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26|回复: 7

垡头墙 芦笆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5 10: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风独自凉 于 2018-9-16 08:25 编辑


  我小时候的家在大丰靠海边,那时候住的房子有两种,一种是垡头墙的,还有一种是芦笆墙的。
  住垡头墙的是本场人,都是从白驹盐城一带的西乡里东迁的本地人。最早来的不是来烧盐的,就是下海取鱼的。用垡头垒墙,是就地取材的意思。选一块茅草长得茂盛的平地,土质粘土成分多一点的地方,用平口的菩锹开挖,挖成长方形的土块,就叫垡头。这种垡头中有大量的陈年茅草根,类似于如今混凝土中的钢筋,干燥后非常结实。
  一家砌房子,十家来帮忙,这叫打请工。请来的工人,是不拿工资的。还要自带菩锹、泥络担子。大早上是放房基,山头的压基垡头要有一尺宽三尺长,每块都有近二百斤。挖垡头的是用锹好手,扳下来的垡头棱是棱角是角,没有一丝裂缝,起塘的,都是膀阔腰圆的壮汉,抱起垡头,轻拿轻放,放进泥络子不作兴损伤一点儿,挑垡头的更是硬汉,一担三四百斤,没点力气,别说挑着走,腰也直不起来的。这样的几个人,都是近旁有数的几个,墙砌得好不好,快不快,主要就看这几个把头的卖力不卖力,主人没面子,是请不到的。到中午开席,都是要坐主桌的。
  用垡头码成的墙,下宽上窄,一般高不过六尺,上面搁上或木或竹的桁条,用芦苇编成的望笆盖上,再在望笆上盖上茅草。茅草也不是随便就能盖上的,要有专门的茅匠师傅,先做檐头后盖草,最后做脊,讲究的“拍盖”茅草屋,脊上的茅草有齐腰深,盖好后的茅草,大力士也拔不出一把,八级风也吹不动半根,十年八年也不会漏。
  这样的泥墙草屋,保温性强,住进去冬暖夏凉。但是泥墙草盖,空气流通不畅,免不了雨季潮湿,也十分利于小动物繁衍,最是蛐蛐、蛇、鼠的天堂。所以夏日里午睡,面朝上躺着,常可观看桁条望笆上上演蛇捕鼠的大剧,到秋天里,可以整夜聆听蛐蛐在墙角鸣唱。说也奇怪,那些住在家里的蛇,是那种身上有暗红色花纹的火赤链蛇,看起来十分凶狠,可是从来不伤人,没听说过人在家中被蛇咬的事,老人说,这是家神蛇,是不能伤的,有时它偶尔失足,从屋上掉下来,也要好好的把它放到屋外墙根下,让它自行回家。
  还有另外一部分人,都是从南通的启东海门移民过来的。清末民初时期,南通出了个末代状元叫张謇的,他是主张实业救国的有识人士,在南通海门开了好多纱厂,为了解决原料问题,大举移民到苏北,在海滩上开垦种棉花。启海移民和本场人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看到本场人用泥垡头砌屋,颇为不屑,认为是“乌揪”,意为呆子做的事。
  同样是就地取材,他们看中的不是泥垡头,而且港汊中遍地生长的芦苇。他们砌房子是先请木匠竖起屋架,然后用芦苇编笆,用竹篾条扎成一片片的笆墙,再扎到屋架上。笆有两层,中间夹进草泥以防风。而屋顶的做法与本场人相同,也是盖茅草。可是他们没有专门的茅匠师傅,不会“拍盖”的技术,只是把茅草苫盖上去,因为盖得不紧,常被风吹起,就在上面用草绳芦苇编成网网住,以后如果漏了,用同样的方法再往上加一层。这样的做法也引起本场人的讥笑,说是“蛮揪”,意为没有技术的乱做。想起杜甫在诗里叹息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卷我屋上三重茅”,可见他的茅屋也没有采用本场人“拍盖”的先进技术,而只是马马虎虎的苫盖了。
  笆墙房子家里通气透光好,也比较清洁。可是保暖性太差了。夏天时屋外多热家里就有多热,冬天时屋外多冷家里就有多冷。最怕大冬天,芦笆墙中间的草泥被老鼠扒开了洞,针大的缝,斗大的风,如果这洞就在你的床后边,恐怕你一个冬天,都要整夜地瑟瑟发抖了。
  垡头墙房子最怕水,墙是泥做的,没有屋架,桁条直接搁在墙头上,一旦墙基泡到水里,可想而知,房子就会毫不犹豫地趴下。所以本场人家砌房子必先扛墩子,墩子扛得高,房基不进水,才住得长久。
  笆墙房子最怕火。从上到下全是可燃物,到了冬春的干燥季节,有一点火星儿,都能引起祝融之灾。
  所以那个时代,不管本场人还是启海人,住在那样的房子里,哪一年都是提心吊胆的过着日子的。
发表于 2018-9-15 19:41: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茅草房,大概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从人们的视线里没有了。芭墙草房,多少代人的居所,有一个念想就行了。
发表于 2018-9-17 16: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种房子没见过,但通过你的描写大抵心里有点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09: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碧云天下 发表于 2018-9-15 19:41
茅草房,大概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从人们的视线里没有了。芭墙草房,多少代人的居所,有一个念想就行了。

碧云版主早晨好!谢谢点评!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09: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慧妮 发表于 2018-9-17 16:27
这两种房子没见过,但通过你的描写大抵心里有点数了

慧版主早晨好!谢谢点评!
发表于 2018-9-18 12:3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细腻。过去的时光,值得记忆。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15: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纳兰容容 发表于 2018-9-18 12:30
写的很细腻。过去的时光,值得记忆。

再过二十年,就没有人记得那样的房子了,说了也没人相信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15: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风独自凉 发表于 2018-9-18 15:09
再过二十年,就没有人记得那样的房子了,说了也没人相信的。

我家的泥垡头房子是1963年9号台风倒塌的,后来再也没住过这种房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3 15:09 , Processed in 0.01884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