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82|回复: 14

千年文脉高家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1 21: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顾林 于 2018-11-22 09:45 编辑

  千年文脉高家荡

       在垛田的最东部,有一座近千年文脉的古村高家荡。走进高家荡,便可以触摸到先贤贵族后裔的足迹,体会到古韵文化,呼吸到时代气息,感受到古村渐渐远去的乡愁。
                                                                        ——题记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一方水土养一方子民,垛田的独特地貌造就了垛上的万千能人。在高家荡的能人中不乏能工巧匠,双栖型能手(即边放老鸦边种植蔬菜):有在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参加市举办的各乡镇舞龙、龙舟赛事;有在外打拚经商、承包、搞多种经营的致富能人;还有在家养殖家禽大户,从事脱水蔬菜食品加工企业的私营企业者。正是:数不尽的水乡英雄儿女,唱不完的垛田家乡赞歌。

        一座桥

       据考证,在明“洪武赶散”时期,高家荡从苏州阊门又迁入了孙、王、周、杨、邹等姓氏,他们分别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居住在各自的洲子上,生产、劳动、生活,相互往来,互通婚姻。日月更迭,斗转星移,原先大大小小的洲子渐渐自然形成了两大洲,再后来形成为河东、河西两大片。有河必须有桥,桥是河水的魂,是两岸的纽带。当时村上有位大财主为了方便两岸的人群往来沟通,慷慨解囊,出资在河面上架设了一座小木桥。直至今天,还保留着后来在此桥处重新建造的青砖拱桥。此桥全部由青砖码砌,单拱,拱跨约3米,桥长6米,宽2米。相传这座青砖拱挢距今已有200多个年头了,在上世纪50年代初大修过一次。今天看上去拱桥依然完好无损,只是河床早已干涸,原先的河道也早已被岁月的沙土填平。仅凭古村一桥,可见当初的建桥工艺何等了得,先民的勤劳与智慧彰显非凡。在青砖拱桥的东南侧,还有几座老宅,只不过这几座老宅年岁还不太老,也就不过五十多个春秋。但其中有一座古宅却已过了百年,成为高家荡又一处存有“文物”观赏价值的景观了。

       一古宅

       说到古宅,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高家荡村名的由来。据史料记载,高家荡是因明代大学士高谷的后人居住此地而得名。南宋建炎二年(1128),高氏先祖随宋高宗赵构南渡,迁徙扬州,后又迁移兴化。几经辗转,再后来,高氏子孙中的一支人迁徙到高家荡。从此,这支人口就在高家荡定居了下来,主要从事屯田业即垦荒种地,取得军粮、税粮的供给制度。
       高谷:明朝官员,江苏兴化人。生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历任翰林大侍讲、侍读学士、工部尚书,直至内阁大学士,被尊奉为“五朝元老”。兴化士绅悬“五朝元老”牌匾旌表于昭阳四牌楼。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高家荡涌现出不少革命烈士,有史存档的如:高原、孙开明等烈士。
       高原(1917-1946),原名高廷元,系先贤高谷后人。高出生于垛田高家荡,早年以教书为业,1941年参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连长、独立大队副官、临城区副区长、得胜区区长等职务。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高原同志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高原生有二子,如今他的二儿子也已过了古稀之年,依旧居住在高原祖屋中。与高原儿子毗邻而居的亦是几处老宅,其中尚存有一座百年古宅,古宅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青砖小瓦、木质结构、独门独院。据村上长者讲,此宅是由清代大资本家张乐炎所建,后来在土改时被政府分给了张永芝,现为张的子孙张山明居住……

       一支高跷龙

       既然本文以高家荡命题,那就不能不提一下高家荡的非遗文化传承——高跷龙舞。有关高跷龙舞的趣闻逸事,我们垛田已有两位前辈、老师作了较详尽的描绘和介绍。笔者原本想绕过这个话题不再赘述,但想想还是有必要在此再做些简要的说明。
       早在二百多年前,高家荡先祖就有了踩高跷、舞龙灯的活动。到了清乾隆年间,村上创办了庙会“都天会”,若干年后又创办了“痘神会”。两会连迎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初六,于几年前才改为正月初九、初十出会。这一改变,是顺应了当下全体村民的生活需要,是由年节和春运这两大因素决定的。
       高跷龙舞:顾名思义,就是踩在高跷上舞龙。它既有踩高跷的惊险,又有舞龙的高难度动作;既需要个人的技巧,又讲究群体的配合;既可以在大街小巷游舞,又适合于空旷场地表演。高跷龙舞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堪称是水乡兴化一绝,堪称是苏北里下河一绝;再甚而极有可能是我“大中华一绝”。
       高跷龙舞一说是由前辈高德文发起独创,一说是由张鹤俊发起独创的。不管究竟是谁发起独创的,总之高跷龙舞是在清宣统年间组建了第一支高跷龙舞队。上世纪40年代,张安方,张金方、王兆奎、孙凯祥等人成为高跷龙舞的第六代传人。时至今日,张凤山、张祥华、杨家明、史正标等新一代传人已渐渐淡出高跷龙舞队,高跷龙舞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如何挖掘与保护这一已被列入兴化和泰州市非遗文化保护名录,我们翘首以盼,希望并相信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使高家荡的高跷龙舞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在苏北里下河的水乡大地上常开不谢,永不凋零!

        一帮老鸦船

       老鸦,学名鸬鹚,别名“鱼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老鸦嘴尖喙,长有穹钩,擅长潜水叼鱼,当地人又叫它“水老鸦”。在高家荡,老鸦帮就是由几条放老鸦的船只组成的捕鱼船队,最初是由洪武赶散从苏州阊门过来的周姓人氏所放,周建宝的祖先周双喜等若干代人就是放老鸦的,一直传承到现在。老鸦帮被当地人美名为“水陆两栖”村民,即他们在秋冬季节外出放老鸦,春夏季节在家种田耕地。放老鸦通常是与渔塘经纪人或水面养殖承包户合作,按一定比例分鱼,或缴纳一定的钱款给对方,至于你能捕到多少鱼,就看放老鸦的造化了。过去及在农村合作化时期,高家荡放老鸦的大多是单独作业,或三个一群、五人一伙。到了生产队时期,农村有了挂桨机船,为了节省和经济就合并成了一帮船队,统一外出作业,那场面热闹欢腾,令行人常常驻足观看,煞是刺激有趣。
       放老鸦是一门绝活,放的人必须是机灵、身手敏捷、眼疾手快的人。放老鸦的船只,都是一条两头尖翘、中间宽畅、船底偏尖的三米来长的划桨小船,船的形状非常独特,放鸦人可以在原地水面作360度的急转弯,也可以作180度的慢旋转;船的两边的船梁上分别装有三至四档的老鸦桩架,桩架通常是那种镰刀形状的桑树枝,船顶安有一支架,置一张可以前后移动的芦菲棚子,便于遮挡风雨。
       高家荡的老鸦帮在全兴化境内,除了黄邳村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了,鼎盛时期,全村有30多户人家、30多条老鸦船。至今尚存有10来条船、100多只老鸦。周双喜的后辈们:周建国、周建宝、杨大勤、王兆干等一班人继承祖业,仍然以放老鸦为主要生计,坚持天天外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老鸦捕鱼是高家荡的一道风景线,高家荡的老鸦帮曾经给村庄带来荣誉,使得美名扬天下。2011年春,老鸦帮选出几名得力干将,受邀参加了由当年央视节目王牌主持人杨澜主持的《水韵兴化》大型实景文艺演出,还参加过某电视台的记录片拍摄表演……

       一家养鸡场

       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我国农村各地流行起养殖业来,全民养鸡、养鸭、养鹅蔚然成风,产生了不少养殖大户。拿我们兴化来说,要数大垛、昌荣、林湖、竹泓的洋鸡养殖户最普遍最多了。洋鸡又叫“蛋鸡”、“笼养鸡”。洋鸡养殖是一门比较辛苦的致富行业,从温室育雏到出雏到产蛋再到淘汰,一只鸡的饲养寿命要在13个月左右,所以它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可高家荡村民李桂益等人不管不顾这些,埋头养起洋鸡来。
       李桂益养鸡最初与村里老干部邹书宝合养,另村东还有一人单养了几百只。次年李桂益扩大了鸡场,独自养殖了上千只洋鸡。尝到甜头的李师傅,于是逐年扩大养殖业,由当年的几百只发展到上千只、数千只、上万只,直至后来的数万只。利益与风险并存,李师傅养鸡并非一路坦途。本世纪初全国各地家禽多次闹禽流感,面临禽畜病毒的侵袭和肆虐,李师傅着着实实地恐慌、紧张、害怕了。一旦……后果则不堪设想。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明知山有虎、偏山虎山行”。要问李师傅的养鸡致富经是什么?这就是他的回答!目前,李师傅养鸡已“退居二线”,传承给他的儿子李河阳了。李河阳正值年轻益壮、精力充沛,视洋鸡养殖业为自已的事业,理论结合实际,运用“产、供、销”一条龙模式,配合网上订购,网上销售。目前规模已发展到存笼约8万只,年收益是非常非常的可观啊!高家荡的养殖业绝非仅仅局限在李师傅的养鸡场上,大面积的水产养殖户,精养渔塘、蟹塘满目皆是。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一芋头基地

       垛上人种什么吃什么。过去高家荡既有农田,又有垛田,吃粮自种自给,吃蔬菜到自家菜地拔就是了。所以,那时高家荡被乡政府划为“夹种片”。“夹种”,就是既长水稻、又长蔬菜。说来也蹊跷,高家荡的芋头却是别有风味,颗颗个大子圆,在全镇及全市范围内,芋头的美名是数一数二的。
       芋头品种分为“龙香芋和紫荷芋”。龙香芋,根茎大、子少,紫荷芋,子多、根茎偏小。芋头通常株高1.2~1.5m,叶片深绿色,叶柄长,根茎呈圆球形,肉白色,粉而香。紫荷芋呈椭圆形,肉质粘。兴化“龙香芋”是垛田镇的特色传统无公害农产品,享誉全国及海内外。2012年央视7套推出的美食栏目《舌尖上的中国》,在第七集回归田野篇里,对兴化市垛田镇和龙香芋作了详细讲述。“芋头红烧肉、芋头烧扁豆”等芋头菜肴一时成了吃客们心中向往的美食。
       看到如此前景和潜藏的商机,2013年年末经兴化市委规划、垛田镇政府和村委领导筹措,于2014 年初春在高家荡村公路南侧建成了第一个也是目前全市唯一的“龙香芋蔬菜生产基地”。基地总面积约1800亩,这里水垛相间,极具垛田地貌特色。2014年4月,兴化垛田“龙香芋蔬菜生产基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漫步在高家荡的大街小巷,复又佇立在村口,登上芋头生产基地瞭望塔,极目环视整个村落,我不禁浮想联翩。从回望一座桥、一古宅开始,到一家养鸡场、一芋头蔬菜基地结束;从近千年古村走来,到富庶新农村结束。高家荡的文化传承和惊人巨变是否就是千年文脉的解读,是否就是党的富民政策的解读?望着一栋栋、一排排的洋房别墅,望着漂亮宽阔的乡村大道,当我把思绪收回时,终于找到了答案。
       高家荡“龙香芋蔬菜生产基地”,是通向全国、通向世界的富民途径,是发扬和光大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垛田奇观——美丽高家荡!佳期如约——文明新农村!!
发表于 2018-11-21 22:05: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斜阳 于 2018-11-22 07:59 编辑

写得好!
好就好在上下贯通,环环紧扣。不仅通俗易懂,还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试想:一座桥通向一座古宅;一座古宅映衬着一支高跷队;一支高跷队敬送着一排排渔船……而渐行渐远船队和古桥,古宅,踩跷者,以及那炊烟袅袅的农庄、翠绿的农田相映成辉,不就如同一幅古色古香的油画吗?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22: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久不发帖了,今天应个景。来向大家学习了,欢迎并谢谢各位文友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22: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斜阳老师来坐沙发,奉茶伺候!!
发表于 2018-11-21 22:25: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顾林 发表于 2018-11-21 22:10
谢谢斜阳老师来坐沙发,奉茶伺候!!

客气了,好就是好,不好我不会说好!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22: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斜阳 发表于 2018-11-21 22:25
客气了,好就是好,不好我不会说好!

谢谢您的肯定和认可,问候冬安!
发表于 2018-11-22 09:24: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底蕴很足的散文啊,请问公众号能推出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20: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慧妮 发表于 2018-11-22 09:24
文化底蕴很足的散文啊,请问公众号能推出

谢谢超版美意!该篇已在纸媒刊发,公众号也推过了。请原谅我没有首发在这里,致歉致敬!!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21: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斜阳 发表于 2018-11-21 22:05
写得好!
好就好在上下贯通,环环紧扣。不仅通俗易懂,还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试想:一座桥通向一座古 ...

多谢先生谬奖,问候!
发表于 2018-11-22 21:0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内容丰富,有些我是第一次知道,了解到这个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3 08:39 , Processed in 0.01820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