妹,相差都是3岁,很整齐。如今兄长、妹妹都健在,身体状况都不错。祖父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很早就失去父母,然后和一个妹妹跟二叔郭步田过,妹妹也很命苦,丈夫被土匪整死了,她受到刺激精神有点失常,所以谈起祖父和他妹妹的身世还是比较心酸的。祖父不想让父亲外出工作,因为我伯父已出去做事,家里还有不少田地缺少劳力,所以坚决反对父亲外出,但父亲却一心想外出。伯父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武工队,是个抗日英雄,成天在外忙忙碌碌,解放后在镇里做过书记,后来到县里做了副局长,一辈子可谓轰轰烈烈,我们家族也深以为豪。祖父认为家里有一个在外面风光就行了,所以他甚至不想让我父亲读更多的书,在父亲念完小学时就借口家里没钱让父亲蹵学。父亲为了不让家里出钱,硬是走了很远的路到当时的行政公署陈述理由要求继续读书竟然得逞, 行政公署给他批了一个免除学杂费的条子,就这样父亲经过自己的争取把初中也念完了。后来,想再上高中深造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事了,而且附近也没有高中班,于是父亲带着一腔的热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学堂。但他的心意怎么也不可能留在农村守着那几亩薄地,他的理想和抱负是把自己所学用到该用的地方,发挥自己用武之地。那时候,正是建国初期,地方公安局招人,他踊跃报名,祖父又以职业危险、得罪人之类的理由加以阻扰,硬是想把父亲留在身边,桀骜不驯的性格使父亲暗暗和祖父较上了劲:你让我赶鸡我非给你驱鹅,你让我上山你非给你下河。经过一番较量,祖父终于退让了,答应他去出去教书。这一教就是几十年,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定格在教育事业上。
                     4、父亲和母亲
   母亲家在滨海县的郊区——东坎镇坎东村。 外祖父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特别喜欢他,相反的对祖父却不太喜欢;因为祖父对我们也不关心,他长得像电影《闪闪红星》里的坏人胡汉山,满脸横肉,一副凶巴巴的样子,我们都敬而远之。外祖父是双烈属,也就是我的二舅和三舅一个参加国民党军、一个参加解放军,但都是为抗日而死;每年国家都要给外祖父发放一定的抚恤金。母亲是外祖父唯一的女儿,对她也特别娇惯;爱屋及乌的缘故,外祖父对我们也特别的好,有什么好东西首先想到的是我们。那个时候生活很拮据,一般有钱的亲戚都避之不及,而外祖父却极力地帮衬我们,所以现在想起来仍感慨颇多。外祖母也是一位和善的老人,她是外祖父的续弦,是母亲的亲生母亲,而四位舅舅和我母亲是同父异母,他们相处的很融洽;可惜,外祖母很早去世,那时候我很小,对她没有什么印象。父亲年轻的时候辗转到母亲家乡教书,认识了我母亲。
    父亲一直在外工作,我们只有和母亲在家相依为命的艰难生活着;又由于母亲的能干,就突出不了父亲的能力。我记得他回来也是匆匆忙忙,要么吃顿饭,要么过一夜,就拎着包或缩着头走了,有时走时我们一点知觉都没有。但有件事是离开父亲不行的:比如开学需要交学费了,有时要买农药了,这个时候必须通知父亲把学费带回来;等我稍大一些,母亲就让我放学后到父亲所在的学校去取。不管多难,父亲总是想方设法筹措到钱用于家庭急用。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开销一定不会少,就拿上学来说吧,我的学费一般要拖欠到学期的一半才能交齐。几块钱的学费总是被老师在课堂上当着公粮一样的催要,使我很没有脸面。记得我第一次上镇上胜利小学报名又没有学费,我坚决不去,心想我丢不起那个人,又是父亲亲自去交涉,可能看在同行的面子上,人家愉快地答应了。
    父亲在外面,也就是我们用钱时能拿的回来;其他家里大小事的运作全依仗母亲。有一次朋友间谈起佩服之人,我毫不犹豫地说是母亲。我不多说就举两个例子,一是我们家在76年建房子,三间红砖青瓦十层扁的瓦房,都是依仗她娘家人的帮忙,除一人收了12元工钱,其它人分文未取都是无偿帮助,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那种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另一件事是,母亲能把我们6个孩子统统想办法拉出去,这恐怕也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父亲有关系但不会用,他好面子不求人,所以我们6个都闷在家里,母亲正是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关系,省吃俭用找门子托关系把我们一个个弄出去,使儿女门风风光光地站在人面前。
                        5、难忘的年代
    小的时候,不知是学校对学习不重视,还是父母抓得不紧,反正我没有把学习当一回事。绝不似现在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通过“校讯通”等手段联合对孩子的学习实行监管。我特别贪玩,好象玩才是我当下的主业,学习则成了副业。所以玩起来也就忘乎所以,还常常给家里带来一些麻烦,比如说经常把邻居家的孩子打了,把别人家的庄稼踩坏了,在晾晒衣服上放些毛毛虫等等。这种情况下,一些老头老太太都会时时上门来声讨,如果找不着我就会把父亲当着替罪羊一样狠狠数落一番然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对待这件事,父亲和母亲有着截然相反的处理方法,到现在我也说不清谁对谁错。父亲是不闻不问好象根本没有发生一样,有时会闻声藏匿起来,于是找事的人就对着空门大声斥责一番或者说一筐狠话然后恨恨地离开;母亲则完全相反,她一般先给人家赔不是再就把我深责一番,有时还会用棍子笤帚之类的东西说话。
    并不是,父亲对我们不关心。记得那时候,每到学期结束学校都要发家庭报告书(成绩单),由于我的成绩不太理想,所以对我来说把家庭报告书呈现出来,好象当众脱去衣裤一样难堪;心里也往往怨恨老师太呆板,明明是59或58分,为什么不能撩上1分到2分,那也是及格了啊,但往往这些死性的老师就是刻板得这样不可理喻,考多少就填多少,不像现在卖菜的还可以侃侃价。有一次老师在报告书上把数学那一栏成绩填了58,我发现那5字和8字有的差不多,就是张口和闭口的区别,于是灵机一动就用笔把5字的半封口填圆,使它原来准备张口告状的嘴全闭上变成了8,于是58,变成了88。这个数对我来说那可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再“从容”地递给父亲,他一开始开口笑着,就像那“5”字半开着口,不一会儿,那“5”真的变成了“8”,原来他发现了破绽,那“8”又变成完全张开的3字,本来细缝式的小眼,变成了两个大大的“⊙”字。厉声喝道,评语中说你数学成绩较差,怎么还考了88?我一下子懵了,哎呀,真是智者多虑必有一失呀,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我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而对于三姐的奖状他则要喜孜孜地张贴在墙上,在小学,我和奖状从没有沾过边。
    父亲从没有打骂过我,尽管我那时候是最淘气顽皮的,这一点我和其他人都感到意外,而且是很意外。那时候文化生活很单调,我特别喜欢看电影,每天放学,把书包往家里一放就跟着人群走了。今天在这个大队要看,明天移到临大队还去看,后天不管多远仍要去不知疲倦地赶过去重复地看那一部片子。把学校布置作业早忘到九霄云外了,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有一次,在我刚从外面看电影回来还饿着肚子上床睡觉时,被正巧返回的父亲撞着,他“危言耸听”地说了我一顿,最后还戏谑地说,你要是能把看电影之十分之一的精神用到学习上就不用期末去涂改家庭报告书了。
    并不是他没有给我辅导过功课。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某一天晚上,在煤油灯下,父亲给我讲五年级的四则混合运算,也不知他会不会,反正显得挺深奥,把我原来还会一点点的可怜的东西也讲没有了,结果我是什么也不会了,用老师的话讲是原原本本又还给老师了。那天晚上父亲的辅导使我原本有的一点信心荡然无存了。以后,他就再没有辅导过我。
     在我上初中时,他给我买了一套17本数理化丛书,倒让我彻彻底底地露一回脸。我利用暑假期间,把初中代数、几何做了一遍,结果在全公社数学考试中力拔头筹得了第一名,那一次真真切切地给父亲挣了脸,以致于校长看见父亲也格外客气,说你儿子有出席了,为学校挣了荣誉。
                   6、就是不求人
    没有见过父亲求过什么人。他那个小学校长可能也是自己熬年头熬出来的。父亲的哥哥,也就是我的伯父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先是某公社书记,后又到县里当某局当副局长。但没有见过父亲去求过他,是我们家没有困难吗?那绝对不是,相反当时由于人口多,困难是相当多的,但父亲就当着没有困难一样对待。遇到困难或者是咬牙挺着,或者是推给母亲自己去扛着。三个姐姐外出参加工作都是母亲挖窟打洞地办成的,其实办起来也简单,大姐到邻县车辆厂上班,是伯父介绍的;二姐三姐上班或是利用本家一位在县城做官的介绍或是利用父亲的同学关系。介绍一个劳动力也就是几句话的事,算不上腐败,也不像现在这样有点复杂。但即便如此,父亲也不去求他们,好象等着别人来求他。等母亲把事情办成了,他会跟别人津津有味地谈,具体是吹自己还是夸自己只有他自己清楚。反正有一点他也感到脸上有光,不管是谁办成的,过程不重要,主要是结果是好的,对吧?!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自。有一回父亲还实实在在运用一次,这是他亲自给我们讲的,就像孔明和司马懿玩空城计让人听起来惊心动魄。事情发生在“文革”时期,父亲要提小学校长,要事先入党,而入党又因家庭成分问题受阻,大队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想把我家划入富农行列,其实我祖父是个早年丧了父母的人,跟着二叔过,成年后自己单过,生活比较清贫,但有人硬把祖父和有的家产的二叔扯到一起,说我们家是富农。如果是富农,在那个年代那可遭罪了,不但什么荣誉轮不到你,还成天提心吊胆的活着。那个年代没有说理的地方,说你是什么就是什么。为此,祖父因成分问题成天被游斗,精神变得有的恍惚,后来抑郁而终。伯父也因为成分问题有一段时间不敢上班,情况的确比较严重。
    在这危急关头,求人是无济于事的,于是父亲想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利用大队支部书记郭静波年迈眼睛不好使的特点,让几位朋友晚上到这位书记家开成分证明,说我们是上级某机关的,现在某某同志要入党,需要了解他家成分问题。这位书记,如实说了我们家的景况,最后说,成分问题还没有完全定下来,尚须讨论再定。但记录人没有按他说的写,而是证明了某某人家庭成分就是中农。记录后,记录人客气的把稿子递给请他过目,书记说你念一遍吧,记录人在关键的地方没有按稿子念,最后书记在证明信上盖了公章。我们家中农成分就这样被确定下来。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伯父听说父亲把这么大的事情解决了,从床上一跃而起,第二天挺着胸脯上班了。特殊的年代用特殊的方法,我认为父亲这一笔在他人生轨迹中的确还是可圈可点的,难怪他给我们讲这段历史时眉飞色舞的,满脸抑制不住智慧者的喜悦。
    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但父亲没有张口去求任何一位学生。到了老年,还真有一位有心人,还是某省厅级干部,询问父亲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父亲说,什么也不需要。
                      7、退休没闲着
     八十年代初,父亲五十来岁正是身强力壮之时,由于哥哥高考落第在家待业,不得不离开校长的位子让大哥顶替。虽然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却并没有闲下来。公社编写地方志需要帮手,他被征召了。当时好象并没有什么报酬,但他喜欢这项工作,就无怨无悔地干了起来。
     白天到公社上班,晚上在家里继续挑灯夜战,父亲好象比以前更忙了。闲下来时,父亲喜欢跟我们分享一下编写地方志的快乐。每当晚饭后,他会燃上一颗烟,在袅袅烟雾中滔滔不决地讲起解放前这里发生的件件鲜为人知的事情。我们从他眉飞色舞的神态中领略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趣闻逸事,平添了不少见识。譬如说,我们所在的宋汝村,之前我们根本不知道它的来历,从字面上也无法看出端倪,父亲说,“宋汝”,应叫“嵩乳”,人们为了便捷,才从读音上简化为“宋汝”的。说到这“嵩乳”,还真有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呢!原来在明朝的时候,有一日,一个身怀六甲的女子流浪到这个叫“孙舍”的村子,当时正值寒九隆冬,她诞下一个男婴,但饥寒交迫的她根本无法养活这个孩子。由于分娩不顺落下的隐患使她不久也撒手人寰了。
     村子的东北头有个尼姑庵,主持尼姑安惠听说此事就收留了这个可怜的男婴。由于奶水不足,营养不良,男婴也已经奄奄一息……安惠就到村里打听有无正值哺乳期的孩子,正好村里有四户人家,于是,老尼每天轮流让庵里尼姑抱着孩子到四家求奶,终于让这个孩子度过了生死难关。后来,这个男孩就一直生活在庵里,老尼安惠要求一茬接一茬抚养着孩子,教他读书。也难得,这孩子特别聪敏,也很刻苦,后来竟考上了状元,做了殿阁大学士。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更为了感恩村里的人给他送了救命的乳汁,这位殿阁大学士回乡后盛赞村里人救了他,就把原来以孙姓占多的村名“孙舍”改成了“嵩乳”。“嵩”有高大的意思,乳,就是奶水。“嵩乳”就是颂扬救命之乳。再后来,到了民国时期,尼姑庵又变成了和尚庙,内有一位武功了得的和尚叫志德的,能飞檐走壁,多次打跑抢劫的土匪,一时间嵩乳名声大噪,以后多少年,土匪不敢再来骚扰滋事。只可惜,到了“文革”时,寺庙被拆除了,后来,移来了烈士陵墓,不过,这里仍很出名。历经多年,当地像“向阳”、“红旗”、“地龙”这些村名都变动了,或者被整合了,而“嵩乳”这个村名始终没有变动,大概主要得益于这些感人的故事吧。
    这些就是父亲在整理地方志时给我们带来的,而一般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知道这些。
    地方志整理结束后,父亲又开始编写我们郭氏家谱。当然,这个提议并不是他,但人们起先想到的是他,“二先生肚子里有墨水,主笔非他莫属啊!”同族人如是说。
    这项工作不像编写地方志是公家的事,完全是自发组织的本家族的事。费油费蜡不说还要费人力费钱财外出寻根究源。由于工作量浩大难度大,一开始,家族中老人及有名望的人都倾注了很大的热情,但一旦遇到具体事情,许多人都无声地退却下来,父亲就像一只孜孜以求的黄牛,始终报以很大的热情:今天到这里访问座谈,明天跑很远地路到那里打听究源……
    历时三年半,洋洋洒洒五万字的郭氏家谱编写完毕,也耗费了父亲很大的心血。每当人们谈起这件事,他虽多少有的成就感。但没见他向谁诉过苦。
    有一次,我对编写家谱的事提出不同看法,“现在社会融合的步伐这么快,就拿买房子迁户口来说,随意性很大,只要你有钱,可以在任何地方买房子,户口就可以迁走了;再者,孩子上学后,有多少能再回农村定居的,不都离开了原地了吗?一旦离开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再也无法联系了,如此一代又一代,大家都混杂居住着,这家谱也就无法延续了,也就失去了意义啊!父亲听后,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说,嗨,当时也是冲动,但最主要的是老了找一种乐趣吧!
我赶忙安慰道,其实,编写一个家谱还有一定意义的,不然,这文化怎么沿袭下去,您辛苦了,功不可没。父亲笑了,淡淡的,就像瓦蓝天空中一朵过路的白云。
    从家谱中,我不但知道了高祖父、曾祖父的生活经历,了解了和周围一些郭姓之间的血缘关系,更主要的是了解了我们这一支姓系上百年的大概走向,这的确是一次了不起的举动,意义还是蛮大的。
父亲的书法很好,尤擅长隶书。受他影响,大哥的书法也写的不错,每到春节,必是父亲大显身手的时候,求春联的人络绎不绝,父亲也是有求必应。
    父亲还喜欢吟诗对联。前几年,我回家为他祝八十大寿,他还特地为我写了一首七律诗,把我们一家人的姓名以及他的愿望都镶入其中;受他的影响我也常常涂鸦几首聊以自慰。
    除了这些,父亲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母亲种地了。地里的农活,父亲说不上样样精通,但经人指点还是不错的。父亲身板的硬朗,我敢说,主要得益于他与世无争的性格以及热爱劳动秉性。父亲抽烟,时断时续的,但最后还是戒了。酒喝的很少,饭量很好,对待饭菜从不挑剔。
                  8、不对外的秘密
    父亲有一个不公开的秘密就是工资收入,这一点他保守的非常好,家里人谁也不知道;要是有外人在公开场合谈论这个敏感问题,他首先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不该有的人,如果有,他就支吾过去;如果没有也许要谈,这只有外人和上帝知道,家里人概莫能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据我分析主要原因有两条,其一,老师的工资有限,就那么一点工资,也没有任何外快,用一点少一点;其二就是母亲没有工资,所以为了一大家人的生计不得不向他讨要,这是主要原因,而家里的开支是个无底洞,如果母亲知道他工资底数会精打细算把整个工资都计划进去,所以父亲不得不掩掩盖盖。父亲的习惯在大哥身上有所体现。
     记得小时候,父亲每次发工资是不完全放在皮夹里的,防止母亲检查;有时,他放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找个地方藏起来。母亲用钱向来精打细算,可以说一分钱狠不能掰成两分钱使,要不然,我们家这么多人根本没法生活,没法在全村第一户建起三间瓦房,没法把我们个个养大成人。记得我小时候很爱下棋,好不容易筹了0.32元买了一盘军旗,最后母亲硬让我们卖了。
    最近,听说父亲又涨工资了,大家都很高兴,但父亲从不谈论;我们也懂得规矩不相过问。以前,母亲对父亲的这种做法颇有意见,我们也是,现在大家也都相继成家立业也不会惦记他那点钱,只要他健康愉快就行。父亲仍然按管理每月给母亲钱,母亲除存起来外,家里零用仍让父亲去采购;多少年就这样,大家也没有什么不愉快的,各人用着自己的钱,相安无事。
                      9、不愿出门
    父亲不怎么爱出门,在家里自由。早上一般都要睡到10点左右,冬天更甚。所以,每到大年初一放鞭炮,我们小的时候,都由母亲亲自开门燃放,等到我稍大一点,母亲就交给了我。人家来拜年,他一般仍蒙头大睡。中午,也要好好睡一觉,夏天时,他搬一块门板随便找一个阴凉处,不一会就鼾声如雷,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像潺潺流水,一副悠哉悠哉的样子,好像从来不曾有什么烦心事。晚上,饭后,先是散步,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踱着步,像是指挥员在地图前运筹帷幄。遇到会下象棋的,还要撕杀几盘,高兴处还哼哼地哼起不成型的小调。现在,有电视了,要打开电视看一会新闻,对什么电视剧一般兴趣不大。实在无聊时,还可以找本书来一段段品尝,遇到高兴处,自己还会笑出声来。不到子夜一般不轻易上床就寝。这样的生活规律一旦到外面就会被破坏,所以,他一般不原出门。
    出近一点门也去,比如谁家办什么喜事丧事了,母亲不愿去的,他推不出去的时候,必须得走一趟,一般住一宿,第二天就心急火燎的赶回来,好象家里有一座藏宝库需要他照料似的。别人挽留他,他总要说,哎呀,地里那么多活还要去干呢!
不过,父亲还真出过一次远门;那一年,弟弟在婚姻方面出现一点问题,女方感到有的吃亏,要到我们家来评理;父亲听说后,来了北方,不知是故意躲避这件事,还是真想来看看。他在北方住了一个月,后来听说我们把事情解决了,就匆匆忙忙回去了。这次外孙女结婚,二姐说带他到北方小住一段,父亲同意了,他说听说我在海边买了一套房子,想过来看看;可惜二姐因为父亲说来时间短而没有带他来,时间不长,就发生了开头所说的被摩托车撞了的事。
发表于 2017-5-8 11: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欣赏佳作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1-15 19:17 , Processed in 0.00929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