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46|回复: 8

土著知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30 05:21: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著知青,是大地的子女;土著知青,是农民的孩子;土著知青,是一代一代土著知青和农民们难忘的记忆。
       “土著”的概念,古已有之,张岱《夜航船》已有先解,“言着土地而长居者,非流寓迁徙之人也”。而“土著知青”这个词,是我在贾平凹《我是农民》的文章中看到的。他说:“知青文学在相当长的时间走红于中国文坛,我却是没有写过一个字的知青文学作品”。
        从城里敲锣打鼓来乡下当农民的孩子们回去了,从乡下寒窗苦读的孩子们也渐渐融入了城市的氛围。一切看似顺理成章,怎奈思绪在心头盘旋。于是,“乡愁”便在知青和土著知青的笔尖下,游来游去。
        知青和我是搭不上边了。我一张奖状也没得过(有过一张,跑步拿回来的三等奖),再加初中断片一学期。土著知青,是我的邻居们。十里八乡,在那个道路封塞的年代,为他们拉横幅告知乡邻,某某,某某金榜题名,蟾宫折桂。还有村里通讯传达会议精神和科学种植庄稼用的广播(睡在铺上,田间地头都在它的受教范围)也为他们播报祝贺,以勉后者。
        土著知青是要走的,带着人生的梦想大步向前。他们是村里很小的一个比例;他们也是茶余饭后集民点上谈闲的点名人物。他们是村里的高材生,他们是村里的红人,他们的名字和故事会在墩上、圩上、湾上、庄上、舍上、岗上、集子上响上几十年,甚至更久。放眼全国,得有多少这样的“土著知青”呢?
        土著知青不是农民,从户口性质上会循序渐进地冲进城市,不是少数,不是多数,是绝大多数。
        农民是淳朴的,农民的思想觉悟有时候比干部还高。几十年如一日的收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
        “自治,法治,德治”是振兴乡村里的三治。与顶层设计里的“富国强兵,依法治国”相得益彰,有机结合。
        又是一年秋冬季,当自然草木将即枯荣,夏种秋收的水稻在霜降后,立冬前丰收入库。待到寒冬腊月,秋种夏收的麦子已碧绿的站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遇上雪花飘落的日子,农人们倒不会多讲“瑞雪兆丰年”,而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论肥料、虫害、墒沟,以及养殖的一些事情。
        土著知青如同昔日裹小脚的老太,耆宿的长者,渐行渐远。土著知青也如这乡间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土著知青又如农人们手里种植的水稻和麦子,即便早早知道它们会客走他乡,也会倾情付出和浇灌。
发表于 2018-9-30 09:28: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知青这个词,第一回听说了。是否概括了那个年代里推送上大学的知青和恢复高考后的金榜题名的知青吗?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土著的是农民,客居的是知青。呵呵,个人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14:45: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著知青”不是我发明的,上回那个喊却是在下所创。下面是贾平凹的原文:现在,我已不是那个土著知青、地地道道的农民贾李平了,也没人叫我平娃,我从农民变成了作家,成了城市人,而我却成了一堆数字: 贾平凹,男,陕西省丹凤县棣花乡人,生于1952年农历2月21日,属龙相,身高1.65米,体重62公斤,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分配于陕西人民出版社任文学编辑,1980年至今在西安市文联供职。 单位邮政编码710069,地址莲湖巷2号,电话(029)7274959。家居西北大学6—3—407,邮政编码710003,电话是(029)8302328,在住宿楼我是407,住院护士发药,我是348,在单位我是001,电话局催交电话费时我是8302328,去机场安检处,我是610103530221121。 犹如商店里出售的那些饮料,包装盒上就写满了各种成份的数字。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15:00: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我知道一些。但是我不是生在那个年代的人,我不妄言!我说的“土著知青”很简单,就是农村出去的大学生,公务员,老师,医生等等的高学历人员。(上文应该够清楚了)做生意的,低学历翻身的可以把他们放到乡贤里面。乡贤里可以有知识青年,最后知识青年和乡贤本质上又有区别。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15:06: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草稿,我重发正文。(哪个版坛主可以帮我这集删除呢,谢谢)
发表于 2018-10-3 12:31: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斜阳 于 2018-10-3 15:54 编辑

欣赏您的文字!
关于“土著知青”一词的发明人,其实是文学泰斗郭沫若。所谓“土著知青“指的是六十年代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群体中某个地方的当地青年。因为此事,郭老还受到过毛主席的“批评“!
发表于 2018-10-6 10:55: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深老师你的研究领域是愈来愈广大了。拜读!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0 13:47: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斜阳 发表于 2018-10-3 12:31
欣赏您的文字!
关于“土著知青”一词的发明人,其实是文学泰斗郭沫若。所谓“土著知青“指的是六十年代的 ...

您也讲了“土著知青”一词在60年代就出现过,在后来一些作家的作品里,我相信不止贾平凹一人提及。对于历史知识欠缺的现代人,听到这个“字眼”更多的是觉得噱头。我没有深挖,我生在农村,较容易的给他们对上号。有的是听说,有的是家传,有的是在我眼皮底下飘过的人,或熟悉,或陌生。。目的是对过去的片刻回忆;目的是对他们的祝福;目的是对未来的期许!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0 13:52: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沐之馨 发表于 2018-10-6 10:55
长知识了,深老师你的研究领域是愈来愈广大了。拜读!欣赏!

我很浅的,浅到此刻我才规矩的看完三本半课外书。深者,力透纸背之人也!多谢沐版主指导,看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3 11:25 , Processed in 0.02334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