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79|回复: 4

【醉里飞花令 你好,母亲】母亲,愿您静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9 19: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风独自凉 于 2021-3-10 09:01 编辑

    母亲离我们而去已经十四年了,农历二月二十五是她的诞辰。
    母亲是南通人。小时候听母亲说,我外公家当年在当地,是大户人家,有田有宅。只因外公去世早,外婆三十多点就带着三个孩子守了寡。外公去世时母亲才九岁,大舅小舅都未成年,小舅还是在哺乳期间。外婆是一个古典的传统女人,从小缠了小脚,不能做体力劳动。孤儿寡母,只能靠典当家产过日子。三个孩子都入学堂念过书。母亲因为是长女,只念过三年书,就辍学帮着外婆打点家务。到解放前夕,家里的田地房产都卖得差不多了,所以在土改时,评了个中农成份。
    因为是帮着外婆维持家庭的原因,母亲成家时已经二十四岁了,在那个时代,是很迟的了。父亲的老家在启东吕四,家里很贫困。因为大姑父家有钱,在大丰买了许多荡田(未开垦的海滩地),所以父亲早早来到大丰帮着打点,父亲念过几年私塾,做些管理记账的工作。母亲就这样远嫁到大丰。解放后评成份时,我家的成份也不好评,按理说我家并没有家产,但父亲却管着一大片土地,幸好父亲当时参加了共产党政府的工作,是乡里的财粮员,为党做过不少工作,人忠厚老实,人缘极好,所以评了个下中农。父亲的两个弟弟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去了台湾。所以我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社会关系复杂的一类家庭,在政治上是受到另眼相看的。解放前,当年和父亲一起工作过的人,解放后,都在政府部门工作,有人到了很高的职位,老了都有离休待遇。而我父亲始终是一个农民,可想而知,父母亲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过得十分压抑的。
    我们家兄弟姐妹七人,祖母在世时。全家十来个人,生活担子十分沉重,长年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父亲一直做着村里(后来叫生产队)的会计,对家里家务过问很少,母亲既要顾着家里的家务,还要天天下地挣工分,自然十分的辛苦。父母亲靠着挣工分那一点微薄的收入,撑持着这一大家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捉襟见肘。当时我们不觉得,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不容易。
     母亲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人,她不大和人交往,以致于到大丰多年,还是操着一口南通方言,好多人都不大听得懂她说的话。但她真的非常善良和真诚,从来不说一句虚伪的话,不做一件损人的事。她也以她的道德观要求我们,从小不让我们沾染打牌、赌赙、抽烟、喝酒等恶习,不准说谎。她对我们说,要“瓜田不拔鞋,李下不除帽”,不能沾“偷”的一点嫌疑。她教我们做人要善,那怕对性畜也要有善心,恶人是会遭报应的。我们家虽然过得很困难,但她从来不怕帮助别人。五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大批东台兴化过来的渔民,他们靠撑只小船,取小鱼小虾过日子,过着有一顿无一顿的日子,大冬天,小孩子都赤着脚,母亲总是一次次地给他们送吃的送穿的。六十年代的时候,启东老家的亲戚们,因为田少人口多,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经常有人来住一段时间,当时我家里也是完全是“瓜菜代”了。后来他们也有陆续地迁移到大丰来的,刚来的时候吃住在我们家,母亲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尽全力为他们安家做好过渡工作。
    母亲的一生是无比勤俭的一生。在我的记事里,我好像从来没有看到她为自己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所有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的。我记得我上世纪八六年时第一次出远门,在杭州为她买过一件丝绸衬衫,她一直都舍不得穿,到她去世时,还藏在柜子里。她一生一世,从来没有说过,我想吃什么了,上街买点什么回来。家里就是有点好吃的,一要让老人,二要让孩子。父亲喜欢喝点小酒,也要为父亲留着点。自己只能吃剩下的。至今记得,吃饭的时候,母亲总不大往桌上坐,总是端只碗,搛两筷咸菜什么的,坐在门外或灶边,草草吃完了事。记得六十年代的一段时间,她老是说她的腿肿了,我们当时都小,不晓得那个浮肿是因为吃不饱,营养极度不良,是饿成这样的。
    母亲从小在娘家,是小康人家,并没有从小在田里种地。到大丰以后,却全要靠种田来养活家小,不知她是如何挨过这一关的。到了公社化后,每天下地集体劳动,母亲做农活总显得特别吃力,为此常受干部的气,被扣工分。母亲常常为此而难受,不声不响地忍受着。因此她总是比别人化更多的时间,起早摸黑,中午从来不休息。一天到晚在田里摸,记忆中,夏天的中午,总是顶个破草帽,或者一块旧毛巾,汗水湿透半截衣衫,在烈日下汗流满面。六十年代食堂散了时候,政策一度松了点,家家都在种“十边田”,为了让孩子们能吃饱,母亲也种了,白天在队里一天做到晚,晚上再到大田的沟边开荒,常常一做就到半夜。记得我家的泥墙屋南山边有一块“垡头塘”,是砌房子时取泥垡头留下的,长满了芦苇和茅草,一下雨就积满了水。母亲在冬天无水时,挖去了草根,把它开垦了出来,又挖了一条沟直抵路边的河边。春天的时候,不知从哪里买来了茨菇芽头,育成小苖栽了下去。那年一个夏天,每天晚上,母亲总要从河里往茨菇田里戽水。一片绿油油的茨菇终于长成功了,引得乡邻们都十分羡慕,因为当时我们那只有旱地,从没有种过水庄稼,茨菇是稀罕物,只有过年才舍得从街上买点回家。
    改革开放以后,分田到户,我们兄弟姐妹也长大成人了,母亲的日子才松泛了些。母亲常常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她总说,我当年“苦得在田里爬,不要瞎用钱”。可是我们却没有好好体会到,她当年“苦得田里爬”的那种心境。
     母亲自已“苦得田里爬”,却总是希望子女们能有出息。不管家里多苦,总是让我们一个个都念书,希望我们有一天能出人头地。很小的时候,她就总告诉我“上等之人自成人,中等之人教成人,下等之人不成人。”鼓励我们做上等人。虽然当时我不不懂什么叫上等人,但这句话,倒是从小就记得了。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是“苏武牧羊”,告诉我做人就像苏武那样有志气,再苦也不能没有志气。看到我们念书成绩好,她就无比的欣喜。总记得她对我说的一句话:“养儿不如我,要钱干什么?养儿胜似我,要钱干什么?”她别的地方用钱十分抠,唯独让我们读书,她一点也不抠。不曾记得,那一年上学交不起学费的,她总是把这个钱牢牢地留着。可惜的是我辜负了她的期望。文革中,因为家里社会关系的原因,我失去了继续上学和当兵求进步的希望,二十来岁那几年,最关键的时间,我却彻底消沉,不思进步。母亲对我说,“你没有事的时候,好好看看书,我听说南通人家上过高中的孩子都在看书,将来能考大学的。”我把这话当成了痴人说梦,宁可天天晚上“扛大旗、争上游”,读小说,一页也没有读过数、理、化。等到七十年代末,当真可以考大学时,我虽顶着个高中生的名义,实际上,是个六七届初中没毕业的底子,一筹莫展,悔青了肠子。真的是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啊!
  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结婚成家,当忙完了七个孩子。父母亲自己却垂垂老矣。改革开放以后,七十多岁了,父母他们还在田里不停的做着,母亲十分能满足,觉得他们过得蛮好的,不需要我们帮她什么。我觉得他们真的在七十多岁后,才过上了自己的日子。有一次回家帮她收麦,她高兴地告诉我:“你们父亲说,一生一世,现在过得放心了,屋里有余粮,本子上有余钱。”我问她有多少余钱啊?她说,“我也是个万元户啦,有一万多啦!”
      可是幸福的日子真的是太短了,父亲的肺心病一年重似一年,母亲也越来越糊涂。回家时,只是看到她把家里弄得太脏,锅碗都洗不干净了,买给他们的食物,放在柜子里全上了霉,也不舍得吃。又发现她种庄稼弄错了季节,八月中秋了,她还往地里栽辣椒。只觉得她是做不动了,没有意识到,可怕的阿尔默兹海默症已悄悄的缠上了她。接着是俩老轮流着生重病,劝她们到镇上随我们生活,她又坚决不肯,直到她八十一岁那年,父亲在走动中跌断了脊骨,才强迫把他们接到镇上我们家中。可是父亲终于一病不起,第二年五月,八十二岁就去世了。
      父亲的去世,对母亲打击太大了。她终于一下完全失去了思维能力。从此进入了人生的迷迷惘惘之中。她渐渐地不认识回家的路,进而到不认识人。有时连我也不认识了,彻底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
      她常常念叨着某个亲人或熟人,可是当这个人来到面前时,她却一句话也没有。她常常显得很苦闷,很无奈,呆望着远方,好长时间一动也不动。有时她也会像小孩子似的,显得很高兴,甚至还会轻轻的唱起歌来。有时,她会说出很正常的话来,不了解底细的,认为她是非常正常的老人。可是只要一不注意,她就会跑出去,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走,看见地下的塑料袋什么的就会捡起来。有一天,跌跤在家门口,跌断了左腿股骨,再也不能出门走路了。
    父亲在世时,也没见他们俩人感情多好,还常常为生活上的小事争吵不休。可是一旦父亲走后,我觉得她一下失去了生活的砥柱,精神全部垮了,在以后的七八年的迷惘中,看出她无尽的思念,她常常叫着父亲的名字,甚至把陌生人误认为是父亲又回来了。我们端给她的饭菜,一不注意,她会藏起一些来,例如几只虾,几块排骨,她会用纸头包起,放到被子底下,问她这是做什么,她会说,是留给老头子喝酒的。一个痴呆了的人,才会把真感情如此真实地露出来,人生啊,真的要珍惜啊!失去了的,竟会是如此的美好!
    如今,母亲离我们而去整整十四年了,想起母亲,总有无尽的愧疚,年轻的时候,没有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还常常因为自己工作生活的不如意,在父母前抱怨,为父母着想很少。在父母步入晚年时,没有好好地安排他们的生活,没有为他们种的田多出点力,让他们好好的多休息一点。当他们失去生活能力时,没有给他们多一点陪伴,没有为他多多寻医问药,让他们减少一点疾病的痛苦!
      当我自己也步入晚年的时候,我才想到这些。“子欲养而亲不待”,什么也来不及了,只能把愧疚深深地埋进心里。每逢清明思故人,让我遥遥地默祷一声,愿您静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1-3-11 17:44: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月流逝,唯有那点真心情依旧,当我们念念不忘时,我们的晚年也已经来临……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08: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碧云天下 发表于 2021-3-11 17:44
岁月流逝,唯有那点真心情依旧,当我们念念不忘时,我们的晚年也已经来临……

谢谢碧云老师理解!
发表于 2021-3-12 21:30: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写下这么多文字,足以反映是饱含真情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3-13 19:2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仓老师,谢谢您来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11-22 08:49 , Processed in 0.025703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