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48|回复: 5

【醉里飞花令•走过四十年】母亲上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4 09: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母亲上城
孙成栋

        今天一大早,我刚把女儿送到学校,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一接听,果然又是母亲的“报喜”电话。
        “今个儿一早上进城,一大袋青货卖了四十几块钱,比昨天还多些呢!”母亲温润的声音里透着喜悦,“马上气温还要再降,青货还会更好卖!”“可不能饿着肚子忙活,您到我家来吃早饭,我去接您!”我不放心地说。“不用了,我还要赶着回去打黄豆呢。”母亲依然像往常一样匆忙,“走几步就是公交站台,几十分钟就到家,你爹正在煮早饭,我到家刚好吃。”说话间,母亲已登上开往蟒蛇河畔一个偏僻小村庄的公交车。
       这样的情景,隔三差五就会出现。近几年,清早进城卖青货、卖完回家吃早饭,俨然已成为母亲的晨间“新常态”。其实,母亲也不是“正宗”的菜贩子,只是家前屋后长的瓜果蔬菜收成特别好,自家“需求过剩”,只得寻思着“外销”。加上如今村村通上了公交车,站台就在居民点附近,每隔二十分钟就有一班车,而且车上环境优雅、配备空调,七十岁以上老年人还免费乘车,乡亲们进城就跟乡村赶集一样方便、快捷、惬意、舒心。于是,母亲每隔几天就起早采上一大蛇皮口袋果蔬,赶到城里,随便往哪个小区门外一站,只需将袋口稍稍敞开,那带着露水、青翠欲滴的新鲜果蔬,就会一下子扑入小区“晨购”主妇的眼帘,引得她们聚拢过来。
       而母亲也不多说,只是如实告诉她们,这些果蔬主要是“自产自销”,“产量过剩”才拿来卖的,价格比市场上要便宜一大截。这些夫妇何等“精明”,当然知道母亲的果蔬是地地道道的绿色、天然、生态、无公害“产品”,又是“无本大甩卖”,往往会当即放下菜篮子,和母亲轻松愉快地“成交”,价都不用砍。这也使母亲不仅多了一项“外快”,而且心情十分舒畅,时常感慨如今农村的变化实在大,尤其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可谓“翻天覆地”,使“农民上城”成了易如反掌的寻常事。
       母亲的感喟是有来由的。那发自肺腑的感叹声里,浓缩了一位农民上城的曲折经历和艰辛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期,城市在包括母亲在内的小村村民心目中,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概念和所在,绝大多数人大半辈子都进不了一次城。这也难怪,因为那时的小村既贫穷又闭塞,家家户户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几乎没有任何自有交通工具,就连自行车都是稀罕物,中巴、大巴、公交车等就更是“天方夜谭”了,乡亲们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步行。如果实在有特别重大、要紧、着急的事需要进城,也只有走水路——乘轮船。可那轮船不仅容量小、座位少,而且一天只有一班,还经常误点、漏靠,船舱里的空气更是污浊不堪、异味熏人,村民们进一次城无异于遭一次罪。
       有一次,母亲准备进城去看一位生病住院的亲戚,天不亮就赶到轮船码头。可轮船误点,太阳升到几丈高了还是不到,乘客们个个心急如焚。苦等的过程中,母亲忽感内急,于是“见缝插针”地去了一趟厕所。要命的是,恰恰在母亲“暂离”的当儿,轮船到了,只在码头停了短短几分钟,就匆匆开走。母亲方便过后回到码头,看到的是轮船渐行渐远的背影,急得直抹眼泪,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等到第二天再“碰运气”。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盈盈吹拂,昔日死气沉沉的村庄日渐勃发出盎然生机,乡亲们不仅把自家责任田侍弄得硕果满茬,还竞相发展家庭副业,小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八十年代初,小村里仿佛一夜之间,兴起一股“自行车热”,村头巷尾不时飞过“凤凰”“飞鸽”“永久”的身影。我家也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由父亲先学会骑车,然后又当“教练”教母亲。经过一个多星期勤学苦练,摔了不下几十个跟头后,母亲终于能够稳稳当当地驾驭心爱的“飞鸽”了。
       有了自行车,乡亲们的“出行半径”迅速大幅延伸,进城也不再“难于上青天”了。母亲在坐在父亲的车后座上去了一趟城里后,一下子觉得“原来进城这么便当”,也萌生了骑车进城的想法。几天后,母亲约上婶婶和其他几位妇女,一起骑车进城。这支浩浩荡荡的“巾帼车队”,乘着和煦怡人的春风,沿着新铺的宽阔平坦的龙郭公路欢快前行,留下一路对新生活的幸福畅想。后来,母亲又多次单独骑车进城,并渐渐成为家常便饭。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买年货、带孩子看电影……小小自行车成了母亲与城市发生关联的纽带,也成了我家“运载幸福”的载体。
        想不到仅仅过了几年,“骑车进城”就变得不再“时尚”,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一辆辆疾驰的“幸福250”,成了乡村通城公路上的独特风景。母亲坐在父亲的摩托车后座上“飚”过无数次,却一直不敢自己单独开摩托车进城。好在几年后,乡村里又破天荒地出现了公共汽车。虽然每天只有两班,而且得走四五里路到乡政府所在地附近乘车,但相比骑自行车的“苦蹬慢赶”和开摩托车的“女子不敢”,这种既快又稳还舒适、省力的“新潮”交通工具很快赢得乡亲们的青睐。跟村里的姐妹们一样,母亲进城的频率更高了,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农贸市场和“曹家巷”,几乎每次回村时都是两手拎得满满的,春节前拎得就更多了,总要让父亲推着小车去车站“接货”。而随着母亲进城的日益便捷,家人的生活习惯也不知不觉地有了几丝“城味”,最明显的是穿衣,“土布+土裁缝”告别历史舞台,时尚雅致的成品衣渐成主打。
       在母亲的心目中,进城最方便还数近几年。小村里交通条件有了飞跃式改善,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八成农家买了轿车。而公共交通同样发展迅猛,有三条公交车“村村通”线路经过小村,村民们可全天候进城。母亲进城的途径多得让她惊喜连连,到了“出脚就有车”的地步,有时由我开轿车回来带她,有时顺跟邻里的轿车,有特殊情况时还可以“打的”,而更多的时候是乘公交车。“公交车这么方便,而且我还享受免费待遇,更应该‘绿色出行’哦!”嗬,母亲真是越来越“时髦”了。
       漫漫进城路,节节小康歌。如今,如果有人打趣地问母亲,“孙奶奶,您又上城啦?”母亲总是说,“哪里是上城呀,眼下城乡好像越连越紧,让人都不太分得清了!”朴实而诚挚的话语,伴随着爽朗的笑声,在金秋的风中飘得很远……











发表于 2018-10-14 13:42: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的富,先修路。改革开放四十年,路的难变为路通畅,:可书可写。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4 16: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碧云天下关注!
发表于 2018-10-14 17:4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亭湖孙成栋 发表于 2018-10-14 16:51
谢谢碧云天下关注!

孙老师这一篇贴题丰盈,较以往的成熟风格,在笔调上是有所突破的。我个人觉得,“文学来于生活,撷取一片,用文学的方式给生活穿衣服。”(写文章不是背书,得会玩。最好有个人体验,尽量充实。想象力更如神刀,用不好同行读者会觉得“科幻”)括号里的话是在勉励我自己,预祝老师们会有更大的丰收,致敬学习!
发表于 2018-10-15 10: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进城路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了,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发表于 2018-10-15 10:28: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慧妮 发表于 2018-10-15 10:05
现在的进城路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了,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我要躲在乡下睡觉,乡下人晚上八九点钟就熄灯睡觉了;我要抽空在乡下看书,汪曾祺先生晚年才有自己的书房。(写文章看人,书房大小可能还决定不了成否);我要在乡下汲取民俗营养,比如“做后人的要孝顺,不能对上人忤逆”,老头老太会对“阿斗”说“小遭炮子子的”“半夜上扬州,天亮还在锅门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3 07:37 , Processed in 0.013736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