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若水先生的《望子成龙杂谈——关于家庭德育教育的思考》一文后,感慨很多,孩子的成绩不好,将来最多是次品;孩子的身体不好,将来最多是废品;孩子的思想不好,将来则是危险品。道理人人都懂,人人都懂得思想品德修养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基础和根本,可时下的现实是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文化成绩,老师眼里盯着的也是孩子的分数,作为一个教师,也作为一个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我积极响应若水先生,也来喊几句: 让孩子有教养,从我们做起 读了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有教养比有知识更难》(见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对话版转帖)一文后,作为一个教师,也作为一个家长,感慨颇多。 教养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就是: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能表现出优良的个性,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这是一种内在的涵养,与知识的高低并不一定成比例。教养对社会文明的进程是重要的。捷克总统哈维尔当选之初,许多人都认为一个文人,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要当一个国家的总统,最大的缺点可能是文弱,不强硬。所以有人建议,哈维尔要强硬一些,并出了具体的主意:必要的时候要拍桌子。哈维尔对他们的回答是:“捷克需要的不是强硬,是教养。” 有教养比有知识更难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而教养的形成则需要时日;教育的急功近利,教育的重智轻德让我们淡化了对受教育者思想上的引导,以及教养素质的熏染。 个人认为,要让受教育者有教养,首先是教育者要具有一定的教养素质。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肯特·基恩是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他的学术成果曾多次获得过国际大奖。2001年9月,他应邀到我国一所少年管教所演讲,讲了下面一段话:
小时候,我是一个捣蛋、不爱学习又极爱报复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父母和老师、兄弟和同学都极其厌恶我,然而,在心里我渴望着大家的关爱,就像人们渴望上帝的福泽一样。 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学校里来了一位年轻的玛丽娅小姐。玛丽娅小姐刚一站到讲台上,整个班里都沸腾了,她太漂亮啦!我带头吹口哨、飞吻、往空中扔书本,好多男生跟我学,我们的吵闹声几乎要把房顶掀开。
玛利亚小姐开始自我介绍,才发现讲桌上没有粉笔,玛丽娅小姐转过身来问:“谁愿意替老师去拿盒粉笔?”好多男生争着去干这件事。玛丽娅走下讲台,仔细查看了每一个人,最后她说:“基恩,你去吧。”我说:“为什么是我?”,“因为我看得出你热情、灵活又具号召力,我相信你会把事情做得很好。”
我热情?我灵活?我具有号召力?我竟然有这么多优点?玛丽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优点!要知道,在此之前从未有人说过我哪怕一点点的好处,甚至我自己也认为我是一个被上帝抛弃的孩子。
我很快取回一盒粉笔,因为它就藏在教室后面的草丛里。当我正要把粉笔递给玛利亚小姐时,我发现我的手指甲缝里存满了污垢,衬衣袖口开了线,裤腿上溅满了泥点,更糟糕的是我五个脚趾全从破了口的鞋子里露出了头。我很不好意思,可玛丽娅小姐一点也不在意这些,她接粉笔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天使般的微笑。玛丽娅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从此,我决定做一个上进、体面的人,因为我知道天使正在注视着我。 与其说是玛丽娅的一个微笑把基恩变成一个上进、体面的人,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还不如说是玛丽娅的宽容、玛丽娅的爱心,更是玛丽娅的教养改变了基恩。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是容易达到的,但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教养却难,这不仅仅需要教育者本身具备一定的教养,还需要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智慧,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是对新时期“教养”的高度概括,培养有教养有知识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家长,责无旁贷,我认为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在习惯养成中培养孩子的教养。平时应加强孩子的养成教育,穿着打扮、语言举止、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等等。 二、在榜样示范中提高孩子的教养。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师或家长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要通过自己的教养素质去感染孩子,潜移默化影响孩子,让孩子学有例子,做有样子。 三、在活动交往中形成孩子的教养。孩子的教养素质最终要通过交往表现出来,要通过待人接物表现出来,因此,平时要在活动中,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不断引导孩子,让孩子把对教养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四、在阅读经典中深化孩子的教养。教养应该是传统的、民族的,也是创新的、世界的。我们要引导孩子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来加深对教养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中汲取民族的和世界的营养,塑造新时期合格的有教养的公民。 |