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39|回复: 2

家乡的路【编号02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6 20: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水 于 2012-5-5 21:24 编辑

家乡的路
徐峻山
我的家乡地处黄海之滨新洋港畔,村子向西南10多公里是盐城市区,向东北45公里是射阳县城。过去,家乡所在的乡镇因“特庸、特庸,水陆不通”而遐迩闻名,家乡村也被外乡人称之为“路无三尺平,满眼是泥泞”的“闭夹道”。
听老人说,70多年前家乡原有一条通往盐城市区的砂土公路,当年,家乡人民为了防止驻盐的日本鬼子下乡“扫荡”,响应党的号召联合沿线几个村村民一夜间毁掉了这条通往盐城的公路。半个多世纪,这条公路一直不复存在。记忆中的家乡,泥泞的乡间小道,艰难的出行环境,让小村显得格外闭塞而又偏僻。
村里唯一通往外部世界的是一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这条小路上,有着我童年上学时雨天摔倒在地的印记,也有我长大成人后骑自行车时翻倒在小沟里的疼痛记忆。那深深的车辙常常让村里人走路、骑车变得格外小心,那道道车痕也深深印在了我的脑际中。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1970年秋,我在家乡小学读书时,去县参加“三好学生”代表会,县城虽然离我家40多公里,但却因不通公路要先乘船后坐车经盐城绕道近百公里才能到达。那天中午12点多钟我从家里出发,赶到离我家四五里北洋渡口乘坐新洋港轮船到盐城后转乘汽车,三四个小时才到达合德。这也是我第一次见识了心目中的城市——射阳县城,一个迥异于我眼中的世界,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城里的道路是那么宽阔、平坦、坚实。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距老家5公里开外的特庸镇码头小街有了一条砂土公路通往县城。但是,镇上往返县城的班车很少,那种雨天车行泥浆溅,晴天车过尘土飞的路况一直延续了好多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泥泞的小道上走出家乡,参加工作。记得1989年夏,我刚调入盐城市区工作时,没有宿舍,只好早出晚归“走读”回老家,10多公里坑坑洼洼的乡间羊肠小道,骑自行车得要花上头两个小时,凹凸不平的路面颠簸得让我的自行车三天两天出故障。
1990年农历正月十三,是我结婚娶亲的日子。那天适逢雪后化冻,不用说行车了,就连行人都很困难,我只好租用了一条挂浆船,才把“新娘子”带回家。
1993年春,我调到射阳县城工作,尽管离老家只有40来公里路程,但回一趟老家得先乘车到特庸小街,然后再坐摩托车“二传手”才能到达终点。到老家时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那些年我虽然很想“常回家看看”,但家乡坑洼不平的羊肠小道像山一样挡住了我回老家的路。“村里人难出门,村外人怕进村”这也许是我难得回老家的缘故。
公路通到家门口,出门乘车在村头是家乡父老乡亲多少年的夙愿。为了恢复家乡那条通往盐城的公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村里当年的小乡干部、时已80高龄的金万一老人带着家乡人民的重托赴京、去宁,向当年见证毁路历史的老区领导求援,到省、市有关部门争取政策。然而,因所需资金之巨而搁浅。老人带着未尽的心愿,抱憾西去。
5年前,沿海高速公路由南向北穿过村境,沿路修起了一条便道。缩短了我回老家的泥泞小道。2006年春,省里重点扶持苏北、实行乡村公路黑色化的春风吹到了家乡。不久家乡一条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面公路呈现在人们面前。家乡至镇上公路拓宽改造成水泥路与通往县城的机场路大道连接,家乡至盐城也新建了水泥路,拉近了村子与外面世界的距离。平坦宽阔的路面像一条飘带伸向远方,传递着家乡人致富的梦想和希望……
城市好,风景旧曾谙。进城比过去方便多了。但进村的车子仍然不能开到真正的家门口。
大前年开始,村里进行了新农村建设,村境内原来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全部铺上了水泥,村里形成了两纵三横的水泥路,小车直达家门口,村里人成群结队地到市区、进县城。那家的姑娘出嫁、小伙娶亲,轿车一直开到家门口。前年,随着加快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家乡又融入盐城大市区的辐射,宽阔的东环路一直通到村头。去年底,新洋港大桥的建成通车,家乡多少代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家乡有了新洋港南、港北两条通往盐城市区的公路。宽阔的盐城东环路到达市区仅有10多分钟的车程。村头通往镇上、市区、县城的班车、的车、货车南来北往,川流不息。中石油公司、盐城新港市政公司等几家大型企业相继进村落户。
几乎一夜之间,家乡村的村容村貌、家乡人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年间,村里的蔬菜大棚多了,养鸡大户多了,卡车不时将村里的农副产品运往盐城、射阳乃至苏、锡、常等地。近两年村里小洋楼拔地而起,不少在外做生意的村里人也开上了自己的私家车,姑娘、小伙子们也和城里人一样穿上了时装,土生土长的“泥腿子”有的当起了小老板,有的成了农副产品经纪人。他们还常常相约朋友、客户到市区茶座、歌厅、舞厅里喝茶、唱歌、跳舞呢。
弹指飞逝30年,回首家乡正小康。羊肠小道变通衢,百里相去一瞬间。改革开放以来年,家乡的路,先后经历了数次“升级换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好走了,车也多了,我回老家也变得更勤快了。今年春节回老家,看到进村的一辆辆小轿车,我也萌生了购辆小车的念头。日前,我到驾校报了名,等驾照一到手,我就可圆上小车梦,到时“常回家看看”就更方便了。
家乡的路留下我成长的印记,也留下了我回家乡家路上苦辣酸甜的记忆。从想回家又怕回家,再到想回老家就回家,眨眼工夫就到家,家乡的路让我亲身体验着家乡的巨大变化。
发表于 2012-10-24 22: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望三十年再写新篇章· 我们的亲身经历”系列之二十 家乡的路
发布时间: 2008-12-03 00:53:31 星期三  责任编辑: 朱嵬嵬
来源: 金华日报 打印     我的家乡是一个四面环山、距浦江县城20多公里的小山村。记忆中的家乡,是泥泞的村间小道和灰尘满天的公路。狭窄的村中小巷小弄,布满了鸡鸭鹅的排泄物和它们用双脚写下的一排排象形文字“个”。

    水泥路在村里人的心中是不可想象的,坚实的水泥路、柏油路只有陌生的城市里有。村里唯一通往外部世界的,是一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沿着那条涓涓小溪,绕过一座大山后流向山外。这条小路上,有我学拉独轮车时不小心摔倒在地的印记,也有我骑自行车时留下的车痕,那深深的车辙让我们走路、骑车时必须小心翼翼。

    1978年,县城召开公判大会,每个村(当时叫大队)都要派人参加,我同村里的另外两人前去参加大会。为了准时赶到,我们凌晨4时起床,急行军4小时,8时过了才到县城,那是我第一次见识了心目中的城市———浦阳镇,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生活的村庄的世界。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城里的道路竟然是水泥做的!

    后来,距山村一公里外有了一条沙土公路通往县城。但是,车子很少,上午下午各一个班次,坐到县城的车票是4角3分钱,这在当时也是一笔很大的金额,所以,到城里去的人很少坐车。记忆中,小村的第一辆手扶拖拉机不是开着进村的,而是开到附近村庄后,由村里的几个壮汉分解后“扛”进来的。

    参加工作后,通往家乡的那条公路上的车虽然多了点,但每当车辆路过就尘土飞扬。为了改变这种沙土公路车轮滚滚、灰尘飞扬的路况,1994年,县里决定拓宽这条叫做浦后公路的路面,并由沙土公路改建成水泥路。那一年,我正好在沿线一个镇的镇政府工作,为了建好这条公路,县里在岩头镇召开了建设浦后公路誓师大会。当时,县里的主要领导都亲临会场,场面十分隆重,参加会议的群众群情激昂,大家表示,坚决响应县里的号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争取早日建成通车。

    开工后,公路建设现场每天都是彩旗招展、人声鼎沸,那情景仿佛是经年累月播放的解放战争题材影片中的支前场面。在没有现代化筑路机械的情况下,人们用简单的方法,用一年时间拓宽了这条公路。但是,从岩头镇政府通往山里的路,仍然是比较狭窄的沙土公路,通往大山的车辆也很少,交通工具主要以那种安全系数小、车辆破旧的简三轮为主。清溪至岩头沿途村庄的村民到岩头镇赶集,仍然以走路为主。

    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开展乡镇公路“黑白化”建设,这条路又迎来了第二次修路高潮。交通部门的大型施工机械开进了公路沿线,经过他们的艰苦奋战,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面公路呈现在人们面前。公路的拓宽改造,拉近了县、乡、村的距离,拓宽的水泥路面在太阳照耀下就像一条漂亮的飘带延伸到山乡……

    到城里去,比以前方便多了,但是,车子仍然不能开到真正的家门口。村里的人生病了,要抬到一公里外的村庄等候坐车。因为,公路对小村而言,就像一条输电线路还没有安放进户线一样,小村与公路没有相通的端口。

    时序进入了21世纪,全省开展了村村通公路建设热潮,全县通村公路进展情况列入各乡镇政府考核督察范围。各乡镇村积极到县里的通村公路指挥部申报立项,动员一切力量参加通村公路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通往各行政村的路都实现了拓宽和硬化,通往小村的水泥路也做到了家门口。当客运班车第一次开到家门口的时候,小村沸腾了,村里人成群结队地到集市去,客车一到小村就满载而来、满载而回。哪家的姑娘出嫁、小伙娶亲,运送嫁妆的汽车就会开到家门口。几乎一夜之间,村里的面貌、村里人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村里建起了幢幢红砖高楼,不少在外做生意的村里人开上了自己的私家车,村里的青年骑上了摩托车,姑娘们也穿上了城里时兴的前卫服装,土生土长的青年一到晚上就相约到城里,舞厅里山里人的身影多了,一些新潮的语言、时髦的动作也在村里慢慢流行起来。

    从去年开始,村里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原来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全部铺上了水泥,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放着村里统一配送的垃圾桶,小村周边也种上了花草树木。为了保持村庄清洁,村里还专门请人每天清扫垃圾,全村的村容村貌实现了硬化、洁化、亮化的新农村标准。

    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成果辉煌。家乡的路,前后经历了浦后公路改造、岩头至清溪公路路面拓宽硬化、村村通公路建设、新农村改造4次大的工程,4次不断提升的筑路工程使家乡的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家乡路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发表于 2012-11-8 19: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1-7 10:24 , Processed in 0.02368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