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20|回复: 0

诗的情感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7 10: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的情感价值
[作者:曲新词]
常言“一粒沙子中藏有大千世界”,世间万物在诗人笔下,具可化作文字信息,显得比原来的事物更为生动细致。诗不能直接改变事物,却能左右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并可能改变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从古到今的诗,或咏物抒怀,曰浪漫,或批判社会,曰现实……手法不一、气息迥异,无不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影射。一个人的情感往往都能从他人的诗中找到文字上的对应,诗成为人的精神追随和崇尚。一首诗可以影响很多人,流传下去甚至可以影响所有时代人的思想。
诗中的情感是诗人思想的体现,是诗的灵魂。灵魂寄居在具体的文字之间,唇齿相依成为了诗。空有文字而没有情感的诗就是文字游戏,如同没有思想的人一样成为行尸走肉,所以很多人写了很多诗,却不得传扬;空有情感而没有文字不能成诗,如同脱离了肉体的思想一样成为无主之魂,所以,很多人饱尝悲欢离合、人间冷暖,却无法把情感寄托于文字之间,写不出诗。情感与文字二者兼得,诗就有了灵魂血肉,诗的魅力在于文字透视出的诗人情感,文字是诗的宿主,诗是倾诉情感的工具。
读者可以通过诗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形成共鸣,并感受着诗人的思想内涵,共享诗中所描写或者暗藏的一切趣味玄机。人们喜爱诗,是因为诗可以为自己的情感代言,也可以帮助自己在情感上形成假想和期待。如果诗中缺乏情感因素,或者情感浮现于诗外,那么就不存在情感的借助和假想、期待,读诗只会关注那几行文字,诗就没有了生命。文字对诗来说,只是学问基础,古来做学问或者教化于人,有深入浅出之说。传统古诗的领域博大精深,今人无法超越,倘心理有些不平,可用时世造英雄的话语来寻求些宽慰。然而读起古人的诗,有些诗意非但不高深,且简单到极至的境界,如同“床前明月光”一样的浅显易懂,但是这样的诗却因情感的注入而具有非凡的表现力,文字在这里与情感相比显得次要。浅显的字面可以打破传播界限,妇孺尽知,因此就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本人不甚懂诗,暂且认为,学问不但可以成就文字技巧,更可造化情感和心境,人间的一切虚幻和真实都会在诗人的内心形成具体影象,诗人心思之细腻,正所谓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便是诗人的才情。文字无论浅显和深邃,凡以情感操作都会游刃有余。反之,学问所不及之处,情感未激发之时,强行作诗便会捉襟见肘,或寻章摘句,或故作高深,虽是精工细作怎耐力所不逮,只顾得入理,哪顾得入情,读者也不会从这样的诗中找到情感寄托。
诗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历程,诗中就会有对应的情感诉求;诗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气节,诗中也会有对应的善恶是非。今人叹服于古人思想的精髓,也领悟出工夫在诗外的哲理。诗人给后人的遗留,有些是纯粹的文字成就,更多的却是思想的启蒙和情感的昭示。人们传诵诗句的时候,也在探询着诗人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状态,并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隔离给予关注和景仰,诗人的思想由抽象而生动,成为诗人生命的延续。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盛唐时期,无论是中原还是塞外,诗人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角度,并用自己的记录方式,保留了最为清晰的历史声音。诗人们把自身的情感延伸于当时的社会之中,为其作品换取了更多的情感价值,赢得后世传诵。有很多诗的内容是在诉说民间疾苦,简单的人性化文字都是为辛勤劳作却生活困苦者代言,也折射出诗人的善恶标准和良知。比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农夫心急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这样的语言,不可能出现在为王权捉刀者编撰的史书上。这些诗人以人间冷暖为自身情感的归依,即使身家败落也不忘黎民生计。有些诗人饱经世态炎凉,比如李白曾一度周旋于唐朝的上层社会,他的诗中虽不乏华贵色彩,却因得不到重用而写下“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斗胆之言。有些诗人忧国忧民,面对当权者和愚钝的民众,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比如林升的“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又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有的诗人尽显高风亮节,如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这些诗超越了文字范畴,尽关国事、家事,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胸怀的见证。今人虽不能拾撷古代的忧患意识残骸,或做一些文字上的复古之事,但是当今的民间也自有疾苦和不公,也同样有当今的语言形式供人来运用,也不能依赖死去的古人代替活人说话,当今需要杜甫一样的诗人,需要“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般的作品。
当今社会的交通、通讯发达,人们若再去仿照易安居士的格调,去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有矫柔造作、东施效颦之嫌。媒体和娱乐工具也占据了整个生活,独自寂寥的时光对于忙于生计的人们来说更是一种奢侈,对当今的诗人来说,也是难以营造的氛围。学问所能及而情感所不及之处,给了当今当今人们一个尴尬而自娱自乐的诗歌领地,哪怕诗兴正酣也是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要么是怡然自得,只在陶冶性情。由古至今,诗中自有风花雪月的低俗格调,也有无病呻吟般的把玩和附庸。然而,诗人本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客,更多时候,是诗人们也有着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情结。社会对传统文化逐渐淡漠,诗人不能依靠才学成就家业,这是普遍而现实的状况,社会没有给诗人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诗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一直偏低,从而让诗人们忽视了自身的情感价值对社会的影响,只保留了私人的情感蕴涵在诗中。诗人能从更清晰的角度观察世间万物,并用文字传递信息,所以诗人应该对社会进行应有的关注,通过诗来帮助人们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认清世间万象,形成对社会的影响。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中,人的说话角度往往取决于他所处的位置,古代官场的正义文人为百姓说话,也是一种情感的延伸,文人的这种情感价值取向,招致自身被贬、受排挤的现象屡见不鲜,却往往赢得百姓的推重和拥戴,足见公平正义才是人间永恒的主旋律。诗人的情感无论是已经消磨还是无奈掩藏,也无论何时再次激发这种情感,都会重新获取社会的价值和历史的价值。以诗人的聪慧和灵秀和操纵文字的精练与娴熟,作得含蓄风雅也不失为高明。只要情感所至,细心发掘,就可信手拈来随处选材。诗的情感要有归宿,也要有受众,否则,再多的灵感、再多的文字只如同过眼云烟,自生自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4 22:14 , Processed in 0.02855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