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58|回复: 0

(孙凤志)钱毅,魂兮归来(04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8 16: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毅,魂兮归来
(市区)孙凤志

    钱毅

    1947年3月2日凌晨,凄风苦雨,寒意袭人。
    苏北淮安县石塘区涧河桥头,随着国民党士兵一颗罪恶子弹的射出,一个年轻的生命倒在了血泊之中。
    倒下去的人,叫钱毅,时任盐阜大众报社副主编和新华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牺牲时,年仅22岁。
    黄克诚同志曾于1949年10月题词,高度评价钱毅的一生:“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2013年4月25日,盐阜大众报成立70周年,报社专门为钱毅塑像,以作永远的纪念。
    斯人已逝,英魂犹在,精神永存。钱毅离开我们已经整整67年。透过历史的烟尘,重新捧读钱毅的作品,追寻钱毅短暂的人生道路和心路历程,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钱毅的革命信念、新闻理想和新闻实践对今天的新闻人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1
    对党的信念忠贞不渝,对人民的事业极端负责,是钱毅思想灵魂深处最宝贵的因子。
    本来,他是可以躲过这一劫的。1947年2月25日,钱毅参加石塘、平桥区干部扩大会,这时报社已通知他回去,但因为砖桥、黄庵两个乡的典型材料没有搜集完,便坚持在石塘区采访。联防队员劝他回去,他说:“不,我要和你们在一起,等着胜利呢。”2月28日夜,钱毅随联防队活动回到芦受乡蒋舍宿营。不料,因还乡团告密,国民党出动了一个主力连的兵力,由东向西封锁包围了蒋舍,钱毅在突围中不幸被捕。敌人耍尽花招劝他“自新”,钱毅断然回答道:“宁可枪毙,决不自新。”
    1925年钱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凭藉优渥的家庭条件,他完全可以过上安逸闲适的生活,出国深造,钻研学问。然而,在抗日救亡的艰苦年代,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理想,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走上了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他的父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戏剧家、藏书家钱杏邨,而钱杏邨很早就参加革命,是1925年入党的中共早期党员。钱毅4 岁随父去上海,自幼爱好文艺,在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下,抗日战争初期,团结进步同学,组织“子夜剧社”,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剧艺社、新艺剧社,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主演过《高尔基童年》《夜上海》《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钱杏邨调往苏北抗日根据地,17 岁的钱毅随父投身革命,协助父亲主编《新知识》杂志,1944年7月,钱毅调盐阜大众报担任编辑,不久任副主编,1945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谁不知道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人生在世,总有比生命更重要更宝贵的东西。在国民党的淫威和利诱面前,年仅22岁的钱毅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成熟和刚强,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用鲜血和生命实现了对党的铮铮誓言,诠释了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神圣与崇高。
    钱毅之魂,就是对党坚如磐石的信念。
    由此,我联想到今年3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查处的8起典型新闻敲诈案件。钱毅等革命先烈们追求的建立新中国的理想早已成为现实,现在我们改革开放了,经济社会发展了,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但是一些新闻工作者的理想和信念却缺失了,道义和良知却丢弃了。他们缺乏新闻职业理想,罔顾新闻职业道德,唯利是图,为所欲为,甚至不惜以身试法,最终倒在了各种诱惑之下。
    人是有思想和灵魂的。缺失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坍塌,人生的航向必然迷失。
    2
    1946年7月6日,钱毅在日记中写道:“群众真是母亲,靠近他们,总有使我吸吮不完的乳汁!”
    那时的办报人员大多是外地来盐阜根据地的知识分子,他们不熟悉工农群众,既不懂农民语言,也不懂盐阜地区的风土人情。钱毅初到苏北农村时就闹出过“毛豆角和黄豆的种法有什么不同呢”的笑话。
    群众火热的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要做好新闻工作,就必须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身上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钱毅似乎对群众有着天然的感情,一到盐阜区他就一头扎进群众之中,和群众谈心、交朋友。夏天,住地附近一位老者趁晚上乘凉时给人们说书,钱毅便坐在一旁静静地听,从老人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汲取生动的群众语言。遇有听不懂的方言俚语,便就地请教群众。每到一个地方,钱毅都注意搜集当地活生生的群众语言,他把到盐阜地区后收集到的两万多条民间谚语进行研究,编辑出版了《庄稼话》一书。他每写一篇文章,总要先读给当地农民听,问他们听了懂不懂,话说没说清楚,再根据群众的意见进行修改,不厌其烦,直到群众都说“好”才定稿。1946年春钱毅随部队驻扎在淮安城,一有空他就溜上大街小巷,无论是沿街叫卖的贩夫走卒还是挨家逐户挑柴送水的苦力工,他都能和他们亲亲热热地攀谈,向他们学习鲜活的语言。
    由于刻苦好学,钱毅对盐阜地区群众语言的把握和运用娴熟自如,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采写的新闻报道通篇都用农民的口语,原汁原味,土得掉渣,一读就懂,一听就懂。如《民兵代表大会花絮》:“这个会,排场比生产大会还要大。代表们一到会场,心都飞起来了,建阳代表祁寿铭说:‘这比蹲家里还快活。’滨海代表常正国未开会以前,跑到大会场子,一见这么大排场,没底欢喜,回宿舍指手画脚告诉人:‘我从来未有这样的热闹,我一到会场,胜如天堂一样。’”
    正是群众母亲身上“吸吮不完的乳汁”的滋养,钱毅的创作结出丰硕的成果。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经过艰苦的搜罗编订,1944年钱毅先后出版了《庄稼话》《大众诗歌》《海洋神话与传说》等书。加上日记、书信、民情民风民俗资料等,短短四年他共写作了400多万字,平均每年达100万字。
    钱毅之魂,就是把群众当成母亲的群众观!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对照钱毅这面镜子,新闻工作者应该认真反思:新形势下群众在我们心目中究竟是什么位置?我们和群众之间的感情有无隔膜?在工作中和群众又有多少距离?
    3
    也许有人说,22岁的生命,仅仅从事4年的新闻工作,能有多大作为呢?然而,盐阜大众报的大众化、通俗化之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报路线,却正是钱毅等新闻前辈们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
    当时的盐阜大众报读者定位是以乡村干部和工农群众为主,他们大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因此报纸在文字上要求做到浅显易懂,明白如话,让初识字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能够听得懂。显然,单靠少数编辑记者和部队的骨干写稿很难达到报纸大众化、通俗化的目标。在办报过程中,报社同志发现工农干部平常说话、谈工作,很生动,很有趣,把它记录下来,去掉那些重复的话,就是一篇土里土气、洋洋洒洒的大众化文章。在这种情况下,主编赵平生在盐阜地区通讯员中广泛开展“写话”运动,提倡你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写,事情是怎样,就用自己的话说清楚。
    作为“写话运动”的有力推动者,钱毅在培养工农通讯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那时识字的人不多,钱毅一到报社工作就抓紧培养工农通讯员。他和通讯员通信,交朋友,不厌其烦帮助改稿,改错别字,提修改意见。“在用稿上,对工农通讯员来稿,只要有一点可取,就代他发表。尤其是工农第一次来稿,更要尽可能发表”。针对工农通讯员写作中的问题,他专门抽空写出了《怎么写》的小册子,从理论和操作层面上加以指导。“我们工农写稿子,心里难处真多。你想,我们没日没夜的田里滚田里爬,谈谈种田经,能十天八天说不完。如今要我们抓起笔杆子画画,写稿子上报,岂不是生来乍到,摸不着锅灶……”
    陈登科是盐阜大众报的通讯员,小时家里贫穷,没有读过书,16岁参加了革命,是靠别人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教他认识了几个字。1944年,陈登科随地方游击队在淮安县境内活动,正巧碰上鬼子到地方抓壮丁,于是打了一场遭遇战,结果敌人死伤了六七个人,游击队毫发无损。陈登科费了好大的劲才将这件事写成一篇只有64个字的稿子,稿子送到了钱毅手里,他仔仔细细地阅读了五遍,感觉这篇稿件内容虽好,但是错别字太多:13个错字,21个别字,还有4个字陈登科不会写,就在稿件上画了四个“□”代替。钱毅深知工农干部写一篇稿件不容易,他不仅没有嫌弃,而且认真修改,还给稿件做了一个题目:《鬼子抓壮丁》,刊登在《盐阜大众报》上。随后钱毅给陈登科写了一封信,表扬他写稿的积极性,同时把一个个错字别字指出来。这给第一次拿笔写稿的陈登科以极大的鼓励。可以说,陈登科后来能写出长篇小说《淮河边上的儿女》《赤龙与丹凤》等著作,与钱毅的早期帮助、启蒙是分不开的。
    在赵平生、钱毅等人的努力和培养之下,盐阜区的通讯员达1万多人,为办好报纸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盐阜大众报坚持“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办报路线,使报纸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为无产阶级党报开辟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
    钱毅之魂,就是“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办报路线。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群众路线被一些新闻单位一些新闻人淡忘了。现在新闻工作者的从业条件和钱毅那个艰苦的年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是交通便捷了,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却少了;通讯发达了,编辑与广大读者的联系却少了;日子好过了,新闻工作者与广大群众的感情却淡漠了。“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方圆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着,小车已过万重山。”著名报人范敬宜用打油诗来戏谑这种高高在上的新闻官。一些新闻单位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上犯了迷糊,摒弃了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向。可以说,目前正在全国新闻界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是对大众化、通俗化办报方向的回归,正是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拨乱反正。
    4
    有人说,我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对于钱毅而言,他的生命非常短暂,谈不上什么长度,但是厚度却极其深邃,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犹如一颗划破天空的流星,虽然一闪而过,但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精神的力量。
    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给舆论生态带来强烈的冲击,报业发展进入了拐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报业向何处去,目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我想起了钱毅等革命前辈的新闻实践,也想起了盐阜大众报的创刊词。为贯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盐阜区党委决定创办一份面向工农和基层干部的大众化、通俗类报纸《盐阜大众报》。1943年4月25日的创刊词是这样写的:
    诸位:我们老早出的盐阜报,大家不大看到,或者看到也不大明白。后来有人想出一种泥腿子报,专给不识多字的大众看,可惜因为“扫荡”出不来,但是在反扫荡期间,诸位一定想知道天下大事,国家大事,以及反扫荡的消息。所以我们出这个大众报,用极粗浅的文章和图画,登载盐阜区以及国内外的新闻消息,此外还有大众言论、大众通讯、大众写作以及故事、歌谣、连环图画、小辞典等,好给诸位做学习的材料,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并且把看过的报多传给人看,多多讲给人听。还希望大家多投稿多提意见,好使这张报纸改好起来。
    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盐阜大众报一创刊就将“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谱写了中国新闻史辉煌的一页。回过头来冷静地想一想,面对乱云飞渡、危机四伏的媒体生态环境,我认为“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依靠群众办报、办报为了群众仍然是报业发展应对严峻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开辟崭新未来的不二法门。
    犹如安泰不能离开大地母亲一样,钱毅的新闻理想和新闻实践昭示我们:报业发展困难重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报纸脱离人民,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党报,只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以民为本,从人民中汲取养分和力量,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钱毅,盐阜大众报的前辈,一个22岁就慷慨就义的革命先烈,一个不遗余力践行新闻大众化通俗化的先驱。作为后来者,我们没有理由不铭记他的历史功绩,没有理由不传承他的坚定信念、新闻理想、职业操守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钱毅,魂兮归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1-22 10:53 , Processed in 0.02115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