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天涯倦客

[转贴]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诀别】

  送走了唐伯虎的朱宸濠却没有丝毫的忧伤愁绪,他正鼓足精神,准备着自己的造反事业。

  王守仁与孙燧的暧昧关系没有逃过他的眼睛,对这两个人,他一直十分头疼,孙燧就不说了,王守仁他也是久闻大名,将来一旦动手,此二人将是最强大的敌手。

  应该想个办法解决他们了。

  但目前是造反的最关键阶段,毕竟是两个巡抚,如果私下派人黑了他们,恐怕要出乱子,可要是放任不管,又似乎不太妥当。

  此时,刘养正却提出了一个疑虑,打断了朱宸濠的思索。

  “如果他们把这里的情况上奏朝廷怎么办?”

  朱宸濠看着担忧的刘养正,突然笑了:

  “这个问题你不用担心。”

  说话之间,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你去找人通知孙燧和王守仁,我要和他们见一面。”

  孙燧和王守仁也正在商量着对策,在对目前态势进行仔细分析后,王守仁得出了一个我方前景的科学预测——死路一条。

  孙燧十分同意这个观点。

  皇帝是不能指望了,朱厚照兄也没工夫搭理这些事情,能给皇帝递话的那几个宠臣,如果没有钱是打不通关系的。而根据最新消息,拥有兵权的江西镇守太监也已经被朱宸濠收买。

  现在是彻底的“三没有”状态,没有兵,没有将,也没有人管。四周都是朱宸濠的人,天罗地网,无所遁形。

  这种情形在兵法里有一个特定的称呼——“绝地”。

  “那就向朝廷内阁直接上书吧。”王守仁提出了似乎唯一可行的建议。

  然而孙燧摇了摇头,反问了一句:

  “有用吗?”

  自从朱宸濠招兵买马以来,从言官、御史到各级地方官员,告他的人数不胜数,可没一个人能够告倒他。

  为什么?

  除了有宠臣钱宁保他之外,内阁中的那个人和他也有着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对于那个人,王守仁并不陌生,他明白孙燧的意思。

  唯一的一条路似乎也不通了,王守仁又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

  忽然他眼睛一亮,有了一个想法:

  “还是写封书信送到朝廷去吧。”

  孙燧有点不耐烦了:

  “不是告诉过你没用吗?”

  “你误会了,不是给内阁,而是送给另一个人的。”

  王守仁的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我只是要一样东西而已。”

  朱宸濠的使者到了,他通知两人,朱宸濠邀请他们吃饭,务必赏光。

  王守仁和孙燧对视一眼,立刻答应了。

  这次宴会的日期大致在正德十四年(1519)的四五月间,距离最后日期的到来已经很近了,双方将在这场宴会上展开撕破脸前的最后一场交锋。

  出人意料的是,宴会是在和睦的气氛中开始的,朱宸濠似乎也不想谈其它问题,只是关心地问王守仁是否习惯这里的生活,是否缺少生活用品等等,王守仁作了得体的答复,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因为他知道,这场宴会绝不会如此简单。

  果然,不久之后,朱宸濠还是发难了。

  他愁眉苦脸地叹了口气,说道:

  “皇上总是出巡,国事也不怎么理,如此下去怎么得了啊。”

  王守仁愣住了,这是一句很犯忌讳的话,朱宸濠竟然公开说出来,莫非是想摊牌?

  可还没等到他反应过来,旁边一个人突然站起来,厉声说道:

  “世上难道没有汤武吗?”

  这句话实在太要命了,王守仁立刻转身,寻找发言人,然后他发现了满面怒气的退休侍郎李士实。

  话说到这个份上,不能不还击了。

  王守仁纹丝不动地坐着,平静地接了句:

  “汤武再世也需要伊吕。”

  幕后人物终于出场了,朱宸濠接着回答:

  “汤武再世,必定有伊吕!”

  王守仁还是那副平静的表情:

  “有伊吕,还怕没有伯夷叔齐吗?”

  听到这句话,朱宸濠涨红了脖子,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是一段不太容易理解的对话,我来解释一下,他们谈论的汤武等人都是商代的著名人物,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这段话用我的语言来翻译,大概是这个样子。

  “世上没有敢造反的人吗?!”

  “有造反的人也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此处意思是你李士实没有什么能力。

  “有人敢造反,就一定会有得力的帮手!”

  “即使你有得力的帮手,但国家一定会有忠臣!”

  大意翻译完毕,换到今天,这样说话的人应该被拉出去修理一顿。

  宴会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双方都不发一言,以沉默互相对抗。

  此时,孙燧突然站了起来,对朱宸濠的热情款待道谢。

  大家都如释重负,王守仁趁机提出道别,这场剑拔弩张的宴会就此结束。

  朱宸濠本想借着这次宴会摸摸王守仁的底,他基本达到了目的。

  而王守仁和孙燧却在宴会上感受到了浓厚的杀意,他们已经感到,反叛的刀锋正向他们不断迫近。

  之后环境变得更为恶劣,来历不明的人开始在街头成群结队地出现,拿着刀剑招摇过市,地方官员都睁一眼闭一眼,谁也不去管。王守仁和孙燧则成为了重点保护对象,他们的住所周围整天都有朱宸濠的人严密监视。

  就在这日渐恐怖的环境中,王守仁终于等到了他要的东西。

  不久之前的那封神秘的信,朝廷内的接收人并不是内阁,而是兵部尚书王琼。

  在信中,王守仁向自己的老上级只要了一样东西——旗牌。

  旗牌是明代的一种制度规定,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只介绍一下它的作用——调兵。

  王守仁之前征讨土匪时曾经拿过旗牌,之后又还了回去,也算是有借有还,但这不是王守仁的品德好,其实他老兄不想还,可是又不得不还。

  因为明代的朝廷绝不允许地方拥有军事力量,所有的军队都要统一听从国家中央指挥。

  但眼下这个环境,宁王造反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一旦事发,没有准备,大家只能一起完蛋。

  所以王琼破例给了王守仁使用旗牌的权力,宁王实在太可怕了,宠臣中有人,内阁中也有人,朝中大臣很多都收过他的钱。而王守仁和孙燧什么都没有。

  这是我唯一能提供的帮助,剩下的一切只能靠你自己。

  得到许可,拿了旗牌的王守仁十分高兴,他兴奋地跑去找孙燧。

  可当他来到巡抚衙门时,告诉孙燧这个消息时,他的这位同乡不但没有丝毫喜悦,反而端正地整理了身上的官服,说出了一句王守仁做梦也想不到的话:

  “你还是离开这里吧。”

  王守仁呆住了,他正想说点什么,孙燧却摆了摆手,说出了他必须离去的缘由。

  “那样东西(旗牌)现在还没用。”

  王守仁恍然大悟。

  他们不过是两个小小的巡抚,对方却是藩王,总不能自己先动手吧,所以现在这玩意还不能用。

  现在不能用,那什么时候能用呢?

  很简单,宁王谋反的时候就能用了。

  谋反不是搭台唱戏,到了那个时候,不肯屈服的孙燧必定是第一个被害者。

  王守仁彻底明白了,孙燧的意思是,他将在这里留守,直到宁王杀掉他为止。

  而在他死去的那一天,才是可以使用旗牌的时候,逃出生天的王守仁将拿起这件工具,起兵反抗,平定叛乱。

  孙燧抱着必死的信念,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王守仁,因为他相信王守仁一定能够完成平叛的重任。

  他所要做的只是从容赴死。

  “那你和我一起走吧。”这似乎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我是国家委派的江西巡抚,这里就是我的职责所在,死也要死在这里!”

  王守仁没有多说什么,他理解,也尊重孙燧的这种选择。

  他整好衣冠,郑重地向孙燧作揖行礼,然后大步离去。

  对着王守仁那渐行渐远的身影,孙燧大声说出了他此生最后的祝愿:

  “伯安(王守仁字伯安),珍重!”

  王守仁听到了这句话,却没有回头,因为他知道,要报答这个勇敢无畏的人,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惊变】

  孙燧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几乎就在同一时刻,朝中发生了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最终让朱宸濠的阴谋败露了。

  宁王朱宸濠一度很自信,因为他已经买通了钱宁、杨廷和等朝中位高权重的人,自认为后台够硬,可他没有想到,他的这番动作却得罪了一个更为强势的人。

  这个人就是江彬。

  江彬是武将出身,陪同朱厚照出巡北方,还参加了多次战斗,很受朱厚照的信任,红得发紫,这下子钱宁就不高兴了,因为他的特长只是拍马屁,而江彬则比他多了一门技术,不但能拍马屁,还能陪着皇帝打仗。

  一来二去,两个人就成了冤家,互相寻找对方的破绽。江彬先下手为强,决定在宁王的身上做文章。

  这个消息不径而走,经过路边社的报道,越传越广,很多对钱宁不满的人也准备借这个机会下一剂猛药。

  恰好此时,一贯善于随机应变的杨廷和也感觉到不对了。照这么个搞法,宁王那边要出大问题,到时自己也跑不掉。他决定解决这个难题。

  于是在众人合力之下,朱厚照决定派人去警告一下宁王,让他老实一点。

  事实证明,杨廷和先生受人钱财,替人消灾,还是很够意思的,他特意跟使者交待,只要把意思传达到就行了,没有必要把事情搞大。

  为解决这件事情,杨廷和费尽了心机,用尽了脑筋,四处周旋,本以为能天衣无缝地做到功德圆满,可惜,他还是疏忽了致命的一点:

  朱宸濠先生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啊。

  当皇帝使者前来的消息传到南昌的时候,朱宸濠正在举办他的生日宴会,听到这件事情,他十分吃惊,当即停止宴会,找来了刘养正商量对策。

  面对着朱宸濠期待的目光,刘养正十分镇定,不慌不忙地对这件事情作出了客观科学的分析:朝廷中的关系都已经打通,而且一直无人通报此事,现在却突然派出使者前来,一定是有了大的变故。必须立刻行动,否则可能性命不保。

  “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应该动手了!”

  刘养正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家伙,读书没心得,进士也考不中,却整天目空一切,杨廷和先生神童出身,考试成绩优秀,在官场混了二三十年,好不容易想了个辙,准备大事化小,却被这位仁兄插了一杠子,非要捅破天不可。

  这么看来,科举还真算是个好制度。

  朱宸濠紧张了,他相信了刘养正的说法,这是很正常的,以他的资质也就能和刘养正这一类人混了。

  他决心造反了。

  但在此之前,必须先解决孙燧这个令人头疼的人物。

  所以他特地选定了谋反的日期——明天。

  明天是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四日,这一天孙燧和巡抚衙门的官员将要到王府祝贺他的寿辰。而那时,将是动手的最好时机。

  第二天。

  孙燧带着他的巡抚班子来到了宁王府,然而一进府内,他就大吃一惊。

  因为在祝寿的会场,除了来宾外,竟然还有另一群不该出现的人——几百个身穿闪亮盔甲,手持利刃的士兵。

  扑面而来的杀气让孙燧打了个寒颤,他意识到,今天可能要出事。

  很快,宴会的主角宁王出场了,他的脸上没有过生日的喜悦,却似乎有着无尽的悲痛。

  他哭丧着脸,向在座的人开始诉说他痛苦的原因:

  “告诉大家,孝宗皇帝(朱祐樘)抱错了儿子啊!”

  大家都傻了,这种八卦猛料您是怎么知道的?

  宁王兄看见大家都被镇住了,越发得意:

  “好在太后发现了,现在她已经下诏,让我起兵讨伐朱厚照,就是这么回事,大家知道了就行了。”

  忽悠,您就接着忽悠吧。

  孙燧最先反应了过来,事到如今,他也不讲什么礼数了,两步跑到宁王面前,伸出了手:

  “太后诏书呢?!”

  朱宸濠把眼一横,风度也不要了:

  “你少废话!我现在要去南京,你识相的就跟我一起走!”

  孙燧终于发火了:

  “你嫌命长啊!还想让我和你一起造反?!白日做梦!”

  孙巡抚的反应很快,说完后立刻朝门外奔去,可又被侍卫拦了回来。

  朱宸濠被孙燧激怒了,但片刻之间他已恢复了平静,慢慢地走到孙燧面前,冷笑地表达了他的愤怒:

  “好吧,我成全你。”

  此刻,面对这一切,随同官员们的反应却着实让人难以置信,除了按察副使许逵挺身而出,大骂朱宸濠外,其余的人都保持了惊人一致的态度——沉默。

  朱宸濠不以为然地挥了挥手,发布了命令:

  “把他们两个带到城门外,斩首示众!”

  然后他轻蔑地看着那些剩下的官员,亲切地询问:

  “还有谁?”

  等待他的仍然是一片死一般的沉默。

  在暴力和死亡的威胁面前,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

  孙燧和许逵就这样被拉了出去,而孙燧实在是一条硬汉,即使被绳子捆住,依然骂不绝口,残忍的叛军打断了他的左手,也没有让他屈服。

  他们就此被带到了惠民门外,这里是行刑的地点。

  孙燧没有丝毫地慌乱,只是平静对许逵说道:

  “事已至此,真是连累你了。”

  许逵肃然回答:

  “为国尽忠,是我的本分,何出此言?”

  孙燧欣慰地笑了,他面对着几天前那个背影消失的方向,低首说出了最后的话:

  “全靠你了。”

  杀掉了孙燧和许逵,朱宸濠开始处理善后事宜,他的手下立刻趁机占领了巡抚衙门,接管了南昌城内的所有防务,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后他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派人到那些巡抚衙门的官员处一一登记,搞民意调查,内容只有一项:是否跟我一起造反。

  回答是的人立刻封赏,回答否的人关进牢房。

  最后结果是四六开,大部分人拒绝跟着他干,当然了,并非因为他们有多么的爱国,只是觉得跟着这位仁兄造反没什么前途而已。

  事情大致解决了,刘养正去找到朱宸濠,向他报告人员的招募情况。

  朱宸濠看完了人员名单,却皱起了眉头。

  刘养正刚准备请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朱宸濠挥手制止了他:

  “还缺了一个人。”

  “他应该还没走远,现在马上派人去追,追上之后,格杀勿论!”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孤军

  【孤军】

  王守仁确实还没有走远,他跟两个随从刚刚沿水路走到了丰城,就获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宁王叛乱了。

  随从们十分慌乱,王守仁却并不吃惊,他早就知道这一天必定会来临。

  但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还是显得那么残酷。

  孙燧,想必你已经以身殉国了吧。

  王守仁仰望着天空,他知道自己再也见不到这位同乡好友了。

  但还没等悲痛发泄完,他就意识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

  “马上停船靠岸。”王守仁下达了命令。

  随从以为他要去办事,便紧跟着他上了岸。

  可是他们跟着这位仁兄转了好几个弯子,也没见他去衙门,却又绕回了江边,另外找到了一艘小船,继续由水路前进。

  这是演的哪一出?

  “宁王是不会放过我的,他必已派人沿江而下追过来了,陆路太危险,是不能走的,刚才我们上岸,不久后我们走陆路的消息就会传开,足以引开追兵,而我们的船是官船,目标太大,换乘小船自然安全得多。”

  随从们呆若木鸡地看着平静的王守仁。

  真是个老狐狸啊!

  玩了一招调虎离山计的王守仁并没能高兴多久,因为他面临的,是真正的绝境。

  宁王叛乱了,孙燧等人应该已经遇害,南昌也已落入叛军之手,而且这位王爷想造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整个江西都安置了他的势力,许多地方随同反叛,情况已完全失去控制。

  虽然有巡抚头衔,旗牌在手,但就目前这个状况,坐着小船在江里面四处晃悠,连个落脚点都没有,外面治安又乱,一上岸没准就被哪个劫道的给黑了,那还不如留在南昌挨一刀,算是“英勇就义”,好歹还能追认个“忠烈”之类的头衔。

  那还有谁可以指望呢?

  兵部?王琼是老上级,应该会来的,不过等到地方上报兵部,兵部上报内阁,内阁上报皇帝(希望能找得到),估计等到出兵,宁王已经在南京登基了。

  内阁也不能指望,且不说那个和宁王有猫腻的人会如何反应,自己好歹也在机关混了这么对多年,按照他们那个效率,赶来时也就能帮自己收个尸。

  朱厚照?

  打住,就此打住,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算了吧。

  没有指望、没有援兵、没有希望。

  满怀悲愤的王守仁终于发现,除了脚下的这条破船外,他已经一无所有。

  黑夜降临了,整个江面慢慢地被黑暗完全笼罩,除了船上的那一点灯火外,四周已经是一片漆黑。

  王守仁仍然站立在船头,直视着这一片阴森的黑暗。

  他第一次发现自己是如此的软弱无力,孙燧已经死了,宁王已经反了,那又如何?又能怎样!

  心学再高深,韬略再精通,没有兵,没有武器,我什么都做不了。

  事情就这样了吗,找个地方躲起来,等风头过去再说?

  那孙燧呢,就这样白死了吗?

  王守仁并不喜欢朱厚照,也不喜欢那群死板的文官,但他更不喜欢那个以此为名,造反作乱的宁王。

  他痛恨践踏人命的暴力,因为在他的哲学体系里,人性是最为根本的一切,是这个世界的本原,而这位打着正义旗号的宁王起兵谋反,牺牲无数人的生命,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不过是为了他的野心,为了那高高在上的皇位。

  打倒当权者的宁王,将是另一个当权者。唯一的牺牲品,只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当政,他们都将是永远的受害者。

  好吧,就这样决定了。

  “去拿纸墨来。”王守仁大声说道。

  随从们从行李中拿出了笔墨,递到了他的面前。

  那一夜,王守仁没有睡觉,他伏在书案前,彻夜奋笔疾书,他要写尽他的悲痛和愤怒。

  第二天一早,随从们发现了散落满地的纸张,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所有的纸上都只写下了四个醒目大字:

  誓死报国。

  一夜未眠的王守仁依然站在船头,对他的随从们下达了最后的指令:

  “等到船只靠岸时,你们就各自离去吧,先找个地方躲起来就是了。”

  随从们对视了一眼:

  “那王大人你呢?”

  “我要去临江府。”

  临江府,位于洪都下游,依江而建,距离洪都仅有二百余里,时刻可能被宁王攻陷,是极为凶险的地方。

  “王大人,临江很危险,你还是和我们一起走吧。”

  王守仁笑了:

  “不用了,你们走吧,我还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随从们不是白痴,他们都知道王守仁要做的那件事情叫做平叛。

  于是他们发出了最后的忠告:

  “王大人,你只有自己一个人而已!”

  王守仁收起了笑容,严肃地看着他们:

  “我一个人就够了。”

  【预备】

  船很快到了临江,王守仁立刻下船,赶往临江知府衙门。

  虽然他早有思想准备,可是路上的景象还是让他大吃一惊,无数的百姓听说战乱即将开始,纷纷携家带口,准备逃离,痛哭声哀嚎声交织一片,搞得混乱不堪。

  王守仁眼疾手快,顺手从逃难的人中拉出了一个身穿公服的衙役:

  “戴德孺在哪里?”

  临江知府戴德孺正准备收拾包裹,他已经得知了宁王叛乱的消息,虽然他并不想就此一走了之,却也还舍不得死,合计一下之后,他还是决定先当一回好汉——好汉不吃眼前亏。

  他这一走,衙门里的人纷纷都准备跑路,公堂之上也是乱成一片。

  关键时刻,有人进来通报:赣南巡抚王守仁到了。

  从级别上说,王守仁是他的上司,平时是要搞个仪式,摆个酒席隆重接待的,可在这要人命的时候,他来这里做甚?

  很快,王守仁就用响亮的声音回答了他的疑问:

  “都不要走了,留在这里随我平叛!”

  要说戴德孺也真不是孬种,听到这句话,他十分兴奋,当即作出了表示:

  “既然有王大人做主,我等愿意一同为朝廷效力,平定叛乱。”

  当然了,实际问题还是要问的。

  “不知道王大人带了多少人马?”

  然后他才得知,这位巡抚大人也是刚逃出来,无一兵一卒,是个彻底的光杆。

  可就是这位光杆巡抚,孤身一人竟然敢来平叛!

  大敌当前,戴德孺也顾不得什么官场礼仪了,他看着王守仁,略带讽刺地问出了所有人都想问的话:

  “王大人,现在就我们这几个人,你凭什么认定能够平叛呢?”

  是的,没有朝廷支持,对手又是藩王,你有什么理由如此自信,能够平定叛乱呢。

  众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等待这个关键的回答。现场变得鸦雀无声,因为他们将根据这个回答,决定他们的去留。

  “因为我在这里。”

  王守仁环顾四周,用震耳欲聋的声音大声重复道:

  “因为我在这里!”

  孤军,也要奋战到底!

  一些人走了,但包括戴德孺在内的大多数人都留了下来,因为他们从这个人自信的回答中感觉到了某种力量。

  既然大家坐在了一条船上,也就不分彼此了,戴德孺随即下令,召集所属的少量军队,准备在城内布防。

  “宁王敢来,就与他巷战到底!”

  然而王守仁拍了拍他的肩膀,称赞了他的勇气,便对在场的人发布了一道出人意料的命令:

  “不用布防了,传令下去,全军集结,准备撤退!”

  啥?不是你非要抵抗到底吗?现在又搞什么名堂?

  面对戴德孺那惊讶的脸孔,王守仁若无其事地笑了笑:

  “戴知府,我们的兵力不够,这里也不是平叛的地方,必须马上撤离。”

  那么哪里才是平叛的地方呢?

  “吉安。”

  “在那里,我们将拥有战胜叛军的实力。”

  当年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说过,飞将军李广的外形很像一个普通的农民,无独有偶,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王守仁,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呆子,活像个二愣子,看上去傻乎乎的,但在他糊涂的外表下,却有着无尽的智慧。

  王守仁是一个很绝的人,他总是在奇怪的地方,提出奇怪的意见,做出奇怪的事,但最后却都被证实是正确的。

  他的这种可怕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哲学,因为王守仁先生和古往今来的所有哲学家都不同,他的哲学十分特别,就如同吃饭的筷子和挖地的锄头,随时都可以用,随时都有用处。

  他痛恨杀害孙燧,发动战争的宁王,却从未被愤怒冲昏头脑,他十分清楚凭借目前的兵力,绝对无法战胜对手,眼下他只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到来。

  有着平叛的志向,也要有切合实际的平叛策略,这就是“知行合一”,这就是王守仁无往不胜的哲学和智慧。

  可惜一百多年后的史可法似乎并不了解这一点。

  吉安,位于江西中部,易守难攻,交通便利,王守仁将在这里举起平叛的大旗,准备最后的决战。

  算王大人运气好,当时镇守吉安的知府是一个非常强悍的人,他的名字叫做伍文定。

  伍文定,湖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这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虽然自幼读书,却不像个书生,长得虎背熊腰,十分之彪悍,他的工作经历也很特别,早年在江苏做过推官(主管司法),长期接触社会阴暗面,和黑社会流氓地痞打交道,对付恶人时手段十分凶残,犯罪分子闻风丧胆。

  这位伍知府即将成为王巡抚最为得力的助手。

  王守仁带着临江府的那帮人心急火燎地正往吉安赶,可走到半路突然被几百名来历不明的士兵围住了,一群人吓得魂不附体,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一个表情凶狠的人就站了出来:

  “王巡抚请出来说话!”

  王守仁毕竟见过世面,也不怎么害怕,大大方方地走出来:

  “我是王守仁,你是谁?”

  那位仁兄这才自报家门:

  “王大人好,属下吉安知府伍文定!”

  要说这位伍知府也算是厉害,叛乱一起,邻居衙门的官员跑得都差不多了,他却纹丝不动,不但他不跑,也不准别人跑,有几个胆子小的准备溜,竟然被他亲手拿刀干掉了。

  经过这么一闹,吉安的官员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宁王再凶残,和伍文定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安全起见,还是留下来的好。

  不久之后伍文定听说赣南巡抚王守仁跑了出来,准备平叛,他这人性子急,也顾不了那么多,带了三百士兵就上了路,正好遇见了王守仁。

  他也不跟王大人客气,一开口就说主题:

  “王大人是否准备平叛?”

  “不错。”

  “那我就恭喜大人了。”

  这次轮到王守仁纳闷了,你啥意思啊?

  伍文定用洪亮地声音作了解释:

  “那家伙(此贼,指宁王)一向名声不好,支持他的人不多,大人你众望所归,且有兵权在手,建功立业,必定在此一举!”

  这句夸奖的话却让王守仁吃了一惊:

  “你怎知道我兵权在手?”

  伍文定笑了笑,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可以派上用场的聪明人。这就是伍文定留给王守仁的第一印象。

  在吉安,王守仁成立了平叛指挥部,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由于当时到会的都是知府、知县之类的小官,王巡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平叛军总司令。

  王司令随即作了敌情通报:根据情报,宁王兵力共计八万人,精锐主力为王府护卫,其余成分为土匪、强盗、抢劫犯、黑社会流氓地痞、反动会道门组织、对社会不满者等等。

  这支所谓的叛军,实在是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这么看来,形势还不算太坏,但问题在于,此时的王司令是个光杆司令。他没有八万人,连八千都没有。

  虽说有旗牌在手,可以召集军队,但这需要时间。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判断宁王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对于这个问题,王守仁已经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他把手指向了地图上的一个地方——南京。

  “他必定会进攻南京。”

  王司令就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洪都(南昌)不是久留之地,而宁王虽然不是什么聪明人,脑袋倒也没进水,北上攻击京城这种蠢事他还干不出来。

  所以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顺流南下攻击南京。

  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各地还没有接到统一平叛的指令,防备不足,如果宁王趁乱发动进攻,一举攻克南京,半壁江山必然落入叛军之手。

  这番话说得下面的诸位六七品芝麻官们耸然动容,既然形势如此严重,那就别废话了,赶紧进攻宁王吧。

  于是王司令又一次发话了:

  “我的兵力不足,难以与叛军抗衡。必须等待各地援军赶来。”

  那么王司令,你需要多长时间呢?

  “至少十天。”

  “所以必须让宁王在南昌再等我十天。”

  与会官员们彻底炸了锅,王司令的玩笑开得也太大了吧,宁王又不是你儿子,你说等就等?

  然而王守仁笑了:

  “我自有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诡计】

  不久之后,宁王驻地的街道墙壁上出现了很多乱贴乱画的告示,当然了,不是办证发票之类的广告,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都督许泰等率边军、刘晖等率京军各四万,另命赣南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共计十六万人,分进合击,平定叛军,沿途务必妥善接应,延误者军法从事!

  这封文书的大概意思很明白,就是对宁王说我有十六万人,很快就要来打你,希望你好好准备。

  必须说明的是,这封文书上的人名全部属实,但情节全属虚构,除王守仁外,其余人等压根就不知道这回事。

  这就是王守仁的诡计,他伪造了文书,并派人四处散发,以打乱宁王的部署,王司令员做事情一向周到,为了让宁王安心上当,他还安排了更为厉害的一招。

  洪都城内的宁王知道了所谓大军来攻的消息,正在将信将疑之际,手下突然密报,说从进城的人身上发现了几个特殊的蜡丸,内有机密信件。

  宁王打开书信,却着实吓了一大跳。

  书信内容是这样的:李士实、刘养正两位先生,你们干得很好,朝廷一定会好好嘉奖你们,现在希望你们配合行动,劝说宁王离开洪都,进攻南京,事不宜迟!

  两位难得的“人才”竟然投敌,宁王还算是个明白人,也不怎么相信。偏巧就在这个时候,手下通报,李士实、刘养正来访。

  李士实先生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捅破了天:

  “殿下,此地不宜久留,应立即带兵攻击南京!”

  王守仁的台词实在写得太好,李士实也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这下子不由得宁王兄不信了。

  自信满满,前来邀功的两位军师本以为会得到一个激情澎湃的答复,最终却只看到了一双狐疑不定的眼睛。

  他们失望地走了,宁王朱宸濠却就此确定了他的战略:

  留在洪都,哪里也不去!

  有幸遇上王守仁这样的对手,朱宸濠先生也算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王守仁的计谋获得了成功,他立即向各地发出紧急文书,集结兵力。

  王司令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没有朝廷的公文,他就自己临时草拟,没有正规军,他就用民兵,在他的召唤下,附近的袁州、临江、赣州等地纷纷倾巢而出,不管老的少的,病的残的,只要是个人,能走得动,他就统统招过来。毕竟就算不能打仗,壮壮声势,挥挥旗帜,呐喊两句口号也是好的。

  就这么七弄八弄,短短十余天,他就召集了七八万人,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总算还是凑够了数。

  眼前的招兵盛况让江西的这些知府知县们开始头脑发热了,平时只能管几个都头和打屁股的衙役,突然有了这么大的派头,这么多手下,他们群情激昂,打算立刻出兵,去和宁王决一死战。

  可是王司令让他们失望了。

  【兵法】

  原本争分夺秒,急急忙忙招兵的王守仁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坐拥数万手下,士气也极盛,无论怎么看,此刻都应是出兵的最好时机,然而王大人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在这里常住,四处派人修房子安置家具,就差办一张吉安暂住证了。

  他下属的那些知府知县们全都不知所措,十几天之前风急火燎的是他,现在安闲度日的也是他,不知到底搞什么名堂,可他们素知这位王司令不是个善茬,也不怎么敢问,直到伍文定忍无可忍的那一天,这个谜底才彻底揭开。

  伍知府脾气比较急,看见王守仁不动窝,索性直接找上门去质问:

  “军队已经集结,为何不动?!”

  王守仁看着这个气急败坏的知府,却并不生气,只是淡淡地回复:

  “以你之见,眼下该如何行动?”

  “我军士气正盛,应趁敌军尚未行动,立刻发起进攻,必可一举大破敌军!”

  王守仁笑了:

  “伍知府,你读过兵法吗?”

  这句话把伍文定气得差点没晕过去,他大声答道:

  “属下虽是文官,自幼饱读兵书,也甚知韬略,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时正是攻击的最好时机,断然无误!”

  然后他挑衅地看着对方,等待着他的回复。

  王守仁收敛了笑容,郑重地回答道:

  “你所说的固然不错,却并非兵家上乘之策。所谓兵法之奥秘,在我看来,只有八个字而已。”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综合看来,这八个字确实概括了王哲学家兼王司令员的军事思想,他一生的用兵法则大都符合这八字方针。

  王守仁随即对此做出了解释:

  平叛之战确实应该速战速决,但此时情况已然不同,起初敌强我弱,需要拖延敌军,争取时间。如今我军实力大增,可以与敌人抗衡,叛军也已知道我军强盛,必不敢轻动,况且宁王经营洪都多年,根深蒂固,若我军贸然出击攻城,必然久攻不下,时间越久,祸患越大。此举决不可行。

  现我军龟缩不出,示弱于叛军,使其主力出击,然后看准时机,一举围歼,必取全胜!

  一贯好勇斗狠的伍文定服气了,他带着敬畏的神情看着面前的这个人,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王大人会有那个出名的评价——“狡诈专兵”。

  一切都在王守仁的预料之中,几天之后,决战序幕就将正式拉开。

  正德十四年(1419)七月,在洪都等了十几天的宁王终于觉悟了,日子过了这么久,别说十六万人,十六头猪也没看到,等到王守仁招兵买马的消息传来后,他才确实一个事实——上当了。

  但在悔恨惊慌之余,他意外地发现,王守仁并没有发起进攻,他随即判定敌军兵力不足,仅能自保,于是开始履行预定军事计划——攻取南京。

  应该说,宁王的行动完全在王守仁的预料之中,但事实证明,王司令还是错误估计了一点,正是这个疏忽差点让他彻底完蛋。

  因为宁王朱宸濠虽然不是一个聪明人,却是一个动作很快的人。

  朱宸濠同志说一不二,棉被都不捆就率六万主力军亲征,这帮杂牌军也真不白给,仅一天时间便攻陷了九江,七月初发兵,几天之内便已经军临兵家要地——安庆。

  最大的危险到来了。

  安庆,位处南京上游门户,自古沿长江而下用兵者,若攻取安庆,南京必是囊中之物。后世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猛攻安庆城,虽损兵折将,旷日持久,却是死也不走,直至轰塌城墙,占据城池,方才仰天狂呼:“贼破矣!”

  不久之后,他率军顺流而下,一举攻陷了南京,太平天国覆灭。

  朱宸濠虽然不认识曾国藩和洪秀全,却也懂得这个地理学常识,大军抵达安庆城之日,他便下达了总攻命令,数万军队将安庆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

  天时是有的,地利也是有的,可惜没有人和。

  说来朱宸濠的运气真是不好,他的造反之路上总是碰到一些很麻烦的人,在江西有孙燧和王守仁,到了安庆,又遇见了杨锐和张文锦。

  杨锐是都督,张文锦是安庆知府,他们对不请自来的宁王采用了统一的招待方式——火枪弓箭。关于这两个人,就不细说了,单单介绍一下这二位干过的一件事情,诸位对其为人就可以有大致的了解。

  宁王连日进攻安庆城不利,便找来了一个叫潘鹏的投降官员进城劝降,此人是安庆人,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宁王兄估摸着看在老乡份上,城内的守军应该会给两分面子。

  这是个比较愚蠢的想法,你都把军队堵在人家城门口了,还指望老乡感情?

  潘鹏兄可不蠢,他还想多活两天,可是领导的意思也是不能违背的,无奈之下他派了一个亲戚进城招降,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耸人听闻了。

  杨锐兄实在是个不搞客套的人,劝降信他看都不看,就一刀把潘老乡的亲戚砍了,砍了人还不肯罢休,竟然还极有耐心地碎了尸,把手脚分别砍断,一样样地丢下城楼示众,如此可怕之场景在今日恐怖片中也不多见。

  砍人碎尸之类的事情确实有点骇人听闻,但杨锐兄毕竟是个武官,杀人也不是头一次,有点心理问题不奇怪,所以这事放他身上也算基本正常。

  可另一位张文锦知府就不同了,他自幼读书文官出身,凶狠毒辣却也不落人后,杨锐在前面杀人,他已经绕到城内,把潘老乡在城内所有沾亲带故的亲戚都翻了出来,砍了个干干净净。潘老乡听说之后,当即吐血晕倒。

  看见两位守城大人手段如此狠毒,城内守军都毛骨悚然,心惊胆战,纷纷表示愿意拼死守城,一时之间士气大振。

  城外的宁王搞不清状况,也不明白为什么劝降还劝出了反效果,没有办法,他只好自己亲自出马督战,鼓舞士气。可城内的士兵在死亡的威胁下(主要来自杨、张两位大人),拼命地抵抗,叛军进展不大。

  十几天过去了,宁王仍然站在城外眺望安庆,急得他团团转,只能把刘养正找来破口大骂:

  “你们这帮废物!安庆都攻不下,还说什么金陵(即南京)!”

  此路不通,可别无他途,所以骂完了的宁王还是要接着督战攻城,此刻他才明白老祖宗朱权为什么当年被人欺负到了家,却还是忍气吞声——造反实在是个苦差事啊。

  正当宁王在安庆城啃砖头的时候,王守仁先生那里却已经乱成一团。

  宁王兵临安庆城下的消息传来时,王司令慌得不行,跳下床顾不上穿鞋,光着脚跑去看地图,他虽然已经估计到了对方的计划,却没想到宁王动作竟如此迅速。情急之下,立即下令军队集结,准备出发。

  但在短暂的慌乱之后,王司令员突然恢复了平静,他撤回了出兵的命令,却增派了打探消息的人,还别有兴致地和那些额头冒汗,惊慌失措的下属们拉起了家常。

  碍于之前的教训,王司令的部下不敢自作聪明,也没人询问原由,而不久之后传来的消息也验证了司令大人的英明决策——安庆依然在坚守之中,暂时无忧。

  这下大家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纷纷回家磨刀擦枪,只等王司令一声召唤,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

  可王守仁这辈子似乎就不打算让人消停,一贯专兵的他竟然表示要开会听取群众意见。

  既然王司令要开会,大家也只好跟着去凑热闹了。

  这是宁王之乱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军事会议,王守仁分析了局势,表示目前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救援安庆,另一个是攻击敌军老巢南昌,要求与会人等发表意见。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开会竟然没有发生任何争论,因为大家一致认为,前往安庆是唯一的选择。

  理由很充分:宁王造反准备多年,南昌的守备十分严密,如果贸然攻城,一时很难攻得下,而他进击安庆失利,士气很低,我军抄他后路,与安庆守军前后夹击,必然一举击溃,到时候南昌不攻自破。

  实在是条理清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无论怎么看,这个结论都是对的。

  最后王司令总结发言:

  “不对。”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判断】

  “只能攻击南昌。”

  这就是王司令的判断,鉴于他一贯和别人看法不同,所以大家也不怎么吃惊,只是睁大眼睛,想看看王司令这次又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你们的看法不对,南昌在安庆的上游,如果我军越过南昌直接攻击安庆,则南昌守敌必然会攻击我军后部,断我军粮道,腹背受敌,失败必在所难免,而安庆守军只能自保,怎么可能与我军前后夹击敌军呢?”

  当然了,听众的疑问还是有的:

  “南昌城池坚固,一时之间如何攻下?”

  对于这个问题,王司令胸中早就有了一大把竹子:

  “诸位没有分析过军情吗,此次宁王率全军精锐进攻安庆,南昌必然十分空虚,此时进攻,自然十拿九稳!”

  “南昌一破,宁王必定回救,首尾不相顾,无需时日,叛军必败!”

  王守仁有才,太有才了。

  因为他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在明代的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兵部衙门里,有这样一句吓唬人的话——“敢闹事,就发配你去职方司!”

  这句话但凡说出来,一般的兵部小官就会立马服气,老老实实地干活。这其中可谓大有奥妙:兵部下设四个司,类似于今天中央部委的司局级单位,而职方司之所以如此著名,是由于它在明朝官场中有一个十分特别的评价——最穷最忙。

  但就是这个最穷最忙的衙门,却在军事战争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这个所谓的职方司,主要职责是根据军事态势作出判断,拟定军事计划,进行军事统筹。大致就相当于今天的总参谋部,职方司最高长官是郎中,相当于总参谋长。

  这职位听起来很威风,很多人却打死也不去,躲都躲不及。原因很简单,可以用六个字概括——没油水,背黑锅。

  千里做官只为钱,捞不到钱谁有动力豁出命去干?更要命的是,这个职位收益极小,风险极大,比如王守仁曾经当过主事(相当于处长)的武选司,就是兵部下属的著名肥衙门,专门负责武将人事选拔调动工作,下去调研有好酒好肉好娱乐招待,提拔个把人上来就能收钱,就算这人不能打仗,归根结底也是他自己的问题,不至于追究到人事部门来。

  职方司就不同了,它不但没有油水可捞,靠死工资过日子,还要作出正确的军事判断,并据此拟定计划,一旦统筹出了问题,打了败仗追究责任,那是一抓一个准,根本跑不掉。

  可偏偏战争中最有趣也最残酷的,就是判断。

  《三国演义》里面的诸位名将们是不用担心判断的,因为他们的胜负都是天注定,比如曹操兄看到大风刮倒了自己营帐里的帅旗,就能断定刘备先生晚上来劫营。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有志报国的各位青年就不用再读兵书了,可惜的是,在时间机器尚未发明之前,战场上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预知对手的策略和战争的结局,将领们只能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和战场经验来作出预测,当然了,根据史料记载,某些实在拿不定主意的将领们,会使用最后的绝招——算命。

  但无论你有多么精明或是愚蠢,最后你总会搞出一个自己的战场判断,该打哪里,何时打,该守何处,怎么守。

  于是最能体现战争艺术奥妙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一千个指挥官可能有一千个判断,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战争结局揭晓之前,这一千个判断似乎都是正确的,都有着确凿的理由和证据。

  可是战争这道完美的数学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王守仁放弃了看似无比正确的安庆,决定进攻南昌,后来的形势发展证明,他的抉择是正确的。

  但得到众人认同的王守仁心中仍然是不安的,因为他知道,这个计划还存在着一个极大的变数——攻取南昌之后,宁王却不回兵救援,而是全力攻下安庆,直取南京,该怎么办?

  管不了那么多了,先攻击南昌!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戍申,王守仁正式起兵。

  他向江西全境发布勤王军令,并率领直属军队日夜进军,很快抵达临江府,在那里,他再次会合了临江、赣州、袁州各地赶来的“义军”(成分极其复杂,大都是流氓强盗),总兵力达到八万余人。王守仁马不停蹄,命令军队加快速度,逼近那最后的目标。

  南昌,七月十七日,王守仁站在城外,眺望着这座坚固的城池。

  一个月前,他从这里逃走,满怀悲愤,孤身奔命。

  一个月后,他回到了这里,兵强马壮,锐气逼人。

  无论如何,了结的时刻终于还是到了。

  【夜战】

  按说到了这个份上,就应该动手打了,可大家别忘了,这支军队的指挥官是王守仁先生,王司令带兵自然有王司令的打法,但凡打仗之前,他如果不搞点自己的特色(阴谋诡计),是不会罢休的。

  首先他派人四处传扬,大张旗鼓,说自己手下有三十万人(敢吹),还特别说明这都是从福建和广东调来的精锐部队,绝非传言中的乌合之众(传言是真的)。

  搞得守军人心惶惶之后,他又派遣大量间谍,趁人不备,躲过城管监察,摸黑在南昌城内大肆非法张贴广告告示,劝诫南昌市民不要多管闲事,关好自家房门,安心睡觉,听见街上有响动,不要多管闲事。

  他的这一连串动作不但让敌人惊慌失措,连自己人也是雾里看花,要打你就打,又不是没有士兵装备,有必要耍阴招吗?

  王守仁认为很有必要。

  他的兵法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兵不厌诈正是他的兵法哲学,除了使用上述计谋外,他还选定了一个特别的进攻时间——深夜。

  因为他压根就没有想过硬拼,早在行军途中,他就已准备了大量的攻城云梯,只等夜深人静时,派出精干人员用云梯突袭城墙,夺取城池。为了保证登城的成功,王守仁还同时派人预备攻城器械,潜进到城门附近,准备吸引守军注意,配合登城士兵。

  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他召集所有部下,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动员会。

  王守仁虽然机智过人,平日却也待人和气,所以大家经常背地称呼他为老王。

  可是在会上,一贯慈眉善目的老王突然变成了阎王,满脸杀气地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此次攻城,由我亲自督战,志在必取!一鼓令下,附城!二鼓令下,登城!三鼓令下未登城,杀军!四鼓令下未登城,杀将!”

  会场鸦雀无声,大家都面无人色,就此达成共识——王司令着实不是善类。

  该准备的准备了,该玩诡计的也玩了,王守仁正襟危坐,等待着夜晚的进攻。但连他也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的这些战前热身运动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深夜,夜袭正式开始。

  王守仁一声令下,潜伏在城下和城门口的士兵即刻发动,攻城门的攻城门,爬城墙的爬城墙。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登城的军队竟然未遇阻挡,很多人十分顺利地到了城头,爬墙的人正纳闷,城门这边却发生了一件更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几个士兵小心翼翼地摸到城门,仔细打探后顿时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来朝那些正在爬墙的兄弟们大喊了一嗓子:

  “别费劲爬了,下来吧!这门没关!”

  远处的王守仁也是一头雾水,什么预备队,救援队压根都没用上,城池就占了,这打的是个什么仗?

  他还怕有埋伏,可后来发现,守军早就逃了个一干二净,找个人问问才知道,因为他老兄之前的宣传工作干得太出色,城内的人早就打定主意逃跑。还没等到进攻,就纷纷溜之大吉。

  所以当王守仁进城的时候,他所遇到的麻烦已经不是叛军,却是自己的手下。

  由于时间紧,招兵任务重,他的部下中也有很多流氓强盗,这些人一贯擅长打家劫舍,到了南昌城内一点不客气,动手就干,四处放火打劫,还顺手烧了宁王宫殿。

  这还了得!王司令大发雷霆,抓了几个带头的(抢劫的人太多),斩首示众,这才稳住了阵脚。

  南昌到手了。但王守仁却表现出了一丝与目前胜利不符的紧张,他还有一件最为担心的事情。

  两天之后,王守仁的探子回报,宁王已经率领所有主力撤回,准备前来决战,不日即将到达南昌。

  消息传来,属下们都十分担忧,虽然占领了南昌,但根基不稳,如与叛军主力交战,胜负难以预料。

  王守仁却笑了,因为困扰他的最后一个心头之患终于解决了。

  宁王听到南昌失守的消息时,正在战场督战,当时就差点晕倒,急火攻心之下,他立刻下令全军准备撤退,回击南昌。

  关键时刻,刘养正和李士实终于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并提出了那个让王守仁最为担心的方案——不理会南昌,死攻安庆,直取南京!

  这条路虽然未必行得通,却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

  如果宁王采纳了这个方案,就算他最后当不成皇帝,起码也能闹腾得长一点。

  可惜以他的能力,对这条合理化建议实在没法子接受吸收,所以他最终只能在鄱阳湖上迎接自己的宿命。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二十三日,宁王朱宸濠率军自安庆撤退,抵达鄱阳湖西边的黄家渡,他将在这里第一次面对那个曾从自己手中溜走的对手——王守仁。

  宁王就要来了,自己部队那两把刷子,别人不知道,属下们却心知肚明,于是纷纷建议挑土垒石加固城防。然而王守仁却似乎并不担心城墙厚度的问题,因为他并不打算防守。

  “敌军虽众,但攻城不利,士气不振,我军已断其后路,且以大义之军讨不义之敌,天亦助我!望诸位同心,以锐兵破敌,必可一举荡平!”

  到此为止吧,朱宸濠,为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你已经杀死了太多无辜的人,这一切应该结束了。

  【流氓兵团】

  就在宁王抵达鄱阳湖黄家渡的同日,王守仁也带领军队主力赶到这里,于对岸扎营,准备最后的战斗。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与平生最大宿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一死战,大获全胜,扫清了夺取天下之路上的最大障碍。

  一百五十二年后,当年曾激战三十六天,火光滔天,陈尸无数的鄱阳湖又一次即将成为决战的舞台。一百年前两个人的那次大战最终决定了天下的归属和无数人的命运。这一次似乎也一样。

  但与之前那次不同的是,这确实是一场正义和邪恶的战争。

  因为交战的双方抱持着不同的目的和意志——一个为了权势和地位,另一个,是为了挽救无数无辜者的生命。

  决战即将开始,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双方的主要出场队员,因为这实在是两套十分有意思的阵容。

  朱宸濠方

  总司令:朱宸濠

  先锋:凌十一(强盗)

  中军:闵二十四(海匪)等

  后军接应:吴十三(强盗)王纶(降官)等

  参谋:李士实、刘养正

  王守仁方

  总司令:王守仁

  先锋:伍文定(吉安知府)

  中军:戴德孺(临江知府)、邢珣(赣州知府)等

  后军:胡尧元(通判)、徐文英(推官)、王冕(知县)等

  如果你还在等待名将出场的话,那就要失望了。一百多年前奋战于此的徐达、常遇春、张定边等人早已成为传说中的人物。参加这次战役的除了王守仁外,其余大多没有啥名气。

  再说明一下,以上列出的这些名字你全都不用记,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没啥露脸机会,只是摆个造型,亮亮身份而已。

  总结双方“将领”的身份阵型,对阵形势大致可以概括为——流氓强盗vs书生文官。

  这也没办法,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双方都是仓促上阵,能拿出手的人才实在不多,只能凑合着用了,请大家多多原谅。

  但这场鄱阳湖之战虽然没有一百年前的将星云集,波澜壮阔,却更有意思。

  因为除了双方阵容比较搞笑之外,两方的军队也包含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流氓众多。其实,这也是中国历史中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之前介绍过,由于时间过于紧张,双方招兵时都没有经过政审,军队中都有大量的流氓强盗,但这绝不仅仅是他们这两支军队的特色。如果认真分析一下史料,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历史普遍现象——军队流氓化(或是流氓军队化)。

  在春秋时期,参军打仗曾经是贵族的专利,那年头将领还要自备武器装备,打得起仗的人也不多,所以士兵的素质比较高。

  可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死人的速度也快了起来,靠自愿已经不行了,平民甚至囚犯也被编入军队,之后又出现了常备军、雇佣军。

  到了唐宋时期,国家常备军制度日益完善,比如宋朝,长期养兵花费大量财物,却经常被打得落花流水,原因之一就是军队体制问题。那时也没有什么参军光荣、军属优待的政策,一旦参了军那几乎就是终身职业,也没有转业退伍这一说。君不见《水浒传》中犯人犯了罪,动不动就是刺字充军几百里。可见那时候当兵实在不是个好工作。

  出于前途考虑,当时的有志青年们基本都去读书当官了,军队里游手好闲、想混碗饭吃的流氓地痞却是越来越多。这帮人打仗不咋地,欺负老百姓却是个顶个的强,而且还不听指挥,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自然是很难指望。

  比如有一次,宋朝禁军(中央军)的一位高级将领奉命出征,可分到手里的都是这么一帮子不听话不卖命的二流子,政治工作爱国教育也不顶用,这帮人也不怕他,无奈之下,他竟然出下策,请来一帮流氓老千来自己军营开赌局,并指使这帮人出千骗手下那帮流氓兵痞的钱。

  一来二去,士兵们的钱都输得精光,还欠了赌债,要知道,流氓也是要还赌债的,此时他才光辉出场,鼓动大家奋勇作战,回来之后他重重有赏,帮大家把债还了。

  就这么一拉二骗,才算是把这帮大爷请上了战场。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歧视流氓强盗,这帮兄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某些成功人士人还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在这些人中,最有名的一个叫常遇春。

  当然了,军队里的流氓兵虽然很多,但良民兵还是存在的,如果说常遇春是流氓兵的典范的话,那么第一名将徐达就是良民兵的代表。

  这都是有档案可查的,比如徐达,史载“世业农”,革命前是个老实的农民。再看常遇春:“初从刘聚为盗”,强盗出身,确实不同凡响。

  这两个人的战斗力都很强,就不说了,但不同的出身似乎也决定了他们的某种表现,徐达是“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高风亮节,佩服佩服。

  可常遇春先生却是“好杀降,屡教不改”,连投降的人都要杀,实在不讲信用,体现了其流氓习气之本色。

  所以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流氓当兵是当时的一个普遍趋势和特点,大凡开国之时良民兵居多(迫于无奈造反),但随着社会发展,流氓兵的比重会越来越大(那年头当兵不光荣),这倒也不见得是坏事,毕竟流氓强盗们好勇斗狠,战斗力总归要比老百姓强。

  而到了明代中期,随着社会流动性加大,地痞强盗二流子也日渐增多,于是在情况紧急,时间急迫的情况下,大量吸收流氓强盗参军就成了作战双方共同的必然选择。

  现在,王守仁和宁王将驾驭这帮特殊的将领,指挥这群特殊的士兵,去进行殊死的决战。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奋战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二十二日,双方集结完毕。

  二十二日夜,王守仁决定先攻,时间是第二天。

  二十三日到来了,可令人诧异的是,整整一天,王守仁军竟然没有任何动静,士兵们也没有要去打仗的意思,湖岸一带寂静无声,一片太平景象。

  这其实也不奇怪,按照王司令的习惯,你想要他白天正大光明地干一仗,那是很困难的,晚上发动夜袭才是他的个人风格,这次也不例外。

  深夜,进攻开始。

  王守仁亲自指挥战斗,伍文定一马当先担任先锋,率领数千精兵,在黑夜的掩护下摸黑向宁王军营前进,可他刚走到半道,却惊奇地遇到了打着火把,排着整齐队列的宁王军,很明显,他们已经等得有点不耐烦了。

  没办法,王司令出阴招的次数实在太多,大家都知道他老兄奸诈狡猾,宁王也不是白痴,他估计到王司令又要夜袭,所以早就做好了准备。

  看着对面黑压压的敌人,伍文定十分镇定,他果断地下达了命令——逃跑。宁王军自然不肯放过这块送上门的肥肉,朱宸濠当即命令全军总攻,数万士兵沿鄱阳湖西岸向王守仁军帐猛扑过去。

  王守仁军节节败退,无法抵挡,眼看自己这边就要大获全胜,朱宸濠先生开始洋洋得意了,可就在一瞬之间,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军队开始陷入混乱!

  伍文定的退却是一个圈套。

  王守仁分析了当前的局势,认定叛军实力较强,不可力敌,所以他故意派出伍文定率军夜袭,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叛军离开本军营帐。

  而在叛军发动进攻的必经之路上,他已经准备了一份出人意表的礼物。

  这份礼物就是瑞州通判胡尧元带领的五百伏兵,他早已埋伏在道路两旁,伍文定的军队逃来,他不接应,叛军的追兵到了,他也不截击,等到叛军全部通过后,他才命令军队从后面发动突然袭击。

  叛军正追在兴头上,屁股后头却狠狠挨了一脚,突然杀出一帮莫名其妙的人,连劈带砍,黑灯瞎火的夜里,谁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此时前面的伍文定也不跑了,他重整阵营,又杀了回来,前后夹击之下,叛军人心惶惶,只能分兵抵抗。

  可是他们的麻烦才刚刚开始,前后这两个冤家还没应付了,突然从军队两翼又传来一片杀声!

  这大致可以算是王司令附送的纪念品,他唯恐叛军死不干净,又命令临江知府戴德孺和袁州知府徐琏各带上千士兵埋伏在敌军两翼,看准时机同时发动进攻。

  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被人团团围住,前后左右一顿暴打,叛军兄弟们实在撑不住了,跑得快的就逃,实在逃不了就往湖里跳,叛军一败涂地,初战失利。

  事后战果合计,叛军阵亡两千余人,伤者不计其数,还没有统计跳水失踪人员。

  宁王失败了,他率领军队退守鄱阳湖东岸的八字脑。

  自诩聪明过人的刘养正和李士实两位先生终于领教了王司令的厉害,顿感大事不妙,主动跑去找朱宸濠,开动脑筋献计献策,这次他们提出的建议是撤退。

  然而一贯对这二位蹩脚军师言听计从的朱宸濠拒绝了。

  “我不会逃走的。”他平静地回答道。

  “起兵之时,已无退路!而今到如此田地,战死则已,绝不后撤!”

  这位能力一般、智商平平的藩王终于找回了祖先留存在血液中的尊严。

  军师们沉默了,他们也懂得这个道理,只是他们面对的敌人太可怕了。

  王守仁善用兵法,诡计多端,在那个时代,他的智慧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他意志坚定、心如止水,无法收买也决不妥协,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任何弱点的人。

  朱宸濠冷冷地看着眼前的这两个低头不语的废物,终于开口说话:

  “我有办法。”

  刘养正和李士实霍然抬起了头。

  “因为我有一样王守仁没有的东西。”

  朱宸濠所说的那样东西,就是钱。

  王守仁招兵的秘诀是开空头支票,所谓平叛之后高官厚禄,仅此而已。朱宸濠却大不相同,他给的是现金,是真金白银。

  他拿出了自己积聚多年的财宝,并召集了那些见钱眼开的强盗土匪。他很明白,对这些人,仁义道德、舍生取义之类的训词都是屁话,只要给钱,他们就卖命!

  面对着那些贪恋的目光和满地的金银,朱宸濠大声宣布:

  “明日决战,诸位要全力杀敌!”

  下面说实惠的。

  “带头冲锋之人,赏千金!”

  “但凡负伤者,皆赏百金!”

  于是属下们立即群情激奋、斗志昂扬起来,纷纷表示愿意拼死作战。(钱是硬道理)

  朱宸濠同时还下达了一道命令:

  “九江、南康的守城部队撤防,立刻赶来增援!”

  失去南昌之后,九江和南康已经是他唯一的根据地,但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些也顾不上了。

  棺材本全拿出来,王守仁,跟你拼了!

  【最后的恶战】

  正德十四年(1419)七月二十四日,第二次战斗开始。

  朱宸濠先攻。

  王守仁站在远处的箭楼上观战,前日大胜后,对这场战争的结局,他已经有了充分的把握。

  所以当敌军来袭时,他没有丝毫慌乱,仍然命令伍文定率前锋迎敌。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进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可是交战的士兵却惊奇地发现,这批敌人确实特别,他们个个浑似刀枪不入,许多人赤膊上身,提着刀毫不躲闪,就猛冲过来,眼里似乎还放着光(金光),面孔露出疯狂的表情,就差在脸上写下“快来砍我”这几个字了。

  再正常不过了,冲锋赏千金,负伤也有百金,比医疗保险牢靠多了,稳赚不赔的买卖谁不做?

  事实证明,空头支票、精忠报国最终还是干不过真金白银、荣华富贵,几次冲锋后,王守仁前军全线崩溃,死伤数十人,中军也开始混乱起来。

  远处的王守仁屁股还没坐热,就看到了这混乱的一幕,他当即大呼道:

  “伍文定何在!”

  伍文定就在前军不远的位置,前方抵挡不住,他却并不慌张,只是拿起了佩剑,迎着败退的士兵,疾步走到了交战前线。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他拔出了宝剑,指剑于地,突然间大喝一声:

  “此地为界,越过者立斩不赦!”

  说是这么说,可在战场上,保命是最重要的,有些士兵不知道伍知府的厉害,依然越界逃跑。

  可是一贯以凶狠闻名的伍知府着实不是浪得虚名,他不但嗓门粗胆子大,剑法也相当了得,连杀了七八名逃跑士卒。

  前有叛军,后有伍知府,左思右想之下,士兵们还是决定去打叛军,毕竟战死沙场朝廷多少还能追认个名分,给几文抚恤金,死在伍知府剑下啥也捞不着。

  于是士兵们就此抖擞精神,重新投入战场,局势终于稳定下来,王守仁军逐渐占据上风,并开始发动反击,然而就在此时,湖中突然传来巨响!无数石块铁弹随即从天而降,前军防备不及,损失惨重。

  要说朱宸濠先生倒不全是窝囊废,他也在远处观战,眼见情况不妙,随即命令停泊在鄱阳湖的水师舰队向岸上开炮,实行火力压制。

  这种海陆军配合的立体作战法效果实在不错,不但大量杀伤士兵,还有极强的心理威慑作用,毕竟天上时不时掉铁球石块也着实让人胆寒。

  战局又一次陷入胶着状态,关键时刻,一位超级英雄出现了。

  当许多士兵丧失斗志、心怀恐惧准备后退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这弓箭石块满天飞的恶劣环境中,一个人却依然手握宝剑,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丝毫不退,巍然如山。

  那个人正是伍文定。

  在箭石横飞的环境中,人们的通常动作是手忙脚乱地爬来滚去,相对而言,伍知府的这种造型确是相当的潇洒,用今天的话说是“酷”。

  可是在战场上,耍“酷”是要付出代价的,很快伍知府就吃到了苦头,敌船打出的一炮正好落在他的附近,火药点燃了他的胡须(易燃物),极其狼狈。

  可是英雄就是英雄,所谓男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伍知府那是相当地狠,据史料记载,他胡子着火后毫不慌乱,仍然纹丝不动(火燎须,不为动),继续指挥战斗。

  这里插一句,虽然史书上为了保持伍文定先生的形象,没有交代着火之后的事情,但我坚持认为伍先生还是及时地灭了火,毕竟只是为了摆造型,任由大火烧光胡子也实在没有必要。要知道,伍先生虽然狠,却也不傻。

  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伍文定的英勇举动大大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他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挡住了敌军进攻,局势再次稳定下来。

  一方有名将压阵指挥,士气旺,另一边有医疗补助,不怕砍,两军在鄱阳湖边僵持不下,竭力厮杀,你来我往,死伤都极其惨重。

  此时天色已近黄昏,仗打到这个份上,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胜负成败只在一线之间,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朱宸濠已经用尽全力了,但让他感到安慰的是,对面的王守仁也快支持不住了,毕竟自己兵更多,还有水军舰船,只要能够挺住,必能大获全胜。

  可是就在他眺望对岸湖面的时候,才猛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王守仁也是有水军炮舰的!

  奇怪了,为何之前舰炮射击的时候他不还击呢?

  还没有等他想出所以然来,对岸战船突然同时发出轰鸣,王司令的亲切问候便夹杂着炮石从天而降,一举击沉了朱宸濠的副舰,他的旗舰也被击伤。

  答案揭晓:1、王司令喜欢玩阴的,很少去搞直接对抗;2、他的舰船和弹药不多,必须观察敌舰主力的位置。

  彻底没指望了。

  所谓“行不义者,天亦厌之”,大致可以作为当前局面的注解。朱宸濠呆呆地看着他的士兵节节败退,毫无斗志地开始四散逃跑,毫无反应。

  大炮也用了,钱也花了,办法用完了,结局如此,他已无能为力。

  战斗结束,此战朱宸濠战败,阵斩二千余人,跳河逃生淹死者过万。

  【不长记性啊】

  到了现在,我才不得不开始佩服朱宸濠先生了,因为虽然败局已定,他却并不打算逃走,趁着天色已晚,他将所有的舰船集结起来,成功地退却到了鄱阳湖岸的樵舍。

  他决定在那里重整旗鼓。

  下面发生的情节可能非常眼熟,请诸位不要介意。

  由于陆地已经被王守仁军占据,为保证有一块平稳的立足之地,朱宸濠当机立断,无比英明地决定——把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连舟为方阵)。

  当然了,他对自己的决定是很得意的,因为这样做好处很多,可以方便步兵转移、可以预防风浪等等等等。

  这是正德年间的事情,距离明初已过去了一百多年,《三国演义》已经公开出版了,而且估计已风行多年。

  我十分不解,朱宸濠先生既然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去买一本回来好好看看?要么他没买,要么买了没细看。

  朱宸濠先生,这辈子你是没指望了,希望下辈子能够好好学习,用心读书。

  这些事情忙活完了,朱宸濠总算松了口气,他活动活动了筋骨,回去睡觉。

  王守仁没有睡觉,朱宸濠前半夜忙活时,他派人看,等朱宸濠完事了,他开始在后半夜活动,整整活动了一宿,搞定。

  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王守仁是应该看过《三国演义》的,而且还比较熟。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二十六日晨。

  朱宸濠起得很早,因为今天他决定杀几个人。

  在旗舰上,朱宸濠召开了战情总结会,他十分激动地痛斥那些贪生怕死、不顾友军的败类,还特别点了几个人的名,那意思是要拿这几位拿钱不办事的兄弟开刀。

  可还没等他喊出“推出斩首”这句颇为威风的话,就听见外面的惊呼:

  “火!大火!”

  昨天晚上,王守仁作了明确的分工,将舰队分成几部分,戴德孺率左翼,徐琏率右翼,胡尧元等人压后,预备发起最后的攻击。

  得力干将伍文定负责准备柴火和船只。

  下面的情节实在太老套了,不用我说相信大家也能背出来,具体工艺流程是——点燃船只发动火攻——风助火势——引燃敌舰——发动总攻——敌军溃退。

  结局有点不同,朱宸濠没有找到属于他的华容道,看到漫天火光的他彻底丧失了抵抗的勇气,乖乖地做了王守仁军队的俘虏,与他同期被俘的还有丞相李士实一干人等,以及那几个数字(闵二十四、凌十一、吴十三)家族出身的强盗。

  不读书或者说不长记性的朱宸濠终于失败了,并为他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他有当年朱棣的野心,却没有他的能力。

  所以他也只能到此为止。

  一般来说,奸恶之徒就算死到临头,也是要耍一把威风的,刘瑾算一个,朱宸濠也算一个。

  被押解下船的朱宸濠获得了高级囚犯的待遇——骑马,他浑然不似囚犯,仍然摆着王爷的架子,轻飘飘地进入了军营,看见了王守仁,微笑着与对方打起了招呼:

  “这些都是我的家事,何必劳烦你如此费心?”(此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

  王守仁却没有笑,他怒视着朱宸濠,命令士兵把他拉下马,捆绑了起来。

  王守仁不会忘记,这个谈笑风生的人为了权势和皇位,杀死了孙燧,发动了不义的战争,害死了许多无辜者,他是不值得同情的。

  捆绑的绳索终于让朱宸濠慌张了,他现在才开始明白自己此刻的身份——不是藩王,而是死囚。

  于是他开始求饶。

  “王先生,我愿意削除所有护卫,做一个老百姓,可以吗?”

  回答十分干脆:

  “有国法在!”

  朱宸濠低下了头,他知道等待着自己的将是什么。

  不见棺材不掉泪啊,朱宸濠先生,悔晚了点吧!

  七月二十七日,宁王之乱正式平定,朱宸濠准备十年,在南昌起兵叛乱,后为赣南巡抚王守仁一举剿灭,前后历时共三十五日。

  一个月前的王守仁先生手无寸铁,孤身夜奔,他不等不靠,不要中央援助(也没有),甚至不要中央政策(没人给),转瞬间已然小米变大米,鸟枪换大炮,就此平定了叛乱,名垂千古。

  此等空手套白狼之奇迹,可谓绝无仅有,堪称不世之奇功。

  在我看来,支撑他一路走来,建立绝代功勋的,除了无比的智慧外,还有他那永不动摇的信念——报国救民、坚持到底的信念。

  事情终于办完了,叛乱平定了,人抓住了,随从大臣三百多人愣是一个都没溜掉(打水战呢,人家咋逃),连通缉令都不用贴,更别说费事印啥扑克牌了,也算给国家节省了资源,多少为战后重建打个基础。

  一切都结束了。王守仁曾经这样认为。

  然而一贯正确的王大人错了,恰恰相反,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

  一场真正致命的考验正在前面等待着他。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章 死亡的阴谋

  【最后的征途】

  虽然时间晚了一点,可是宁王叛乱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宫里,虽然此时王守仁已经跑到了吉安,准备反击,京城里的官员们却并不知道这一点。

  他们只知道宁王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送了他们很多钱,这么看来,他的这次反叛一定计划严密,难以平定。于是乎京城中一片慌乱,收拾行李准备溜走的大有人在。

  只有两个人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一个是自信,另一个是高兴。

  自信的是兵部尚书王琼,他自拍着胸脯抚慰大家那脆弱的心灵:

  “大家不要慌,我当年派王伯安(守仁字)镇守赣南,就是为了今天!有他在,数日之内,反贼必然被擒!”

  说得轻巧,有这么容易吗?

  至少在当时,王尚书的话是没有几个人信的。

  高兴的那个人是朱厚照,他高兴坏了,高兴得手舞足蹈。

  朱宸濠,你居然敢造反,好,太好了,看我亲自去收拾你!

  对于永不安分的朱厚照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天赐良机,不用出关走那么远打蒙古人了,现成的就有一个,真是太方便了。

  他很快下达了命令——亲征!

  大臣们可以忽视王琼的话,却不能不管这位大爷,于是之前的那一幕又出现了,无数大臣拼命上书,还推出了杨廷和,希望这位杨师傅带头说话,阻止朱厚照的冒险行动。

  可是这一次,朱厚照没有退让。

  他已经忍受得太久了,这帮老头子已管了他十几年,看这样子是想要管到他进棺材才肯罢休。

  还有这个“杨师傅”,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又不是你儿子,凭什么多管闲事?!

  面对着朱厚照那坚定的目光和决然的口吻,杨廷和明白,这次他们是阻止不了这位大爷了。

  由他去吧!

  杨廷和无可奈何地担任了留守的工作,看着朱厚照收拾行装,穿戴盔甲,准备光荣出征。

  当时朝中的官员们对朱厚照的亲征几乎都持反对意见,只有一个人除外,这个人就是朱厚照的第一宠臣江彬。

  他极力地鼓励朱厚照亲自出战,并积极做好各种筹备工作,这种卖力的表现也赢得了朱厚照的赞赏。

  然而朱厚照并不知道,这个看似听话的奴才,在他唯唯诺诺赞成出征的背后,却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阴谋。

  在江彬的帮助下,朱厚照很快召集了所有京军的精锐,定于正德十四年(1519)八月正式出征。

  然而就在一切俱备,只等开路的时候,几匹快马奔入京城,带来了一封加急奏报。

  奏报是王守仁发来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告诉大家,不用急了,也不用调兵,我王守仁已经解决了问题,诸位在家歇着吧。

  这是一封捷报,按照常理,应该立刻交给皇帝陛下,然后普天同庆,天下太平。

  然而江彬却一反常态,将这封捷报藏了起来。

  这是一个十分怪异的举动,他这样做,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朱厚照南下游玩的兴趣,真正的原因是,只有把这位皇帝陛下请出京城,他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计划。

  身着闪亮铠甲,风光无限的朱厚照终于如期踏出了正阳门,自由的感觉又一次充斥于他的全身,秀丽的江南正在召唤着他,对身后这座宏大的都城,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对他而言,离开这里就意味着一种解脱。

  然而朱厚照绝不会想到,这是他的最后一次远征,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冒险,在这次旅途中,他将遇到一个真正致命的死亡陷阱,并被死神的阴影所笼罩,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当然,这也将是他传奇一生的终点,不久之后,他就将得到真正、彻底的解脱。

  远征队出发了,在这支队伍中,除了兴高采烈的朱厚照外,还有着两个另有打算的人,一个是心怀叵测的江彬,另一个是心绪不宁的钱宁。

  江彬正在盘算着他的事情,就先不说了,钱宁兄之所以心慌意乱,原因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他是朱宸濠的人,是安插在皇帝身边的内奸。

  他已然得知,朱宸濠战败了,行贿的人已经落入法网,他这个受贿的该怎么办呢?指望朱宸濠讲义气,不把他供出来,那是不大现实的。这哥们犯的可是死罪啊!

  没准在牢里供词都写了几万字了,连哪年哪月哪日,送的什么送了多少,左手还是右手接的都写得一清二楚。

  他一路走一路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明知前途险恶,却还要被迫走下去,这实在是一种煎熬。

  幸运的是,他的这种煎熬很快就要结束了,因为江彬决定要他的命,帮他彻底解除痛苦。

  大队走了不远,他就接到了皇帝的指令,让他回京帮忙料理生意(朱厚照先生也做点买卖),他顿感不妙,皇帝都走了,还有什么生意需要料理呢?

  但他也没办法,只好乖乖打道回府。

  这是江彬的调虎离山计,毕竟大家都是熟人,当面不好下手,他一边建议朱厚照安排钱宁回京,同时派人快马加鞭赶到江西,寻找钱宁勾结藩王的证据。

  钱宁兄收钱收得手软,这证据自然是一找一箩筐,使者回来报告江彬,江彬报告朱厚照,朱厚照发言:

  “狗奴才,我早就怀疑他了!”

  和杀刘瑾时那句话差不多,既然早就怀疑,早干嘛去了。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很快,钱宁人被抓了,家也被抄了,事情干得相当利落,这个自刘瑾时代之后的第二大权奸就此垮台(第一名是江彬同志),被关进了监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阶下囚竟然比关他的朱厚照和江彬活得还要长,也真算是老天闭眼。

  【阴影的威胁】

  料理了钱宁,朱厚照继续前进,他的行程是这样的,由京城出发,途经保定进入山东,过济宁抵达扬州,然后由南京、杭州一路南下,到达江西。

  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凝结朱厚照先生智慧结晶的出行路线,既有人文景观(扬州产美女),又有自然风光,他虽已经得知朱宸濠兵败的消息,却并未打消出游的乐趣,正相反,他准备借此机会好好地玩一玩,放松放松。

  按说皇帝出游,到下面调研视察,地方官员应该高兴才对,可这条旅游路线一传开,沿途的官员们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因为他们有着一个普遍的共识:皇帝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京城里,哪里都不要去了,你干嘛要四处闹腾呢?又管吃又管住,大家没工夫伺候你,就别惹麻烦了。

  这么看来,明代的官员们实在是觉悟不高,要知道,两百多年后的盛世下江南,各地官员都是巴不得皇帝陛下光临寒地,不但可以借机摊派搞点油水,如果伺候得好,还能给皇帝留下点深刻印象,升官发财,不亦乐乎?

  可是想让皇帝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得付钱,这也是著名的贪污犯和绅先生的一条重要的生财之道,谁给的钱多,他就安排皇帝去哪玩。这要是在正德年间,估计他会亏本的。

  就这样,官员们拿着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去孝敬皇帝,得到皇帝陛下的几句嘉奖,然后干净利落地跪在地上,熟练地磕几个头,发出响亮有节奏的声音,流几滴眼泪,口中同时大呼固定台词:“折杀奴才!”

  我对明代的文官们感觉一般,这帮人总是喜欢叽叽喳喳,拉帮结派,有时候还胡乱告状,排除异己。但他们仍然是值得赞赏的,毕竟敢于坚持原则、敢冒砍头打屁股的风险,敢骂皇帝、敢骂权奸宦官、敢于抗命,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在我看来,父母生养多年,似乎不是为了让自家孩子天天自称“奴才我”,四处给人磕头下跪的。在人的身上,多少还应该有一样东西——骨气。

  当时的地方官们似乎还是有点骨气的,他们无一例外地对这位出行的皇帝表达了不同意见,朱厚照才走到通州,保定府的御史奏折就来了,大意是路上危险,一路不便,您还是回去吧。

  朱厚照不理。

  过了保定,还没进山东,山东御史的奏折也来了,还是劝他回去。

  朱厚照回去了。

  但他老人家愿意回去,决不是从谏如流,而是因为他丢了一样东西。

  然后他脱离大队,一路狂奔几百里,带着几个随从,一口气从山东边境跑回了京城,只为了对一个女人说一句话:

  “我来接你了。”

  这个女人姓刘,史书上称“刘姬”,是朱厚照十分喜爱的一个女人,出发之前,他本来打算带着刘姬一起走,但考虑到战场十分危险,朱厚照怜香惜玉,决定把她安置在京城近郊,看情况再说。

  临走之前,刘姬给了朱厚照一根玉簪,约定如无意外,以此为信物相见。

  可是意外偏偏发生了,过卢沟桥(偏偏就在这地方)的时候,他一时激动,冲得太快,把玉簪给弄丢了。

  虽然那年头没有环卫工人天天打扫,但毕竟后面跟着十万大军,几十万双脚下去,别说玉簪,玉棒槌也踩没了。

  当时朱厚照也没在意,到了山东,听说朱宸濠已经完蛋,他便派人去接刘姬。

  可这位刘姬虽然是个弱女子,却是个认死理的家伙,她见来人没有信物,打死也不肯走。

  使者回去报告了朱厚照,说这事情很难办,她不肯来。

  确实难办,又不能因此就班师回朝,为了这个女人,皇帝陛下亲自跑一趟?

  一百个皇帝中间会有一百个都说不,朱厚照是第一百零一个。

  为了自己喜欢的女人跑一趟,他认为很值得。

  于是,在极度的惊喜之后,刘姬坐上了朱厚照的船,一同向山东进发。

  这件事情再次考验了文官们的忍耐极限,你玩也就玩了,现在还擅自脱离群众一个人独自行动,太过分了!

  没等到京城的言官们动手,山东的一位熊御史就近上了一封奏折。

  看得出来这位御史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他的奏折可谓奇文,大致意思是:

  “皇帝陛下带着几个随从,穿着便衣,露宿野外,这太不对了!如果出了什么事情,国家怎么办?你妈怎么办(如太后何)?”

  朱厚照涵养很好,没有收拾他,这是不太容易的。

  人接到了,继续往前走,进了山东,过了德州,过了济宁,向扬州前进。

  在山东境内可谓麻烦不断,史书中记载的恶行一大堆,什么耀武扬威,欺负地方官,搜罗财物之类,朱厚照也因此背上了一个很不好的名声。

  但如果细看就会发现,大部分恶行的前面都有一个主语——彬。

  彬责之、彬索之、彬矫旨(假传旨意),之类种种,不胜枚举。

  江彬仗着朱厚照对他的信任,任意胡为,朱厚照坐拥天下,啥也不缺,出来恶作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玩。

  江彬不同,他本来只是个小武官,啥也没有,不借此机会捞一把,更待何时?

  他干得相当过分,到了一个地方,立马就向地方要钱,如果不给他就任意安插一个罪名,甚至把绳索直接套到地方官的脖子上,不把人当人。还派出士兵,四处搜罗百姓财物,敢抵抗的就拳脚相向,搞得地方鸡犬不宁。他的架子也越来越大,狐假虎威,竟然连成国公朱辅见到他都要下跪!

  朱辅就是追随朱棣作战的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代,当年真定之战,朱能敢带几十人追几万敌军,老人家在天有灵,看见自己的后代如此窝囊,没准能气得活过来。

  虽然朱厚照自己也干过一些类似不太地道的事情,但总的来说,他本人做事还是比较有分寸的,连指着鼻子骂他的言官都能容得下,还容不下老百姓吗?

  但他对发生的这一切是要负责任的,江彬是一条恶狗,他却是恶狗的主人。

  可是朱厚照没有意识到,由于他无尽的放纵,这条恶狗已经变成了恶狼,即将调转他锋利的牙齿,对准他的主人。

  江彬是一个武将,他以打仗起家,作战很是勇猛,据说有一次在战场上,他的脸半边脸被冷箭射穿,这位粗人二话不说,立马就拔了出来,脸上鲜血直冒也不管,继续作战,吓得敌人魂不附体。此情此景,足可比拟当年的夏侯敦同志。

  但除了好勇斗狠之外,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无所不为,对于这些事情,朱厚照知道,却不愿意多管,在他看来,这个人不过是想捞点钱,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

  可惜他错了。

  江彬的胃口很大,不但打算要他的钱,还想要他的命,他的江山。

  为此,他设定了圈套,准备借此出征的机会除掉朱厚照。而对于这一切,朱厚照还蒙在鼓里,在他的眼里,江彬是一个十分可靠听话的人,说到底,他还只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

  朱厚照这辈子也算是多姿多彩,短短的十几年,他就遇上了三次谋反,刘瑾(存在争议)、朱寘鐇、还有最近的朱宸濠。

  或许是上天保佑吧,这三次谋反竟连他的一根汗毛都没有伤到,但这一次不同,致命的威胁已经来到了他的身边。

  阴谋的黑手正慢慢地伸向毫无察觉的朱厚照,很快,它将扼住皇帝陛下的喉咙,置之于死地。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章 沉默的较量

  【最后的敌人】

  可是生活就如同电视剧一样,总会有点波澜起伏,当江彬看到那封要命的奏折时,他那自以为聪明绝顶、运筹帷幄的脑袋终于懵了。

  这封奏折比较长,精选内容如下:

  “先于沿途伏有奸党,期为博浪、荆轲之谋。”

  “诚恐潜布之徒,乘隙窃发,或有意外之虞,臣死有遗憾矣!”

  这几句话应该比较好理解,就不解释了。最后介绍一下落款作者——赣南王守仁。

  顺便说两句,这封奏折朱厚照看了,却并未理会。

  在这之前,江彬和王守仁也算某种程度上的战友,毕竟当时他们有朱宸濠这个共同的敌人。

  但王守仁的显赫战功让江彬愤怒了,他没有想到,这个一没钱二没兵的家伙竟然平定了叛乱,抢了自己的风头。而这份奏折上的每一个字,在江彬看来,都是在说自己。

  红眼病外加做贼心虚,江彬决定先拿王守仁开刀。

  有一份杂志曾经评过人类有史以来最不应该犯的战略错误,经过投票选举,一个结果以超高票数当选——武力进攻俄国。这个结果比较靠谱,连拿破仑、希特勒这样的猛人,千里迢迢去啃了几口西伯利亚的雪,最后也只能灰溜溜地跑回来。

  如果要评选正德年间最不应该犯的错误,翻翻史书,不用投票大概也能得出一个结论——和王守仁先生叫板。

  其实王守仁写的这份奏折并非指向江彬,他说的主要是朱宸濠的余党,当然了,其间是否有隐含的意思,也是值得研究的。

  要知道,虽然王守仁先生看起来像个二愣子,实际上不但精通兵法,还擅长权谋。他很会做人,在官场也算是个老油条了,经常和人称兄道弟,他和兵部尚书王琼(此时即将调任吏部尚书)的关系一直很好,他的群众基础也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了,内阁中也有一个人不喜欢他——杨廷和,不过这似乎也无关紧要。

  有了这些人际关系,王守仁先生自然消息灵通,从半年后他采取的那些紧急行动看,他对于江彬的阴谋应该早有察觉。

  于是,继朱宸濠之后,江彬成为了王守仁的新敌人,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比朱宸濠可怕得多的对手。

  江彬想出了一个很恶心人的方法,他在等待一个机会,要像猫捉老鼠一样,先慢慢整治王守仁,然后再除掉他。

  这个机会很快就出现了。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王守仁再次上奏,这次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够将朱宸濠送到南京,在那里举行献俘仪式。

  王守仁的这个意见看似简单,背后却隐藏着极为深远的考虑。

  按照朱厚照的计划,是要到南昌与朱宸濠作战,而朱宸濠虽然现在已经被捕,朱厚照却似乎并不罢休,准备一路走下去,搞个轰轰烈烈的武装游行。

  从京城到山东,已经惹出了那么多的事情,十几万大军和那群奸邪小人要真的进了江西,吃吃喝喝加上打家劫舍捞点外快,老百姓估计就不用活了。

  所以南京是最好的地点,反正皇帝陛下也玩了很久了,到南京后就别动了,免得四处折腾,况且南京也是帝都、特大城市,在这里搞仪式也算有了面子,快点完事您就快点回去吧,大家都方便。

  朱厚照在行军路上收到奏折,看后没多想,就交给了旁边的江彬,询问他的意见。

  江彬看懂了,他完全领会了王守仁的良苦用心,知道他为了百姓安宁,不愿再起事端。

  然后他对朱厚照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绝对不可!”

  “千里迢迢带领大军到此,怎么能够空手而归!”

  但是朱宸濠都被抓了,还能打谁呢?

  “把他放回鄱阳湖,陛下再抓一次!”

  如此缺心眼的主意都能想出来,也算坏得只剩渣了。

  朱厚照十分高兴,他同意了江彬的提议。

  这是个十分阴毒的建议,其中包含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旦皇帝和十万大军进入了江西,以战后的混乱局面,其给养必然无法供应。养兵要管饭,没饭吃了就会去抢,到时局势必然混乱不堪。

  而最为混乱的时候,也就是最好的时机。

  这个处理意见很快传到了王守仁的耳朵里,他惊呆了。

  他很清楚,这个方案极其凶险,如果照此执行,一场新的浩劫必然兴起,那些好不容易躲过战乱,生存下来的无辜百姓终将逃不过死亡的命运。

  可是怎么办呢?

  江彬的命令就是皇帝的命令,你能和皇帝讲道理吗?

  王守仁似乎再次走到了穷途末路,在初露寒意的秋夜,孤灯之下,他开始了紧张的思索。

  大军就要来了,局势已经无法控制,时间所剩无几,必须想出办法,必须想出办法!

  但这次王守仁的智慧似乎没有任何用处,他冥思苦想了一夜,也没有想出方法。

  看来只剩下那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了,这也是他唯一的选择——抗命。

  违抗圣命者,大逆!

  王守仁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依然决定这样做,去换取那些无辜百姓的生命。

  不能再等待了,带上朱宸濠去南京,绝不能让他们进入江西一步!

  我确信这样做是正确的。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壬寅。

  王守仁带领随从,押解着朱宸濠,向着自己未知的命运踏出了第一步。

  【觉悟】

  怀着揣测不安的心情,王守仁上路了,应该说,他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但很快,王守仁就意识到,自己的这次无畏举动可能并不能改变什么。

  他突然发现,即使自己抗命离开地方,主动交出朱宸濠,也未必能够保全江西百姓,万一那帮孙子不依不饶,朱宸濠到手之后还是要去江西闹事,那该怎么办?

  答案是没办法。

  可没办法的王守仁也只能继续往前走,然而刚走到半路,他却得到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消息:皇帝陛下派出了一支先遣队,日夜兼程向江西进发,已经抵达杭州。

  应该说,这事和王守仁关系不大,管它什么先遣队、游击队,反正到地方把人一交,之后回家往床上一躺,要杀要剐看着办。

  可当王守仁听见先遣队负责人的名字的时候,他改变了主意。

  他决定去见一见这个人。

  这个关键的决定最终挽救了他,挽救了无数的无辜百姓。

  先遣队的负责人是张永。

  对于这个人,我们并不陌生,他虽然经常干点坏事,不能算是个好人,却也讲道理、通情理,十年前和杨一清通力合作,除掉了刘瑾。

  正是基于他的这些优良表现,王守仁相信张永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他希望能够争取这个人,毕竟现在已经没有别的指望了。

  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丁末,王守仁带着朱宸濠抵达杭州,立刻前往府邸拜会张永。

  据说当时王守仁没带任何礼物,是空着手去的,这倒也比较明智,按张永的级别和送礼档次,王先生就算当了裤子也是送不起的。

  他没权也没钱,却准备争取权宦张永的支持——凭借他的勇气和执著。

  毕竟是个巡抚,看门的也不敢大意,立刻通报了张永。

  正当他在门口考虑见面措辞的时候,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答复:不见!

  张永不是傻瓜,他知道王守仁来干什么,想干什么,这么大的一个黑锅,他是不会背的。

  看门的二话不说,立马把大门关上了。

  面对着紧闭的大门,王守仁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他并没有退缩。

  他不再接着敲门,却退后了几步,大声喊出了他的愤怒:

  “我是王守仁,为黎民百姓而来!开门见我!”

  饱含悲愤与力量的声音穿透了沉默的大门,回荡在空旷的庭院中,震动着院中每一个人。

  大门打开了。

  张永终于出现在王守仁的眼前。但他似乎并不打算和这位王先生交朋友,只是漫不经心地问道:

  “王巡抚来干什么?”

  王守仁并不在意对方的冷淡态度,他用十分诚恳的语气说出了发自肺腑的话:

  “江西的百姓久经朱宸濠的压榨,又经历了叛乱,还遇上了天灾(兵乱继以天旱),而今大军执意要去江西,兵饷粮草绝难供应,到时民变再起,天下必将大乱!苍生何辜!”

  “张公公你深得皇上信任,望能劝圣驾返京,则江西幸甚,百姓幸甚!”

  然而王守仁这番饱含深情的话却并没有能够打动张永,对久经宦海的张太监来说,这些所谓的悲剧似乎并不重要。

  他仔细想了一会,面无表情地提出了他的要求:

  “进言自然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张永用手指了指,试探地问道:“必须把那个人交给我,你愿意吗?”

  他口中所说的“那个人”,就是朱宸濠。因为对他而言,这都是一件可以用来邀功的珍贵礼物。

  王守仁愣住了,半晌,他突然仰天大笑起来!

  在这阵突如其来的笑声中,张永愤怒了,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羞辱。

  于是他用饱含杀气的口吻问道:

  “敢问王巡抚,有何可笑?”

  王守仁停住了笑声,正色地回答道:

  “那个人自然是要交给张公公的,我要此人何用?”

  何用?你不知道可以请功领赏吗?

  从张永那不解的眼神中,王守仁明白了他的疑惑。

  “在下起兵平叛,本为苍生百姓,天下太平,如此而已。”

  王守仁十分真诚地作出了解释,然后他低下头,等待着张永的答复。

  然而这个答案却让张永陷入了更深的迷惑中,这个人孤身起兵,平定叛乱,事成之后却不计功劳,不求富贵,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对于张永来说,是一个很难理解的问题,当年他与杨一清合作铲除刘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刘瑾大权在握,与他水火不容,杀掉刘瑾,他才能够独掌宫中监权。没有好处的事情,谁又会去做?

  可是眼前的这个人似乎是个例外,他以一人之力建立不世奇功,却心甘情愿地将手中最大的战利品拱手让出,只是为了那些与他并不相识的普通百姓?

  张永闭上了眼睛,开始认真地思考,他想解开这个难解之谜,想了解眼前的这个奇怪的人,想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许久之后,他睁开了眼睛,因为他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尔虞我诈的一生中,他第一次开始相信: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品质叫正直,有一种人叫义士。

  “好吧,我来帮你。”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盟友的力量】

  王守仁略感意外地起身走出了张永的住处,但兴奋已经涌满他的身体,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朋友,一个足可信赖的盟友。

  这个朋友交得确实十分及时,因为不久之后,江彬就又来找麻烦了。

  他也得知,王守仁已经带着朱宸濠到了杭州,这么大块肥肉放在嘴边,他立刻活泛起来。

  只要把朱宸濠搞到手,平叛之功就手到擒来!

  但顾及身份,总不能自己去找王守仁,考虑再三,他决定派一个锦衣卫去杭州要人。

  江彬充满了期待,而接到命令的锦衣卫也十分高兴,因为在衙门差事里,这种奉命找下级官员要人要物的工作最有油水可捞,不但可以耍威风,还能趁机敲一笔,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故意找茬,回去再狠狠告上一状,让你哭都没眼泪。

  可是找王守仁先生要钱,那是相当艰难的。

  王守仁听说有锦衣卫来要人,便推辞不见,表示人已经送到了张永那里,你有种就自己去要人吧。

  锦衣卫先生自然不敢去找张永,人要不到,他却也不走,那意思很明白,你得表示表示才行。

  王守仁没有钱,即使有钱他也不想给。

  但是碍于面子,他还是给了点钱——五两银子。

  没错,就是五两。锦衣卫看着这点银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极为愤怒,把银子砸在地上,扬长而去。

  这下王守仁先生有大麻烦了,得罪了这位仁兄,他回去之后自然会颠倒黑白,极尽能力攻击诋毁,必欲除之而后快。

  可是事到如今,已经很难挽回了,即使送钱赔礼也未必有用。

  手下人十分担心,王守仁却怡然自得地告诉他们,他自有办法让这位锦衣卫不告黑状。

  但他似乎并不打算送钱,也不想赔礼,只是安安心心地一觉睡到天亮,悠闲地洗漱完毕,等着那位锦衣卫上门。

  不久,这位仁兄果然来了,他虽是锦衣卫,但按照品级,他是王守仁的下级,按照官场规矩,他应该来辞行。

  王守仁正站在庭院里等待着他,看着这个不懂规矩的铁公鸡,锦衣卫先生正想说两句难听的话,却见王守仁先生三步并两步,走到了自己跟前。

  王守仁真诚地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道:

  “我当年曾经蹲过贵部门的监狱(即正德五年那一次),老兄的同仁也见过不少,却是第一次见到老兄你这样的好人啊!”

  这几句莫名其妙的话彻底打懵了锦衣卫,他呆呆地看着王守仁,哑口无言。

  “我怕阁下来去辛苦,特备薄礼(确实够薄),没想到阁下竟如此廉洁,居然分文不取!我这个人没有别的用处,就是会写文章,今后必定为阁下写一篇文章,让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阁下的高风亮节!”

  锦衣卫踉踉跄跄地走了,唯恐在这里多呆一分钟,这次他是彻底服了,心服口服。

  其实锦衣卫大人也不是笨蛋,他十分清楚,王守仁是在拿他开涮,但他发现自己竟然发不得脾气!因为在王守仁的那几句话中,也隐含着杀机。

  所谓“阁下如此廉洁”,是给他台阶下,顾及他的面子,这是软的。

  所谓“我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会写文章”云云,是在警告他,你要敢乱来,就写一篇骂你的文字,让天下人都知道你的恶行。这是硬的。

  软硬兼施之下,岂有不畏惧者?

  王守仁清正廉洁,不愿送礼,但麻烦一样会自动找上门。面对着要么送礼,要么挨整的困局,王守仁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方法解决了问题。他坚持了原则,也躲过了麻烦。

  如果你还不理解什么是“知行合一”,那么我来告诉你,这个故事就是“知行合一”。

  锦衣卫先生哭丧着脸,给江彬带回了那个让他失望的消息——人已经被张永抢走了。

  江彬气急败坏,但他很明白,张永先生惹不得,要是撕破了脸,自己也没好果子吃,想来想去,只能拿王守仁出气。

  于是这个小人开始编造谣言,说什么王守仁与朱宸濠本来是一伙的,因为王守仁怕事情不成功,才临时起兵之类的鬼话,还派人四处传播,混淆视听。

  这话虽然荒诞不经,但要是传到朱厚照的耳朵里,王守仁先生还是很麻烦的,关键时刻,张永挺身而出。

  他向朱厚照说明了来龙去脉,并气愤地说道:

  “王守仁如此忠臣,国之栋梁,为何要受到如此中伤?天理何在!”

  朱厚照虽然喜欢玩,不服管,却也是懂道理的。

  所以当江彬来到朱厚照面前,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王守仁的“罪行”后,只得到了一句回答:

  “你给我记住,这种话今后少讲!”

  还没等江彬反应过来,朱厚照又给了他一闷棍:

  “王守仁立刻复命,即日起为江西巡抚,按时到任,不得有误。”

  被领导骂得狗血淋头的江彬退了出去,估计他这辈子也不会再打小报告了。

  【以德服人】

  其实江彬一直是个运气不错的人,他大字不识几个,从小所学专业是打架斗殴,偏偏跟对了老板,顿时飞黄腾达,一发不可收拾。杨廷和对他客客气气,张永不敢招惹他,钱宁被他关进牢房,混到这个地步,也算是到头了。

  直到他碰见了王守仁。

  费尽心思想夺人功劳,却是竹篮打水,打小报告挖坑设圈套,最后自己掉了进去。

  失败,极其失败。

  到了这个地步,也该知难而退了吧,可是江彬同志偏不,他一定要和王守仁斗到底。考虑到皇帝面前有张永护着他,江彬决定转移战场,到江西去整王守仁。

  恶人做到江彬这个程度,也算到头了。不过这一次,他确实占据了先机。

  当王守仁接到旨意,准备回到南昌就任的时候,江彬已经派遣他的同党张忠等人率领部分京军进入了江西。

  这位张忠刚到南昌,就做了一件很恶毒的事情,他竟然逮捕了伍文定,把他捆了起来,要他交待所谓罪行。

  可伍文定岂是好欺负的?他也不讲客套,刚被绑住就跳起来大骂:

  “老子爹娘老婆都不管,为国家平叛,有什么罪?!你们这帮人都是在皇上跟前混饭吃的,竟然冤枉忠良,想给朱宸濠报仇吗?如此看来,你们也是反贼同党,该杀!”

  这句话那是相当厉害,反贼的黑锅谁敢背,张忠吓得不行,最终也没敢把伍文定怎么样。

  看着从伍文定这里捞不到什么东西,他们灵机一动,开始询问朱宸濠的同党,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王守仁协同叛乱的口供。

  事实证明,反贼也比这帮人渣有道德,无论他们怎么问,却始终没有一个人冤枉王守仁。

  同时,张忠还鼓动手下的京军,天天在南昌街头寻衅闹事,希望挑起事端,本地官员虽然尽力维护,但情况仍然很糟,人心日渐不稳,眼看要失去控制,酿成大乱。

  在这关键时刻,王守仁回来了。

  张忠终于找到了目标,他找来了上百士兵,分成三班倒,天天站在王守仁的家门口,只干一件事情——骂人。

  这帮京城来的丘八都是老兵痞,骂人极其难听,而且还指名道姓,污秽到了极点。

  王守仁的随从和下属们每每听到这些话,都极为愤怒,准备找人收拾张忠。

  然而王守仁反对,他明白张忠的企图就是挑起是非,现在必须保持冷静。

  他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非但不跟京军计较,还善待他们,病了给药,死了给棺材,也从来不排挤歧视他们,本地人吃什么,就给他们吃什么。

  没有人给京军们上思想教育课,但他们亲身经历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告诉他们:王守仁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而转变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慢慢地,没有人再去捣乱胡说八道,也没有人再去寻衅滋事,张忠催促多次,鼓动挑拨,却始终无人响应。

  王守仁又用他那无比的人格魅力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灾难。

  京军们大多没有读过什么书,很多人原先还是流氓地痞出身,但王守仁用他的行动证明,这些准流氓们也是讲道理,有人性的。

  可是张忠先生是不讲道理,没有人性的,他连流氓都不如,为了陷害王守仁,他挖空了心思四处寻找王守仁的工作漏洞,终于有一天,他觉得自己找到了。

  于是他立刻找来了王守仁。

  “朱宸濠在南昌经营多年,家产应该很多吧?”张忠得意地发问。

  王守仁平静地看了他一眼:

  “是的。”

  好,要的就是这句话。

  “既然如此,为何抄家所得如此之少,钱都到哪里去了?!”

  面对表情凶恶的张忠,王守仁开始做认真思考状,然后摆出了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

  “张公公(张忠是太监),实在对不住,正好这件事要和你商量,我在朱宸濠那里找出来一本帐,上面有这些财物的去向记载,还列有很多收钱的人名,张公公要不要看一看?”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张忠浑身打了个哆嗦,立刻就不言语了。

  因为他知道,这本帐本上必然有一个名字叫张忠。

  说起这本帐,实在是朱宸濠人生中少有的得意之作,以前他曾多次到京城,四处送钱送物,十分之大方,李士实看着都觉得心疼,曾劝他,即使有钱也不能这么花,应该省着点。

  朱宸濠却得意地笑了:

  “你知道什么,我不过是给钱临时找个仓库而已(寄之库耳),到时候自然会拿回来的。”

  朱宸濠实在是个黑吃黑的高手,他的意思很简单,等到将来他夺了江山做皇帝,就可以把这些行贿的钱再收回来。连造反都打算要做无本生意,真可谓是官场中的极品,流氓中的流氓。

  为了到时候要钱方便,他每送一笔钱,就会记下详细的时间地点人物,久而久之,就有了这一本帐本。

  后来这本要命的账本就落入了王守仁先生的手里,成为了他的日常读物之一。

  张忠看着王守仁脸上那急切企盼回答的表情,哭笑不得,手足无措,过了很久才支支吾吾地说道:

  “不必了,我信得过王先生。”

  “真的不用吗?”王守仁的表情十分诚恳。

  “不用,不用,我就是随便问问而已。”

  张忠从此陷入了长期的抑郁状态,作为宫中的高级太监,江彬的死党,他还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

  一定要报仇!

  中国流传上千年的整人学告诉我们,要整一个人,如果工作上找不到漏洞,那就找他本人的弱点,从他的私生活着手,张忠认为,只要是人,就一定会有弱点,可是王守仁先生实在是个奇迹,他很少喝酒,还不逛妓院,不打麻将,不搞封建迷信,完全是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张忠十分头疼,他绞尽脑汁,苦苦思索,终于从王守人身上发现了一个他认为可以利用的弱点——瘦。

  相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优秀的军事家王守仁先生,却不是一个身强体壮的人,一直以来他的身体都不好,据史料记载,他还一直患有肺病,身体比较瘦弱。

  张忠看着瘦得像竹竿的王守仁,想出了一个整治他的主意,当然了,这件事情的后果是他万万想不到的。

  正德十四年(1519)十一月的一天,张忠突然来请王守仁观看京军训练,迫于无奈,王守仁只好答应了。

  去到地方一看,京军正在练习射箭。王大人刚准备坐下看,张忠却突然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视线。他的手中,拿着一张弓。

  张忠要王守仁射箭,王守仁说射得不好,不射。

  张忠说不射不行,王守仁说那好吧,我射。

  用射箭来难为文人,这就是张忠搜肠刮肚想出的好主意,真不知他的脑袋是怎么长的。

  京军们停止了练习,他们准备看弱不禁风的王大人出丑。

  在放肆的谈笑声和轻视的目光中,王守仁走上了箭场。

  他摒住呼吸,搭箭,拉弓,弓满,箭出。

  十环(中红心)。

  四周鸦雀无声。

  他深吸了一口气,从箭筒里抽出第二支箭。

  拉弓,弓满,箭出。

  还是十环(次中红心)。

  张忠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他呆呆地看着这个瘦弱的文人,目瞪口呆。

  王守仁没有理会张忠,他继续重复着简单的动作,在他的世界中,似乎只剩下了这几个动作,拉弓,弓满,箭出。

  依然是十环(三中红心)。

  然后他回头,将那张弓还给了张忠,不发一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仿佛眼前的这一切和箭靶上的那三支箭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在短暂的沉寂后,围观的京军突然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他们佩服眼前的这个奇人。没有人会想到,文质彬彬、和颜悦色的王大人竟然还有这一手。

  这些京军们被王守仁彻底折服了,他们曾经受人指使,穷尽各种方法侮辱他,挑起纠纷为难他,但这场斗争的结果是:王守仁赢了,赢得很彻底。不用武力,也不靠强权,以德服人而已。

  在这惊天动地的欢呼声中,张忠感到了恐惧,彻头彻尾的恐惧,他意识到,这些原先的帮手不会帮他作恶了,他们随时有可能掉转头来对付自己。

  于是在这场射箭表演之后两天,他率领着自己的军队撤出了江西,历时数月的京军之乱就此结束。

  江西百姓解脱了,但王守仁却将因此经受更大的考验。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3: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章 终结的归宿

  【朱厚照的幸福生活】

  看着狼狈归来的张忠,江彬气坏了。

  他完全无法理解,位高权重的自己,为什么奈何不了一个小小的王守仁。

  不能再小打小闹了,要整就把他整死!

  这一次,他本着刻苦认真的精神,准备策划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阴谋,一个足以杀掉王守仁的陷阱。

  就在江彬先生刻苦钻研的时候,朱厚照先生正在钓鱼。

  对江彬的种种行为,朱厚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现在他十分自由,而且还想继续自由下去。

  出了山东,他到达了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一带),这一带湖多,朱厚照先生雅兴大发,每到必钓鱼,他还是比较大方的,钓上来的鱼都分给了左右的大臣们。

  大臣们当然十分感激,千恩万谢之后,却听见了这样一句话:

  “钱呢?”

  大家都傻眼了,原来朱厚照先生的鱼是不能白要的,还得给钱才行!看来这位皇帝陛下很有现代劳动观念,付出了劳动就一定要报酬。

  朱厚照并不缺钱,他这样做也挣不了几个钱,一句话,不就图个乐嘛。

  就这么一路乐过去,到了扬州,惹出了大麻烦。

  当时的扬州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据说人口最高曾达到一百余万,十分繁华,当然了这里之所以有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美女众多。

  可是正德十四年(1519)十二月,这座著名城市的街头却出现了一场中国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的怪象。

  街道一片混乱,到处都站满了人,但这些人却几乎保持着同一个表情和动作——左顾右盼,这些人四处张望,只为了做一件事——抢人。

  抢人的方式很简单:一群人上街,碰见男的,二话不说,往家里拉,拉不动的抬,总之要把人弄回去。

  等被抢的这位哆哆嗦嗦地到了地方,琢磨着这帮人是要钱还是要命时,却看见了准备已久的锣鼓队和盛装打扮的新娘子。

  然后有人走过来告诉他,你就是新郎。

  之所以会发生这戏剧性的一幕,原因十分简单——朱厚照喜欢美女。

  皇帝感兴趣的事情,自然有人会去代劳,而这位自告奋勇、自行其是的人是个太监,叫做吴经。

  很遗憾,这位吴经也不是个好人,他先行一步到达扬州,抢占了很多民宅,说是皇帝要用,然后他又征集(抢)了很多未婚女人,也说是皇帝要用。

  对于这位吴经的行为,很多史书都用了一个共同的词语来描述——矫上意。

  矫上意,通俗地说,就是打着皇帝的名号干坏事,让皇帝背黑锅。因为朱厚照并没有让他来干这些缺德事。

  客观地讲,朱厚照确实是干过很多荒唐的事情,私生活也算丰富多彩,但从他容忍大臣,能辨是非的一贯表现看,这个人还是比较靠谱的,可偏偏他不能容忍一成不变、老气横秋的生活,他喜欢自由自在,驰骋遨游。

  而这种兴趣爱好是那些传统文官读书人们很难接受的,他也没兴趣和老头子官僚一起玩,所以搞到最后,陪在他身边的都是一些不三不四,却会找乐子的小人。

  这些人没有什么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天天伺候这位大爷,无非也是为了钱,借着办事,趁机自己捞点油水,那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所以在我看来,朱厚照的黑锅虽然多,却背得也不冤,毕竟人家陪你玩,也是要拿工钱的。

  吴经就是这样一个拿工钱的人,他占房子、抢女人之后,故意放出风去,让人家拿钱来赎,也算是创收的一种方式。

  他这样一搞,不但搞臭了皇帝的名声,还搞出了这场让人哭笑不得,空前绝后的大恐慌。

  鉴于征集对象限于未婚女子,人民群众立刻想出了对策,无论如何,必须先找一个来顶着,到了这个关口,什么学历、文凭、相貌、家世都不重要了,只要是男的就行。

  于是老光棍们的幸福时光到了,原本找不到老婆,一下子成了紧俏产品,很快被抢光,有一些有老婆的也被抢了,不过这个问题不大,当年娶两个老婆也是国家允许的。

  而那些平日就出名的风流才子此刻就麻烦了,由于声名在外,立刻成为了多家抢夺的对象,据说有一位姓金的秀才被三家同时拉住,最后被人多势众的一家抢了回去,他本人倒有几分骨气,趁人不备就爬墙逃走,可刚落地没多久,就又被另一家抢了回去。

  相信对于这一景象,很多男同志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不过请诸位节哀,在今天这一幕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最新数据显示,男女比例已经达到117:100,按照这个比例,一百多人中就有十七位先生是注定要将光棍进行到底了。

  据说这个比例还要进一步拉大,相信在不久之后的将来,娶到老婆的仁兄们就可以自豪地拍拍胸脯,喊一声老天保佑,阿弥陀佛了。

  最后还要告诫大家,这种上街抢人的方式如果用在现代,那是未必能够行得通的,因为在今天的街头,凭外表相貌抢人,只能保证你抢到的是人,却不一定是个男人。如果你运气好,没准还能抢到几个超女。

  无论如何,扬州算是彻底乱了,如果闹下去情况会完全失控,大祸将起,万幸的是,扬州还有一个叫蒋瑶的知府。

  这位蒋知府平日与人为善,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不出头不行了,他跑去找吴经,希望他捞一把就够了,及早收手。

  吴经哪里把这个地方官放在眼里,只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

  “胆敢抗命,就杀了你!”

  蒋知府说了半天好话,却得到这个一个答复,气愤到了极点,他豁了出去:

  “趁早告诉你,我抗命自然该死,但百姓是朝廷的百姓,要是逼反了他们,到时追究责任,你也跑不掉!”

  吴经一盘算,倒也是这么回事,这才老实了点,局势终于得到了控制。

  要说这位蒋知府也真是硬汉,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他也彻底想开了,无非就是一死,还有什么话不敢讲,他打定主意,要让朱厚照早点滚蛋。

  朱厚照真的来了,他老人家倒还比较老实,只是拿着鱼竿去湖边钓鱼。蒋知府也在一旁陪同,此时江彬已经得到了吴经的报告,说这个蒋瑶妨碍他们发财。于是江彬准备难为一下这位知府。

  正巧此时,朱厚照钓上了一条大鱼,他按照老传统,开玩笑地说:“这条鱼可卖五百金!”

  江彬在一旁听见,立刻说道:

  “蒋知府,这条鱼你就买了吧。”

  这明显是坑人,可出人意料的是,蒋瑶竟然答应了,他不但答应,还马上赶回家拿钱。

  没过多久,蒋瑶就捧着一些首饰和一堆衣服回来了。

  朱厚照奇怪了:

  “你这是干什么?”

  蒋瑶昂着头大声说:

  “国库没有钱!我只有这些东西了。”

  江彬吓得脸都白了,可是朱厚照却没有发火。

  他低头想了一下,笑了起来,把鱼丢给了蒋瑶:

  “你去吧,这条鱼送给你了。”

  事情到这里也算告一段落了,但蒋知府可谓是多年死火山突然爆发,一发不可收拾,打定了主意,就算死也要把朱厚照这尊大佛送出扬州。

  不久之后,朱厚照派人来找他要当地特产——琼花。

  蒋瑶先生是这样回答的:

  “琼花本来是有的,但自从宋徽宗去北方打猎,这花就绝种了,所以没花送陛下。”

  这是一句十分刻薄的话,前面曾经说过,所谓去北方打猎,学名是北狩,就是当俘虏的意思,这是明目张胆地把朱厚照先生比作亡国之君。

  传话的人吓得目瞪口呆,半天呆着不动。

  蒋瑶随即大喝一声:

  “愣着干什么,照原话去回就是了,有什么事我来承担!”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朱厚照听到了这句话,只是叹了口气,笑了笑,轻松地表达了他的意见:

  “也就这样了,我们离开这里吧。”

  在这场皇帝与文官的斗争中,执著的蒋瑶胜利了,他准备欢送朱厚照先生早离疆界。

  可是朱厚照先生永远是出人意料的,就在即将离开扬州的时候,他找来了蒋瑶,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自己不能白来,无论如何,你得搞点本地土特产品给我。

  这就是传说中黑暗专制、恐怖独裁的明朝皇帝,如此低声下气地要东西,着实体现了其“专制独裁”的本质。

  朱厚照的态度固然让人吃惊,但更意外的事情还在后头。

  对于皇帝的要求,蒋瑶只回答了一句话:

  “扬州没有土特产。”

  对此,朱厚照又是一阵苦笑,但皇帝大人就这么空手开路似乎不太体面,结果无奈之下,他硬要了五百匹苎白布,也算挣回了点面子。

  蒋瑶终于松了口气,虽然他不喜欢朱厚照,但基本礼仪还是要的,人都要走了,总得意思意思,于是他命令下属摆了酒席,请朱厚照吃饭,算给皇帝大人送行。

  可在酒席上发生的事情却让这位知府终身难忘。

  朱厚照郑重其事地接受了邀请,向官员们挥手致意,大家正准备聆听他的指示,这位仁兄却突然翻了脸:

  “摆这么多酒席干什么,我也吃不了,你们竟然如此浪费吗?”

  下面的蒋瑶捏了捏自己的脸,他怕自己在做梦,一夜之间,朱厚照怎么就转了性,成了勤俭持家的模范?

  可皇帝大人似乎越说越气,发了话:

  “我不吃了!”

  看着皇帝发了火,官员们不知所措,现场气氛十分尴尬。不过不用急,朱厚照先生的这句话还没说完。

  没等官员们反应过来,朱厚照却又换了一副笑脸,补充了刚才发言的下半句:

  “把这些酒席折成银两交给我就是了。”

  现场立刻陷入了寂静,极度的寂静。

  怎么着?吃不了打包带走也就罢了,您还要折现金?

  这兄弟还真讲实惠啊!

  看着发愣发呆的官员们,朱厚照得意了,他放肆地开怀大笑,就此扬长而去。

  皇帝陛下自然不缺钱,更不用说这几个酒席钱,他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娱乐百官,其乐无穷啊!

  正德十四年(1519)十二月丙辰,朱厚照终于到达南京,至此,自八月从北京出发,一路走一路游,足足四个月时间,朱厚照终于达到了他此次旅行的终点。

  在这里,他将遭遇人生中最大的危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2 04:49 , Processed in 0.016025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