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46|回复: 1

村 娘(编号:13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8 20: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炳来  辛张波   

       在此之前,我虽曾听说过国母这个称谓,至于这村娘,真的还是第一次。
那天我随一个朋友去姜家疃,正赶上村子里有人家办丧事,那个规模、那个隆重,是在咱胶东极少见的。不熟悉的人,还以为逝者不知要有多少个子孙呢!
       朋友问一位长者 ,是谁不在了?那长者说,是村娘。
       开始我还以为他说的是一个人的名字,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对一位百岁老人的尊称。
       村娘名叫胡凤兰,在村里她的辈分虽然不算太高,但在姜家疃这个六七百户人家的村子里,她的威望,从被人们称之为村娘这一点,就可见一斑。
       村娘享年九十八岁高龄 ,无疾而终。在这近一百年的岁月里,她不但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历经了时事变迁的历史苍桑,更是见证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波澜壮阔。
       村娘十九岁嫁到姜家疃,二十九岁开始守寡,三十九岁在村里担任接生员,这一晃就是近六十年前的事了。
       那时正是建国之初,到处洋溢着社会主义新中国欣欣向荣的胜利景象。人逢喜事精神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治愈着战争的创伤,正以崭新的面貌投身到火热的经济建设大潮中。特别是咱胶东这地方解放得早,经济发展的步伐就更快一些,随之而来的人口出生小高峰也正在悄然形成。
       那时农村妇女生孩子都是在自己家中生,而姜家疃还没有个接生员。村干部们一合计,不行咱自己也培养一个。
       接生员这工作,好人不想干,赖人干不了。说难它也不难,有时真的一点道道也没有,有些妇女生孩子生顺了路,同解个大手没什么两样;可有时候,这生孩子的事,又成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弄不好大人孩子都命悬一线。
       村干部研究来研究去,就把人选定在了当时还不是村娘的胡凤兰的身上。
       那年胡凤兰的独生女木妮刚到乡邮电局当话务员,家里就她一个人,有什么事来去无牵挂。再说她办事干净利索,不到四十岁的年龄,也不老不小正合适。
胡凤兰说,说难听点,我一个寡妇人家,在村里东跑西巅的不好听,还是找个家口大的人来做这接生员比较合适。
       村长说,接生员都是同老娘们打交道,都是老娘们在一起,还能出现什么狗连蛋的事?家口大的都脱不开身,要是谁家半夜生孩子,她家里这个哭,那个叫的,哪能随叫随到,弄不好到时耽误事。
       胡凤兰见推脱不掉,到凤城的县医院里参加了一个星期的专业培训后,就在村里正式走马上任了。
       由于她只生了木妮这一个,后来又守了寡,自身经验不足不说,对其她人的一些了解也存在着明显的欠缺。知道这一点,她除了主动要求邻村的接生员把她带一带外,开始几个还专门请她们过来帮忙。
       有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一点,在胡凤兰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她爱学习,肯钻石,在她当上接生员没几年的功夫,她的接生技术就成了十里八乡的高手。不但姜家疃生孩子都请她,就是邻近村子里的乡亲,也时常找到她的门上。
       毛主席说:人多热气高,干劲大。就同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一样,仅仅在姜家疃这个小村子中,隔三差五地就能听到新生儿的啼哭声。随着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远离了战争的威胁,新生儿的成活率,比解放前有着成倍的提高。望着一个个被自己第一个迎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们,胡凤兰打心眼感到高兴。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就在被胡凤兰第一批迎接到这个世上来的孩子们,陆续成为父母之后,计划生育工作被真正纳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
      凡事都有个度,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敏锐在洞察出人口过度膨胀已不再是什么好事。高出生率虽然有时在一定层面上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象在那三年自然灾害时,许多妇女都饿得绝了经,想生孩子也都没了那本事。但在我们这个国度里,迅猛增长的人口数量,不但冲销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成绩,使一个个总值世界第一之后,人均值的增长极为缓慢。如果控制不当,我们的后人,还将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通过学习教育,这时的胡凤兰,也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于是,她不但担任着村里的接生员,她还有了另外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计划生育宣传员。
      开始有些人磨不开弯子,胡凤兰就现身说法,那时她虽然已是六七十岁的人了,但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有人问她的身体咋就这么好,她说少生孩子的好处,多着呢。
      有人说养孩子就象养牛养羊一样,一个是放,两个也是放。胡凤兰说,有时听起来话是这么个说法,但草料的数量是有数的,养的少了大的小的都能吃饱喝足,反过来,都会被饿得象个壳朗猪似的,你当老的就不心痛?
      七几年生活紧张,有的人家媳妇要生孩子了,家里穷得连包红糖都没有,胡凤兰就把别人送给她,自己一直没舍得吃的红糖拿来再送给产妇。并借机教育她们,生了一个又一个,这都是为了啥?兵不在多而在精,想以多取胜,生多了就能生出个宰相来,那是说书唱戏上的事。
       再是关于生男生女的事,胡凤兰说,虽然我只有木妮这一个女儿,但我在村里生活得比谁差?
       胡凤兰的小日子的确过得十分滋润,她性格又开朗,在村里担任着接生员,时常能收到点赠送的礼品不说,木妮参加工作没几年就转了正,找的对象也有工作,一直对母亲也很孝顺。
       话又说过来了,村里那几个五六个儿子的,给这个盖房子,给那个娶媳妇,活没少干,力没少出,五十多岁累得看上去象六七十岁似的,起早贪黑的岁月里,哪里还有一点生活的乐趣。
       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都能生出一些矛盾来,孩子越多,不团结出矛盾的可能就越大。家中出了矛盾,最终的原因没有一个不是当老的没能一碗水端平而惹的祸。不计划生育,就是在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埋祸根。
       更有一些人家,由于孩子多,家底薄,到头来连给孩子找个对象都困难,哪有把计划生育落实好,少要个孩子,一家人生活甜甜美美的多好。
       她接生接到哪里,就把计划生育的政策宣传到哪里,再说,村里所有处于生育段的男性,都是她给接生出来的,一样的话,让她说出来就显得好听可信。她的话不但影响了一代年轻人,就是那些同她年龄不差上下的老年人,也都改变了老思想。
       镇里的一位老领导多次说,姜家疃的计划生育之所以走在了市里的前面,成为全市农村第一个普及一孩化的单位,胡凤兰老同志功不可没。
孩子少了,各家各户的负担也都轻了,不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对子女的教育,也有了经济和精力的双重保障。姜家疃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人才村,全镇仅有的三个博士都出在姜家疃不说,在市里当局长的也出了好几个。
       多年前村里没有幼儿园,谁家要是有事没人看孩子,就都习惯地把孩子送到她那里。只要你送来,胡凤兰都给你照看得好好的。同样,谁家摘点菜从她门口过,也都习惯地给她送上一把。
      有人问她,你这么大岁数了,看孩子还行?她总是大着嗓门说,行,还能看早哩。有人说,那你就多活几年。她说行,我活不了一百岁,也要活到九十八!可别说,这话还真的让她说准了。
       在姜家疃,年龄稍大的都是胡凤兰接的生,年轻点的和现在的孩子们,虽然多数都是在医院出生的,但几乎哪一个胡凤兰都照看过他们。胡凤兰的家,基本成了村里所有人的家,就是一些在外工作的,或是嫁到其他村的姑娘,在他们回来时,也总忘不了到这位曾关爱过他们的老人这里来看看。
       有次几个人提到国母这档子事,不知是谁说,要是有村母的话,全村只有胡凤兰当之无愧。由于村里上了岁数的人习惯把老妈叫作娘,人们就把村娘这崇高的称谓送给了胡凤兰老人。
       在胡凤兰九十五岁那年,有一位来村里调研的市里领导,见到这位被称为村娘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生活自理得井井有条,就问她有什么养生的绝招。村娘开玩笑说,没啥好法,就是俺思想解放,年轻时一早就计划生育了。俺同俺老头子一起生活了十一年,但俺就生了一个女儿,那时还不兴计划生育,要是其他人,咋说也得生个三个四个的。
       生孩子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在苏联,生孩子生得多了国家给授勋,这说明里面风险大着呢,不然他们国家也没这么重视。
       现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深入人心,这一基本国策在海阳更是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一对夫妇一个孩,早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村娘热心服务大众,无私宣传计生的精神不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她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和所得到的群众的厚爱,也成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难得的榜样。



通联:山东省海阳市安监局(265100)
电话:13864582127
发表于 2010-11-16 09: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这村娘是真是假,人是挺可敬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1-7 10:18 , Processed in 0.02071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