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44|回复: 4

[原创] [原创]河滨诗话(节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0 13: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古希腊的哲人曾对人生指示说:“认识你自己!”  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而“诗人”们尤其是这样。  生活中需要诗而不需要“诗人”。一个神经兮兮的“诗人”在常人的世界里总显得有几分不协调和可笑。一个人以写诗来调节生活和丰富精神世界本是好事,但如果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诗人”,他就不正常了,他的思维就开始脱离常人的轨迹,而想入非非。为什么把自己排除在常人之外,或者说提高在常人之上呢?人要有平常心,即使真的是诗人也要有平常心,几年前,《中国青年报》上刊登过一篇文章:“太像诗人的诗人不是真诗人”。他的诗也许并不怎么高明,而他却太像“诗人”,这们的“诗人”肯定要给这个社会添一点什么乱来。  故先做常人,后做诗人,或者说不做诗人。   二  大凡传颂千古的名句,皆非借助于典故而名。  南宋钟嵘在《诗品》里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补假”是指用典故,如此则造不成“古今胜语”。王国维则把用典称为“隔”,诗人的真实情感与意思被掩没在典故之中,自然是“隔”着一层厚壁了。王国维又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语语都在目前,须由“直寻”而致。  论者和读者当然不愿诗家作诗有“隔”。然而作诗也不可废典,尤其是诗词,“用一个典故,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是符合诗的精炼原则的。”只是要记住,用典太多,有碍传颂。 三  诗歌是什么?是活着的生命,是有知觉、有痛痒的。诗的肌肤实际上应该附在人民的肉体上。诗的痛痒实际上就是民众的喜怒哀乐,从诗歌的知觉里要能感受到时代的脉动,杜甫之所以能成为“诗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诗里有痛痒。诗没有了痛痒,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人民,失去了读者,意味着诗歌走向了没落。诗人艾青说“所有的努力,不管写什么,还是怎么写,不管是思想、感情,都必须通向人民。”  诗的生命没有死亡。建安文学、杜甫、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因为时间过去了这么长,那种痛痒就消失。屈原、李白的诗歌虽然写得纵恣,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有理想主义,但也是有痛痒的,他们诗歌的神经同时代的神经是连结在一起的。诗歌的痛痒能留住诗歌的生命,留住诗人的生命。清郑板桥说过这样一句不客气的话:“若王摩诘、赵子昂辈,不过唐宋间两画师耳,试看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间痛痒?”  现在有诗人,也出诗人,但出不了杜甫,也出不了艾青、郭小川,原因就在于现在的诗歌没有或者很少有痛痒。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诗歌很多是“植物人”,而且是畸形的。“植物人”的生命有等于无。 
发表于 2007-2-20 13: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幸成为单先生厚厚的一本《河滨诗话》的第一位读者,倍感荣幸,从中获益匪浅。亦领悟到了作文作人的诸多道理,同时深深钦佩单先生的为人为文之道!深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0 13:46:1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2-21 20: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诗歌很多是“植物人”,而且是畸形的。“植物人”的生命有等于无。 不知道是否应该也站在你的立场同意你的观点,呵呵,还是做个旁观者的好,!
发表于 2007-2-22 21: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首好诗,应得益于它的社会和历史价值以及观物咏怀的绝妙而浓缩的语句,……单老真乃专家学者,拜读了。
发表于 2007-2-23 22: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5 03:02 , Processed in 0.02714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