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310|回复: 28

关于写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6 19: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单国顺 于 2012-9-6 19:04 编辑

关于写文章
单国顺

      对于写文章,古今有识之士都把它看得很重,把它当成“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中国千余年的科举考试,就是靠文章取士的;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凭文章赢得大名、博得尊位、取得干大事业的机会的,可见写文章并非是稀松寻常的小事,而是一个超乎想象的大问题。虽然某些文人有时心里不舒服,说一些“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类的气话,但改变不了历史形成的传统观念。古今许多杰出的人物,都写得一手好文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毛泽东,除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之外,还特别重视写文章。他一生写过不少文章,也一直关注写文章,尤其是文风问题。他有多篇文章就是谈文风问题的,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这些经典性的论著,今天我们读来仍然感到它的真理性不可动摇。
      什么是文章?古人说的文章有多种含义,主要是指无韵的散文(广义的散文),有时也包括有韵的诗赋。对文章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有四个义项,其中有两个义项为:一是指不很长的单篇作品,二是泛指著作。我们现在说的文章,一般是指前者。
      关于如何写文章,古今的人说了许多话,也提供了许多各有其妙的技巧,足以值得我们借鉴。昔日中共头号刊物《红旗》,在1959年12期上发表过署名为施东向《关于写文章》的文章,作者认为,“写文章,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也是整理我们的思想和经验,使之明确化、条理化的一种方法。”这种论断颇为经典,但可能不够全面。写文章除了“交流思想、传播经验”这些理性层面的作用之外,还有许多非理性层面的作用,比如说以写文章休闲,以写文章自娱,以写文章扬名,故而那些书写性情、抒发情感、记录生活情景、展示自然美景、反映人情人性等等的文章多如牛毛。因此,没有思想交流和经验传播,我们一样可以写文章。
      笔者认为,文章有实用的、非实用的、专用的和大用的之分。
      实用的文章,除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和会议报告、常规的和特别的通信这些应用文体之外,还应当包括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游记、人物传记、回忆录、序跋、某些杂文等。这些种类的文章,作者因工作、交际和其他原因需要,他要去写;读者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间接经验,可以丰富自己的积累。
      非实用的文章是指散文、某些抒情或虚构文本。非实用的文章多数属于文学作品,可供我们学习、鉴赏和消遣之用,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让我们度过美好的时光。长期的阅读,潜移默化,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改变人们的趣味和气质,提升人生品味。
      专用的文章,限于某一个方面、每一个领域,古代的如表疏、檄文、墓志铭之类。今天也有这样那样的专用文章,在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某一个群体中交流。不属于这个社会层面、这个社会群体的人也可以正常地去阅读它。它虽在某一方面、某个领域发挥其特殊作用,但对其他人来说,也有品赏、学习或消遣的价值。当然,也有一些专门性的文章,有专门性的作用,本来就是面向大众,对全民进行宣传教育的。
      “大用的”文章,是指对全民的思想、政治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能够产生广泛影响作用的文章,如一些政论文,一些大报的社论、领袖级人物和政要的文章。越是这样的文章真理性就越强,权威性就越大。还有报道重大事件或对重要模范人物进行新闻宣传的通讯、报告文学,也应该算是“大用的”文章。雷锋、焦裕禄、陈景润等不都是靠这样的文章宣传出来的吗?有些本来属于专用性的文章,后来它的意义扩大了,也成了“大用的”文章。如郭沫若在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原是一篇研究历史问题的论文,当然不排除有影射现实的因素,但说到底是专门性的文章,结果共产党领导人看出它的积极意义所在,被当成对共产党人进行戒骄戒躁教育的教材。这样,它就变成“大用的”文章了。
      以上所述,又可以归为三大类,一类是硬性的文章,如政论、评论(包括思想评论、文学评论等)、学术论文、新闻通讯、某些实用文;一类是软性的文章,如文学作品,某些休闲类的文章;还有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软硬兼施。
      文章大多数是有意义即有思想内容的,但不排除有些是属于意义甚微,甚至没有意义的文章。没有意义的文章,一般会遭到人的反对,被看成在取缔、消灭之列。无意义或意义甚微的文章客观上是存在的。它属不属好文章姑且不论,但我要说的是,有些无意义的文章恰恰具有审美价值。其实有些无意义的文章,细究一下还有意义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有些文章的意义客观上存在,却不是作者主观上想要表达的那一种。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写文章,在中国古代通行的是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文化功底,所以说古代写文章的人都是文化人,文章的学问也大。现代的中国,通行的是白话文,写文章人数众多,写文化的人不一定非是文化人不可。一个人能把某些生活片段或生活中发生的某件事情记录下来,还能发些感想等等,这本身不需要多高的文化层次,只要句顺义明成文章则行。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作者,他们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学历,起点很低,但文章写得不错,即使读了许多年的书,有较高学历的人也不一定有他们会写和写得那么好。他们一是得益于丰富的生活,二是熟能生巧,三是他们多少也有点写作的天分。所以说,现在写文章的人,一是文化人,二是没有多少文化或文化层次不高的人。但要想写出有深度和有文化含量的文章来,没有文化知识是不行的。故而写文章的人,要不停止再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有文化的人,如果不能敏感地发现问题,不会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确当办法,我想他也写不出硬性的文章,只能去写一些浮浅的直录式的画虎类犬的文字。
      评价一篇文章,除了从主题、材料、结构、条理、语言这些常规的方面去看之外,我想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衡量。
      一是看思想性。思想性体现文章的深度。有思想的文章固然是好文章。一个作者善于思考,他可以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来;而实际的情形是,我们大多数作者由于本身的局限,没有那么多深刻的思考,所以就显示不出思想性的优势。但他们仍然要写文章怎么办?如果思想性不强,就要在其他方面显示特色和优越之处。
      二是看文化含量。文化含量是检验文章质量的另一标尺。文化含量反映了含金量。文章的文化含量跟作者的文化修养有很大关系,应当说是成正比。有文化含量的文章不一定好读,不一定让人喜读,但让人增长知识,比如说钱钟书等人的学者散文。如果要看文章的生命力和重量,评估文章的价值,还是要看文化含量的。
      三是审美。非文学作品也有审美因素,但审美往往体现在文学作品上。审美是一个大话题,不是一两句所能说得清的。美有很多类型。文章的审美包括人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以上三方面得一即可。得其二者,必然是上好文章。三者全得,如果不是大手笔,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事。如果三者全得,那文章该是何等地完美!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评价极高,是因为思想深刻,同时也兼具文化因素或审美因素;而他同时代的人,有的也是大家,文章绝不缺乏文化含量和审美因素,但在评价上总是次鲁迅一等,原因就在于思想性弱了一些。现在人喜读梁衡、卞毓方等大家的散文,读作家李国文、历史学家王春瑜的杂文,我想,也是因为他们的文章里有上述三方面。他们的文章充满思考,知识渊博,语言也不乏美感。我们可以这样说,读一篇文章,是否让人愿意读下去,是否让人产生读第二遍的愿望,就看有没有以上三者。如果三者皆不得,此文的质量和遭遇可想而知。
      职业写文章的人,一是各级机关的秘书,他们出手的文章被称为材料。材料也有高下之分。材料容易格式化,写熟了,能掌握其中的套路。现在一般人不把材料当成文章,它不属于作品。但客观的说,它应当属于文章的范畴。古代有一些好散文本身原是公文,就是专门写材料的人写的,他们很重视文学性。现在许多材料没有可读性,写材料的人是不考虑文学性的,事实上也不需要。二是职业作家,他们是写文章的行家里手,创造是他们的本分,不可能千篇一律,文章的质量自不必说。三是因工作需要而专门从事某种特殊写作的人,如记者。更多的人则属于业余作者或偶尔写着玩玩的人。业余作者的队伍里不乏成绩斐然者。我想,从事业余写作的人,不仅要会写一些属于休闲性质的软性文章,如记录生活的记叙文或抒情小散文之类,还要练习写硬性的文章,去练硬功。我特别主张人去练习写一写说明文,把一件事物、一群建筑物或其他什么的特点、构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并显得有条理。这需要清晰的思维和准确的表达,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平时我们可能小瞧了这些缺少花里胡哨描写和形容词的说明文,嫌它不够抒情,不够美感,但它们是属于有用的文章。另外,把议论文写好也不是易事。我发觉有些作者记叙类的抒情类的文章写得都不错,就是写不好议论文,不会说理或说不好道理。这是他们思维上先天的缺陷。写文章不仅仅需要形象思维,还考验我们逻辑思维的能力。一个写文章的高手,不仅富有知识,会思考,能分析,有驾轻就熟的写作技巧,还表现在他具有宏观把握的能力。所以,像我们这样的业余作者千万不要以能写一些休闲文字而得意,那并不显示一个作者的实力。
      文学写作同政府机关写材料不一样,属于个人行为,但从道理上讲也是带有社会责任的。文学作品要观照社会生活,要有时代精神。作家和诗人要站在时代前沿。这些都是不错的。今天,我们许多人都热爱文学写作。这不是坏事,不为别的什么,对个人来说至少也是一种精神生活。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生活,不过,表现的形态不同。文学写作是一种表现形态。我们既不要看重它,也不要鄙夷它。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文学写作重在创造。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旦提到文学,人们往往想到“虚构”二字。文学的“虚构”性主要体现在小说和戏剧文学上。小说和戏剧文学都需要故事。没有编故事的能力,最好不要去写小说和剧本。在小说和剧本中,就要把“假”写得像真的一样。以编故事去写散文,虽然讨了巧,但不是正路。谁这样去做,就让他去做好了,也没有问题。切不可把编故事的手段用在写实用性的文章上,那可能是要出问题的。
      最后要说的是,写文章的人要做明白人,写文章“是一个使思想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 施东向《关于写文章》﹚,自己要写什么必须是明确的,写出来的文章也应该是明白的。交代清楚,文字清爽,避免含混不清、拖泥带水。不需要把话全说出来,可以给读者留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读者读后,能够明白作者的思想和所提供的信息。当然,有些文章因为作者的学养高深,文辞深奥,或因写作背景特殊,曲折行文,写得含蓄,读者一时没弄明白,也是有可能的。
                                          
                                                      2012年9月5日于阜宁县城
发表于 2012-9-6 19: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到这个份上,可以用姜桦写金沙湖的诗歌里的一个词:不疾不徐。

单老师不疾不徐地写了,字数还不少。不吃力,还说到点子上了,也符合深入浅出这一条。

写这些,要读多少书,思考多少次。看似简单直白,但胸中藏有千沟万壑。

单老师是有学养(学问)的,文字平易近人,一般也难学得上。

比如,我就是。对我们各类写字的都说到了,值得看,值得去想!

建议,此文加精!
发表于 2012-9-6 22: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单国顺

认真拜读了单老师4385字,用心良苦的“关于写文章”的文字,懂得“写文章的人要做明白人”,这一深刻道理,真的受益匪浅!
发表于 2012-9-6 22: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阜宁的“单国学”,在文字道路上的我们需要好好读读这样的文章。加精推荐给朋友们。
发表于 2012-9-7 17: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之作,佩服!
发表于 2012-9-7 21: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奶咖小生 于 2012-9-7 21:19 编辑

关于写文章喜欢家常式的,不怎么注意咬文嚼字的去纠正语句格式没,问好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2-9-8 15: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以上各位高情,姑妄言之,一己之见,不一定准确。
发表于 2012-9-8 16: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严紧的学者!
发表于 2012-9-9 12: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大多把写作当做游戏,像老师要求的那样很难做到、以后要多学习。
发表于 2012-9-9 14: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简明扼要,字词句段通顺连贯,有感染力,有主题思想,就这么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2 10:08 , Processed in 0.03932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