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2|回复: 2

[范仲淹散文奖]有一种时光叫:民安物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 15: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四海 于 2017-4-1 15:31 编辑

有一种时光叫:民安物丰
林四海
时光会将岁月雕刻成一种记忆,任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不改最初的模样,就如眼前的安丰一般。
                                                                                               ——题记

      安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苏北平原东部——江苏省东台市境内。
      安丰,东临黄海,西襟里下河,北望徐淮大地,南濒浩浩长江。古为海滨斥卤之地,在新石器时代成陆,西汉时期先民煮盐入史,为古扬州属地,初名东淘。唐开元年(713)形成盐场建置;南唐昇元元年(937),为海陵监八大盐场之一。宋天圣五年(1027)至天圣十年(1031),西溪盐仓监范仲淹率民众修捍海堰——范公堤,不仅为盐民创造了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播撒进安丰人民心中,从此“东淘”更名为安丰,寓意“民安物丰”。
       走进安丰,就是走进了一段旧时光。
古南街
      青砖,青瓦,青石板路。循着高大的牌坊门楼,古南街蜿蜒而至。
      古朴的瓦楞装订成古南街一页又一页的记忆。清白色的瓦花,凋零在索索的风中。
墙角青砖斑驳,墙头芳草依依。
      随手推开一扇格子门,慈祥的老人端坐于桌前,或飞针走线绣着神采奕奕的虎头鞋,或轻手拈来金黄的麦秸细心黏贴。间隙,老人抬头莞尔一笑,稀疏的门牙映照着稀疏的风雨,清凉入骨,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安之若素呢?窗外,小雨淅沥;室内,温馨安然。仿佛是两个别样的世界在门里门外交错着,延伸向巷子的最深处。
      新出炉的“龙虎斗”大烧饼,热气氤氲得化不开来。还有,汤汁浓稠的鱼汤面,玲珑透剔。滴滴答答的雨,吟诵着一粒粒汇集而成的雨珠,缓慢而又轻盈地飞舞在苍凉的雨雾中,在屋檐下的石板上跌宕开来,四溅的雨花调皮地攀上了紫铜色的桐油门,再悠悠地滑下来。现代与历史的时空在这里交错,让人恍若在唐宋的诗词里穿行。
      踩着平平仄仄的麻石条路,脚步在低吟一首平平仄仄的诗歌,不断前行寻找着韵律,一下一下敲打着古镇曾经的繁华与今日的亮丽。有筝声从玛瑙碧玉的古玩店中悠扬地散发开来,一位禅修的居士,目不转睛地拨弄着琴弦,如歌如泣。她该是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才舍得放下人世间的种种繁华?然而,无论怎样的疑惑,都令人不忍在震动心弦的哀怨中撩开她淡淡的面纱。
      风雨依旧。深情凝望。女墙依旧。
      街市的尽头,是安丰的前世、现在和未来。
旧遗迹
      在如今安丰的宣传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幸福,叫安丰。是哦,普通百姓的幸福,不就是追求“民安物丰”么?
      时光的记忆远不止于此。
      还有那些至今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五谷树”,这个相传为明永乐年间大悲庵老僧所栽的古树,神奇之处在其果实形状不一、大小各异,有的像稻谷,有的像麦子,有的像黄豆,有的像玉米,有的像高梁,故得名“五谷树”。比如“无芯白果”,在七里长街尽头的北极殿前,有一株银杏树结出的果实有肉无芯,相传张士诚沿途栽下的长寿树,以图东山再起。孰知人心涣散、无心再战,栽下的长寿树长大后结出的果实都是无芯的。比如“下灶贡豆”,这种大如拇指、中间略有凹陷、形似牛脚的蚕豆,不仅粒大饱满,而且肉香鲜嫩。兴化学士李春芳将其进贡皇上,故而得名“贡豆”。
      物态的丰盛,积淀了安丰的富饶。
      然而,安丰的丰腴,还在于她林林总总的历史遗迹。
      盐,为五味之首。
      串场河的水,不仅涤荡了两岸的盐碱地,使其从此稻香连片,更是孕育出了独特的盐民文化。
      《扬州府志》记载,明清时期安丰地区留下著述者22人,成书30多部,举人(武举)、贡生、进士50多人。在贫瘠土地上日夜劳作的人,在“蔽其衣、裹其腹”的同时,如饥似渴的汲取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1487—1541)传经授道,成为中国惟一的盐民哲学家。东淘精舍书声琅琅,其倡导“百姓日用即道”平民哲学思想和提出“中道”的主张,不啻一声惊雷,首开思想解放的先河。四方学者纷至沓来。“淮南格物”学说就像安丰盐场白花花的海盐一般,传到了全国各地。据考证,王艮的五传弟子即有487人,遍布明代16个行政省份,代表人物有李贽、李春芳、汤显祖、袁宏道、徐光启等学者名流。王艮及其族弟王栋、次子王襞并称“淮南三贤”。后辈皆以“家藏王氏之书,人传安丰之学”而引以为豪。
      低吟浅唱的,还有爱国布衣诗人吴嘉纪(1618—1684),这个一生穷苦潦倒的书生,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反映盐民疾苦的诗篇,后人评其诗“骨气奇高、风格独特、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诗风直追杜甫”。其妻、著名女词人王睿系王艮后裔,词风堪比李清照,《陋轩诗》与《陋轩词》一唱一和,成就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奇葩,也谱就了安丰厚重的文化底蕴。
      大悲庵,静默地隐居在海河边。“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郑板桥手书的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以及“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历历在目。盐,本身所蕴含的博大情怀,让佛教、道教借助安丰这片“有容乃大”的土壤,脉脉相传,“七十二个半”庙宇的传说千古不变。据此,走出了建国后曾先后担任过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或常务理事的应慈(1873—1965)、苇舫(1908—1969)、真禅(1916—1995)等著名大德高僧。
钟鼓阅心。梵唱声声。香火依旧。
      遗迹斑斑之处,海盐,这个曾主宰了这片土地的白色“黄金”,调和出了昔日安丰的五味之韵。
老字号
      镌刻着时光记忆的,还有古镇上正在渐渐消失的一些老字号。
      盐业兴,则百业旺。
      煮海为盐,曾经的先民用盐灶烧制了悲壮坚固的画卷;商贾云集,古镇的门裙至今保留了历史镌刻的痕迹。鲍氏大院、吴氏宗祠、袁承业宅、戈湘岚故居,秦汉的斗榫勾灰,明清的楼台亭阁,晋商的四合院落,徽商的高耸阁楼,还有那无数传说加身的无心白果树,丰泽五谷树……
      鲍氏大楼,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鲍氏大楼本为徽商会所,由安丰盐场著名徽商鲍志远于道光初年建造。鲍志远原籍安徽歙县棠樾村。曾祖父鲍士臣为两淮著名盐商,祖父鲍逢仁为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大楼正面仪门高耸,瓦脊门楼,拱形大门,多重出檐,图文瓦当。进门阔砖铺路,石槛、石鼓、石阶相映,洁白典雅;石雕、砖雕、木雕相间,古色古香;天井白石铺地,明间罗砖铺空,栋梁圆木硕大,四墙山板接顶。楼身前后相错,飞檐翘脊叠见,小瓦大顶弧长。依稀可见当年徽商一路风尘、一身坎坷,在安丰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打拼、安家立业,重新铸就创业辉煌。
不仅是徽商在这片土地上衍衍不息。山西、江西、南京、苏州、镇江的客商也纷沓而来,成为盐碱地上最初的拓荒者。
      洗澡堂,这个中国最为传统的服务行业,在安丰也落地生根。那些先民、灶丁在一日的劳碌之后,在热气腾腾的汤水中泡一泡,搓背、洗头、修脚,褪去满腹的疲倦,也许只有此时才是最惬意的时光。
      仿若是俄顷之间,镇上店铺林立。店内货物各异,街面熙熙攘攘。
      油米行、当铺、钱庄、百货店、杂货店、布店、药店、银匠店、钟表店、酱园、点心店、茶馆、说书场鳞次栉比,构成昔日安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每日清晨,数百家店,“欸乃”的开门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在七里古街上组成了一条生动活泼的长龙,供应着附近数十个村庄和镇上人们生活上的日用需要。那该是一个怎样繁华的景象?“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景也莫过于此吧。

      走出历史,回眸望去,古镇安详。
      时光,在这一个段落里仿佛走得很慢很慢,慢得要让一切定格在历史的长卷中。其实,中国文化的传承,就如同血脉一般,牵牵绊绊,而“民安物丰”的追求,恰恰就是这种文化传承中的精髓。



作者简介:林四海,男,1975年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散文选刊·下半月》签约作家。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小说80多万字。201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其散文集《石上花开》。

发表于 2017-4-1 16: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颇有史书感,一本厚重的人文历史,让人忍不住想去翻阅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5: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慧妮 发表于 2017-4-1 16:10
写得颇有史书感,一本厚重的人文历史,让人忍不住想去翻阅

欢迎来安丰作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1-7 09:45 , Processed in 0.02389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