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梁山好汉 于 2019-8-22 22:07 编辑
校园变奏曲 陈以忠 每个在校读过书的学生,都有在不同的学校求学的经历,有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我记忆中的校园,与祖国同进步、共发展,犹如一首优美的变奏曲。 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背起妈妈手缝的布书包,走进庄子东首的丁头舍里,开启了我的初小读书之门。那时,只有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昏暗的屋子里,几个土墩上平放着几块木板当学桌,各人坐在从自己家里带的小木凳上,面对土墙上的一块小黑板,饶有兴趣地听老师上课。下课时,就在门前的空地上蹦跶蹦跶,冬天晒晒太阳蛮暖和的,夏天就像是个焖土瓮子,不太好喘气。在那个校园里,我最喜欢冬天,因为寒冷手冻得麻木,写不了字,总是坐在老师怀里,大手握住我的小手,学会了横竖撇捺勾的汉字书写,那个温暖感觉一直铭记在心,那是温馨萦绕的摇篮曲。 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大队小学校读书,有了朝阳的带窗子的教室和宽阔的操场,课桌是各种杂树板制作的四腿双人桌,桌面中间有一条“河界线”。黑板也长了许多,只是下课时做值日生擦黑板时,常常要搬个凳子垫下脚才能够得着,地面还是黄土地,不过被踏得“滑滴滴的”,每天打扫时总会“灰蓬蓬的”,像呛鳅鱼一般,洒了水还是无济于事。 那时的小学,活动课是热闹的,有跳绳、毽子,石子块,有沙包、皮球、玻璃球,还有在锅塘里火烧的自制泥球,在黄土操场上磨几只小“憋塘”,就玩得很起劲,“磕节头子”磨出破洞来。女孩子们用粉笔头在地上划方格,小辫子飞了起来,跳的很欢。还有勇敢的男孩子“斗鸡”,成堆的皮猴子“压脂油”。早读书声琅琅,上课聚精会神,有老师的自习课很安静,“自由”课就叽叽喳喳,甚至是“下位”鼠蹿,整个校园被一块“犁铧铁”声响控制着,那是无忧无虑的欢乐曲。 初中时正是七十年代中期,学制缩短了,教科书也减少了,写写小评论,出些黑板报,学会了写新诗,会唱样板戏。学工学农的课时增加了,常常是田间地头的劳动,勤工俭学的机会多了,打楝树果子是最积极的。校园里的活动也丰富多彩了,练武术,拳、剑、刀、枪各式套路,娴熟自如。练球技,篮球、排球、乒乓球多场拼搏,球技日增。那是精神焕发的运动员进行曲。 通过推荐才能读高中的,那是一所新办的农村完全中学,新建的教室是红色柱子带走廊的;食堂屋顶有一排烟囱,是烧煤炭的,那个“蒸子锅”有一人深,需要登几个台阶才能上去的;操场有平整的煤渣跑道,有标准的篮球架;宽敞的教室大窗户,黑板是超长的,讲台也是高大的,赶上了恢复高考制度,学习的劲头很足,晚自习在“傻亮”的汽油灯下,安静攻读、静心作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了理科老师“牛吽吽”的口头禅,课外阅读还是不足,作文成了“榨”文,虽开设了英语课程,但只记得26个字母。课外练习试卷,是由专门的老师“刻钢板”腊纸印刷的,都是花花绿绿的粗纸张,留下了师生们的蓝水答案和红色勾叉,那是汗水绘就的最美画稿。在复习迎考的日子里,充满了激情与理想,那是激越的青春序曲。 师范毕业后,在家乡的一所偏僻的联片初中任教,与学生们年龄相仿、情同手足,晨起与他们一同诵读、一块出操,讲台上粉笔染白手指,激情涨红了脸庞,课间接受询问、耐心答疑,晚上在罩子灯下备课、刻写蜡纸、油印讲义。春天,师生一起在校园植树种花,暑假修理学桌、油漆门窗、粉刷墙壁,实现“一无两有”的农村办学目标做奉献,尊师重教的春风吹拂,新长征的号角吹响,老师教学激情迸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彩色粉笔、收录机、投影仪,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教育教学质量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那是改革开放的激情之歌。 跨世纪的重要阶段,农村教育施行资源整合,撤班并点的大动作,是原先的联办初中和村小逐步撤并,全镇的中小学全部集中到中心校,新建的标准教学楼、实验楼、艺体楼、办公楼,食堂、餐厅、宿舍配套齐全,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电脑房功能室齐备。现代化的“校校通”达标,网络进校园,教师全部使用电脑备课,教室里新型黑板、无尘粉笔与电子白板、新型投影仪、彩电、电脑全配套。塑胶跑道、标准篮球场、人工足球草坪,各式运动器材应有尽有。 新世纪的农村办学条件实现了现代化,校园的涵育特色如春风化雨,“书声、歌声、笑声”的特色校园,“和”文化、“墨香书韵”特色品牌,小班化教学突出人文关怀,静待每一朵花如期绽放,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阳,孩子们人生的帷幕从这里拉开,那是一首伟大复兴的梦想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