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25|回复: 2

二月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4 07: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月二,年早就跑远了。二月二是年的最后一点隐约的影子。是一个压轴,一个恋恋不舍,一个余温。
乡下的小孩子、大人都会说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没有馒头,啃妈头。”
二月二,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的。回娘家干什么呢,吃馒头。母亲在这一天,一定要蒸好多的白暄暄的馒头,跟过年的时候,一样的壮观,然后,等女儿回来吃。
二月二,也并不是一个什么节日。可是,乡下人都喜欢这个双数。正月正是大年初一,二月二要弄馒头,三月三,风大,要放风筝。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六月六吃炒面,晒龙衣。乡下人,平凡的日子是最需要这样的仪式感的节日的。好像这样平淡的日子就被赋予了光彩,节日那一天,人们的心情就亮堂堂的,有了盼头,有了光彩。
二月二,即使没有出嫁的女儿回家,也一定要蒸馒头的。
小孩子在门前,或者在村子上到处疯。大喊大叫的,声音传下去很远。母亲在堂屋和厨房之间走来走去,手上沾了许多白色的面粉,手就怪怪的,像白毛怪的手。祖母坐在厨房的灶下,专门烧火。青色的短围裙上,粘了许多的碎草屑子。小脚的鞋子上,袜子上,也都是尘土和草屑。
等到中午的时候,厨房就被白色的蒸汽包围了,人在里面,什么也看不清楚。门口,不断往外冒热气。小孩子在村子上“充军”,累了,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一头撞到满是白色雾气的屋子里,眼睛在锅台上扫来扫去,看馒头有没有出锅,要是出来了,也不管手上干不干净,拿过来一只,就啃一口,然后,匆匆往外面跑。
要是有女儿回家,馒头在前一天,就做好了。
吃过早饭,母亲就扫干净了地,把杂乱的东西稍微收拾一下,一会就站在门前,眼睛不住往后面的大路看。
一看到女儿一家抱着孩子,走过来了。或者骑着自行车过来了,脸上就现出笑容来了。
把女儿一家迎进门,小孩子在地上跑着玩,一转眼,就跟邻居的小孩一起去庄子上玩了。女儿和女婿坐一会,也站起来,出去,在家前屋后到处看看。
屋后的水沟,干巴巴的,没有一滴水,在等春天的雨水,把它蓄满。
小草倒长起来了。菜园子里,生机勃勃的。那些小青菜,温度一上来,就勃发了生机,绿得发黑,发亮。那种春天的万物生长的力量,是那么巨大。
不远处的麦田,也绿油油的。一改冬天暗淡的黄巴巴的色泽。到处都孕育着生气,这生长的力量,也酝酿在空气里。
黑色的小蠓虫在半空中,到处飞,简直要撞你的脸。或者撞到眼睛里面去。
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就到中午了。
中午的饭菜里,必有雪白的饱满的馒头,熬了地里才长出来的小青菜汤。
这一天,村子上,家家都有了快乐的气氛和理由。
蒸馒头啊,来亲戚啊,日子就被这节日烘托出别样的滋味来了。
这些年,二月二照样还是在过着,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个自己给自己定的节日。
只是,那个民谣很少人知道了。出嫁的女儿也不一定回家来。
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会恍然,哟,二月二了,时间过得好快啊!要不要包馒头啊。现在人们饮食丰富,并不需要打着节日的旗号,到母亲家来吃馒头。母亲也不会因为蒸不出馒头,而对女儿心生愧疚。
人们还是喜欢二月二这个节日。岁数大一点的,或者蒸馒头手艺好的,在这一天,也一样会蒸许多的馒头,留着慢慢吃。
一般的年轻人,只是说一句,再在网上找一段关于二月二的习俗,发在朋友圈里,感慨一下。
这仪式感就有了。日子就有了被郑重对待的感觉。也算是对得起这个留下来的民间的传统了。
不过,我仍旧怀念从前的贫寒的温暖的日子。
那里究竟有什么呢,叫我如此不能释怀!

2018   3  3  
发表于 2018-3-4 23: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二月二”对中国广大农村而言确实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作者在文中讲到了当地的风俗是“迎女儿,蒸馒头”,而我的家乡湖南岳阳则是“点花灯,敬龙王”,我现在工作的河北呢,则是“包饺子,撒纸钱”.......尽管习俗各有千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期盼新春风调雨顺,家人平安。
发表于 2018-3-7 12:16: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水土,百般风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3 22:25 , Processed in 0.01833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