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天涯倦客

<唐诗三百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2: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卷:七言律诗 宿府

    《宿府》

    作者: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解】:

    1、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长夜。

    2、风尘荏苒:喻战乱不绝。荏苒:犹辗转。

    3、已忍句:指自天宝十四载(七五五)安禄山反至写此诗,已忍受了十年的伶俜生

    ??活。伶俜:飘零之意。

    4、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

    ??幕,原是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韵译】:

    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疏寒;

    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

    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

    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

    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评析】:

    ??这首诗是依人作客,抒写旅愁,有一种百无聊赖之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名抒

    情。首联写独宿江城,环境清寒;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颈联写战乱未息,处

    世艰难;末联写漂泊十年,如今暂且栖安。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

    怀才不遇的心绪。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2: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卷:七言律诗 阁夜

    《阁夜》

    作者: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解】:

    1、阴阳:指日月。

    2、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3、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4、星河:星辰与银河。

    5、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6、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7、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卧龙也。’”

    8、跃马:指公孙述。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

    ??“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

    ??贤愚同尽之意。

    【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评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

    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

    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

    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2: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卷: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其一

    《咏怀古迹·其一》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解】:

    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

    ??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为梁元帝出使北

    ??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这里把安

    ??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韵译】:

    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

    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

    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

    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

    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评析】:

    ??这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

    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

    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

    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

    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

    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

    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

    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2: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卷: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其二

    《咏怀古迹·其二》

    作者: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

    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

    ??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

    ??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岂梦思:意谓

    ??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

    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

    ??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韵译】: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

    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评析】: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

    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

    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

    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

    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

    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2: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卷: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作者: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

    ??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

    ??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

    ??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

    ??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韵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

    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

    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

    绝唱。”信然。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2: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卷: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其四

    《咏怀古迹·其四》

    作者:杜甫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解】:

    1、蜀主:指刘备。

    2、征吴:对吴有企图。

    3、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4、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5、武侯句: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常:一作“长”。

    6、一体句: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顾宸所谓“平日抱一体

    ??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

    【韵译】:

    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

    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

    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

    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

    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

    诸葛武侯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

    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

    【评析】:

    ??这首诗是推崇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

    遗迹之流泽。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发抒了无限感慨。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2: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卷:七言律诗 咏怀古迹·其五

    《咏怀古迹·其五》

    作者: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解】:

    1、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

    2、肃清高:为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3、三分割据:指魏蜀吴鼎立。

    4、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5、伯仲之间: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是说不相上下,也即当于伊吕间求之之意。伊、

    ??吕,商代伊尹,周代吕尚,皆辅佐贤主的开国名相。

    6、指挥若定:言诸葛亮治政用兵从容镇定。

    7、失萧曹:意谓萧、曹虽也是宗臣,比之诸葛亮未免不及。

    8、祚:帝位。

    【韵译】:

    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

    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肃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势,是经他策划运筹;

    千百年来,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霄。

    他辅佐刘备,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

    指挥从容镇定,萧何曹参不能比超。

    时运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

    心志虽坚,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

    【评析】:

    ??进谒武侯祠而追怀诸葛亮。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

    不成。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但其中把汉室不能

    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2: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卷:七言律诗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作者: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解】:

    1、生涯:犹生计。

    2、顾:回看;

    3、无如:无奈。

    【韵译】:

    平生那料还会承受优惠的诏书;

    世事茫然我只知学唱沉醉的歌。

    江上明月高照一排排鸿雁飞过;

    淮南木叶零落一重重楚山真多。

    寄身沧洲我真喜欢离海滨较近;

    顾影自怜白发丛生也无可奈何。

    如今我老态龙钟不免为人共弃;

    愧对你呵我再被遣要小心风波。

    【评析】:

    ??作者一生中两次遭贬。诗是他第二次贬往南巴(属广东)经过江州与二友人话别

    时写的。诗人虽遭贬谪,却说“承优诏”,这是正话反说,抒发胸中不平。明明是老

    态龙钟,白发丛生,顾影自怜,无可奈何,却说“寄身且喜沧洲近”,把凄凉伤心掩

    饰,委婉地发抒不满情绪。全诗虽感叹身世,抒发悲愤,却不敢面对当权,其矛盾心

    绪,溢于言表。

    ??此诗或以为是“由南巴回来过江州时作,故首句有‘岂料承优诏’语”。但从末

    句“犹遣”看来似乎不是诏回。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2: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卷:七言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

    《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解】:

    1、谪宦:官吏被贬职流放。

    2、栖迟:居留。

    3、楚客:指贾谊,也包括自己和别的游人。长沙古属楚国境。

    4、汉文句:汉文帝在历史上有明主之称,但他绐终不能重用贾谊,最后又出谊为梁

    ??怀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谊因此也抑郁而死。

    5、湘水句:贾谊往长沙,渡湘水时,曾为赋以吊屈原。

    【韵译】: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

    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

    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

    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

    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评析】:

    ??诗似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首联写贾谊三所谪

    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

    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

    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

    ??全诗虽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语方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2: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卷:七言律诗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作者: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解】:

    1、汀洲:水中可居之地,指鹦鹉洲。

    2、楚客:指到此的旅人。夏口古属楚国境。

    3、孤城:指汉阳城,城后有山。

    4、角: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吹乐器。

    【韵译】:

    鹦鹉洲在长江中浮沉,无浪也无烟;

    我这楚客思念中丞,心绪更加渺远。

    汉口斜映着夕阳,飞鸟都纷纷归巢;

    洞庭湖的秋水,烟波浩渺远接蓝天。

    汉阳城后的山岭,传来悲凉的号角;

    滨临江边的独树旁,夜里泊着孤船。

    当年贾谊上书文帝,全是忧心汉室;

    他却被贬谪居长沙,古今谁不衰怜!

    【评析】:

    ??这首诗仍然是遭贬后抚景感怀之作。诗意与前一首诗相同,借怜贾谊贬谪长沙,

    以喻自己的遭贬谪。全诗以写景为主,但处处切题,以“汀洲”切鹦鹉洲,以“汉

    口”切夏口,以“孤城”切岳阳。最后即景生情,抒发被贬南巴的感慨,揭示出向元

    中丞寄诗的意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2 17:16 , Processed in 0.025503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